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解世忠 陳永年時間:2019-07-15

芮城綠康源合作社示范果園機械輔助人工管理(資料圖) 趙 波 攝
全文共3544字,閱讀約需9分鐘。
運城農業種植歷史悠久,農業資源稟賦、耕種基礎條件和農民耕作經驗水平都比較高,形成了運城農業發展的獨特優勢。
但從傳統的農業種植環境轉變到新的市場環境,我們的一些傳統優勢反而成了劣勢。
農業發展目前已列入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對農業也越來越重視,各項優惠政策的力度越來越大。這是一個好機遇,更是一個提檔升級的好契機。
作為全省傳統糧棉基地,運城農業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為了推動運城農業提檔升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戰略發展目標。
面對新的戰略定位,運城農業如何精準定位,有何比較優勢,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又該如何克服?
日前,記者進行了采訪了解。
一問:底氣何在?
運城處于黃河幾字形大拐彎處,有著悠久的農業種植史。同時,運城農業資源稟賦、耕種基礎條件和農民耕作經驗水平都比較高,這都是運城農業發展的獨特優勢。
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戰略目標,通過打造現代農業強市,為運城農業闖出一條新路,保障農民持續增收。
水是農業的命脈。改革開放以來,運城的水利條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目前全市共有700多萬畝耕地,有效澆灌面積達到660萬畝,幾乎是本世紀初200萬畝的3倍還要多。就連水利基礎非常薄弱,被稱為“干萬榮”的萬榮縣,經過上下努力,水澆地面積也由10多萬畝增加到了80萬畝,占該縣耕地面積的80%。
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運城特有的氣候條件適宜農業種植,形成了一批高品質農產品,小麥與蘋果就是其中的代表。
優質小麥保障了高質量的面粉,也催生了一大批走南闖北的蒸饃大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約有10萬人在外從事蒸饃生意,在一些城市,運城蒸饃甚至占據著主導地位。還有運城蘋果,因為調產早,發展快,目前全市蘋果種植面積達到185萬畝,年產蘋果40億公斤,兩項指標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列首位。
另外,憑借特有的緯度條件,運城的物產非常豐富,適宜種植的品種也非常多,大部分南北方的農產品都適宜種植。
當然,運城農業目前最大的優勢,還是市委、市政府戰略層面的高度重視。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大戰略定位”和“四大戰略目標”,其中,“在全國的發展格局中,運城要有強項”這一“全國定位”中,我們提出了兩大戰略目標,排名第一的就是農業: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在這樣的決策布局中,在執政資源的引導和撬動下,各種社會資源勢必會不斷向農業農村傾斜,勢必會刷新運城農業發展的新速度。
我市目前正處于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大市的過渡階段,我們要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就要建設現代農業強市。這中間,需要跨越兩個臺階,我們的目標明確,但責任更重大,使命更光榮。
二問:瓶頸何在?
我市農業優勢是明顯的,但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運城農業種植歷史悠久,農民種植經驗比較豐富,這在傳統的農業種植環境下,是個不可多得的優勢。但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我們的傳統經驗越豐富,我們的創新難度就越大,我們轉型的顧慮就越多,這樣一來,優勢反而成了劣勢。
以運城蘋果產業發展為例。我市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成功實現了運城農業的第一次轉型,從莊稼種植向以蘋果為代表的經濟林種植轉變。這次成功的轉型,給運城農民帶來了福祉,基本保障了運城農民30年來的持續增收。根據相關部門統計,運城蘋果收入占我市農民收入的20%,在一些蘋果主產縣,甚至會占到60%以上。
因為我們的蘋果種植早,在當時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下,根本不愁賣,于是一些果農“蘿卜快了不洗泥”,誠信意識不足,比如在裝箱中夠規格的放箱頂層,下面摻著不夠規格的,給運城蘋果品牌帶來了不良影響。現在,全國很多地方大力度發展蘋果產業,而且即將大面積進入成熟期,整體性的供過于求漸成蘋果產業新常態。在如今新的供求關系下,再不講誠信,不按市場經濟規則辦事,無異于自掘墳墓。
除了誠信,運城蘋果還缺乏經營方式和理念上的與時俱進。據了解,在南京一個大市場,陜西、山東的蘋果一天能賣7車,而運城的蘋果7天都賣不出一車。一問,問題竟然出在運城果農要求先付定金和產地結算上。如今,市場更適應一條微信發過去,什么規格、多少數量說清楚,蘋果發到后在市場結算。沒有與時俱進,讓運城蘋果在這個市場中處于了邊緣位置。
如果說上面說的都是“軟件”差距的話,那我們“硬件”上的差距也不小。
運城小麥質量很好,但缺陷卻是種植品種太多太雜,全市高達四五十種,很多都混種在一起。種的混著種,收的也混著收,這種粗放型種管模式,與越來越精細化、專業化的市場大勢格格不入。市場上,面包粉、強筋粉、餃子粉等等,一個個原料更單一,對消費者的訴求更明確。種收“雙混”的后果,就是我們的小麥價值被嚴重低估,而且不利于工業化的收購與加工。據統計,全市面粉加工企業一多半的原料使用的是外地小麥。在小麥這個次級產業鏈上,我們對外銷售著最初級的原料——小麥,卻花費更大的成本購買著外地的深加工產品——面粉,其中的利潤白白流失。
運城蘋果雖然整體種植面積很大,但大都分散在各家各戶手中,單一所有者的地塊,面積高于一百畝的寥寥無幾。這樣,我們的種植面積優勢,無法轉化為規模經營優勢,種管成本降不下來,新技術、新產品普及難度較大。特別是機械化的運用,在果業上基本處于初級的推廣發動階段,挖坑(溝)定植、灌溉、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主要生產環節,還得依靠人力完成,不僅增加了勞動強度大,降低了勞動效率,拉高了種植成本,而且降低了運城蘋果的品質與市場競爭力。
專家指出,打造現代農業強市必須要重視兩項指標,即區域農產品的商品率與市場占有率。只有提高機械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才能保障商品率;只有擁有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才能提高和鞏固市場的占有率。
認真冷靜地審視運城農業,可以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歷史方位。
自身的縱向比照,我們的耕種條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進步不可謂不大;但橫向比較,運城農民的人均收入增速還不理想,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還有待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中的影響力與利潤率還有限。這些,都是我們進一步改革創新、調產增效的動力,也是進一步努力和奮斗的方向。
三問:出路何在?
不管是更精準的定位,還是更深刻的剖析,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更快地向前發展。我們運城農業,前路在何方?又如何跨越障礙,成功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運城各地有不同的傳統優勢,要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當然不能忽略這個實際。
“我們的具體實施路徑是,各縣發展各自的優勢產業,比如萬榮蘋果、新絳蔬菜、稷山板棗、永濟葡萄等等,建成各自的農業優勢區。最終,各塊優勢區疊加匯總,就組成了運城市的現代農業示范區。”運城市農村農業局局長李堯林說。
“化整為零”的實施策略,既有對運城農業實際的客觀把握,也有對既有主導產業前景的未雨綢繆。
李堯林說:“蘋果產業保障了運城農民30年的持續增收,那么,如何更好地保障下一個30年的持續增收?我們市級農村農業部門得提前謀劃,戰略預判!”
是的,任何一個產業都會有生命周期,我們在對傳統的優勢產業進行扶優扶強外,還要積極培植新的產業,為運城農業后30年甚至后100年的發展奠定基礎。
現在的農民,年齡結構越來越老,在一些村莊,農業已經成了一個“留守”產業。運城的水資源并不豐富,人均水資源數值甚至處于全國倒數。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尋找新產業,必須要符合三個硬性指標:一用工少,二節水,三產業鏈條長。只有沿著這樣的方向,我們才能找到更符合運城實際、更具備發展前景,產業利潤更高、產業生命周期更長的新興產業。
在農業上,除了做什么外,誰來做也是個重大課題。
農民培訓,我們長期陷入了“全把式”的培訓怪圈,希望農民能學會高超的耕種、加工、管理、銷售等各種能力,以相對素質較低的群體,去做“全才”式的高要求,我們培訓的效果自然打了折扣。以后,我們可以真正去實施職業化、專業化的培訓,讓農民真正成為一種職業,讓農民和醫生、教師一樣,成為專業化人才。同時,輔以提高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農業托管服務以及農村土地確權、集體經濟發展等保障性措施,提高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發展“大農業”。
當然,不管是加快實施第二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是大力發展有機、旱作、節水農業,都必須充分地發動群眾和充分地依靠群眾,從人的思想上到耕作條件上再到人居環境上,對運城農村和農業進行根本性的改造;要加大政府投入,調優產業結構,改變傳統觀念;基層管理模式也要從管理向服務轉移,農村的軟硬件水平也要同步提高……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肯定有陣痛,但必須有人做,而且做得越早越主動,做得越早收益越大。
農業發展目前已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中之重,成為帶動運城發展的優先性、引領性工程。而且,國家對農業也越來越重視,各項優惠政策的力度越來越大。
李堯林表示:“這是一個機遇,更是一個契機,如果我們上上下下積極努力爭取,各縣主要領導拿出足夠的精力更加關注農業,政府投入相當比例的財力更加扶持農業,從傳統農業大市跨到現代農業大市再到現代農業強市,最終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是完全可行的。我們有壓力,但更有信心,不折不扣地按照市委、市政府規劃的戰略路徑奮斗,我們運城的農業大有希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