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21
“十四五”期間,我市以農業產業調整為筆,立足黃河灘地、中條山地等資源稟賦,推動南糧北植、南菜北種、南茶北栽、南魚北養跨界突破,書寫了“四南四北”的創新答卷。
從種質創新破解地域適配難題,到智慧賦能重構生產邏輯,再到鏈化升級激活全產業鏈價值,“四南四北”不僅讓南方作物在河東大地扎根結果,更讓閑置資源變身致富沃土。這場跨越南北的農業實踐,既是我市探索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更是以產業革新賦能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
種質創新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句古訓曾是制約農作物跨地域種植的無形枷鎖。而“十四五”期間,我市“四南四北”農業產業調整中,南糧北植與南茶北栽的核心突破,恰恰始于種質創新。
在萬榮縣黃河岸邊的鹽堿灘地上,曾經的低產地塊如今成為雜交水稻制種的試驗田。我市攜手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展黃河流域首次規模化水稻制種試驗,針對灘涂地濕度大、土壤鹽分偏高的特點,篩選適配稻麥輪作模式的優良品種,于今年實現了制種畝產突破300公斤的成果。
不同于南方水稻品種,經過本土化選育的水稻品種,不僅耐鹽堿、抗倒伏能力顯著提升,更能適應北方晝夜溫差大、生長周期相對較短的氣候特征,讓“以稻治堿”的生態愿景與糧食增產的經濟目標同步實現。
如今,我市水稻種植規模已擴展到6.2萬多畝。“四南四北”相關產業綜合產值達2.84億元。其中,南糧北植貢獻了近40%的產值。
南茶北栽的種質創新,則是一場跨越15年的“破冰之旅”,終結了運城自古不產茶的歷史。2008年,山東茶商陳厚珉在夏縣泗交鎮的中條山腹地發現了商機——這片北緯35度、海拔1200米的區域,空氣濕潤、晝夜溫差大,兼具“天然氧吧”的生態優勢與獨特小氣候條件。
為讓南方嘉木適應北方嚴寒,陳厚珉帶領團隊以“龍井43號”為母本,與“福云7號”“九坑”等優良品種反復雜交,從3.2萬株幼苗中篩選抗寒基因最強的個體,歷經7代選育成功培育出“厚民晉茶”新品種。該品種耐受-15℃的低溫,完美適配北方冬季嚴寒、夏季炎熱的氣候特點,更因生長期長達9個月、采摘期僅3個月的特性,積累了豐富營養物質,茶多酚含量較母本提升12%。如今,600余畝茶園年產綠茶6000公斤、紅茶1000公斤,年產值達1200萬元。除夏縣茶園外,陳厚珉還計劃在絳縣、垣曲等合適區域種植茶樹,擴大種植規模。
從水稻到茶樹,南糧北植與南茶北栽的種質創新雖聚焦不同作物,卻遵循著相同的規律:以本地自然條件為標尺,用雜交選育、定向篩選的科技手段,讓南方作物完成“本土化改造”。
智慧賦能
若說種質創新是“四南四北”產業落地的根基,那么智慧化技術則是破解種養難題、提升產業效益的關鍵引擎。
南魚北養的智慧化轉型,在永濟市永興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工廠化養殖基地展現得淋漓盡致。曾經依賴自然水體、“看天吃飯”的水產養殖,如今被標準化車間、智能化設備徹底改寫。
“養南美白對蝦最怕水質出問題,水溫、pH值稍微波動,魚蝦就容易生病。”永興水產總經理陳永興感慨道,現在不一樣了,基地的循環水系統有獨立的豎流沉淀器、生物濾池,能自動過濾糞便和殘餌,AI算法還能實時監測水溫、溶解氧等,數據超標了會自動報警,增氧泵、加熱棒等也能遠程控制。
在臨猗縣黃河灘地的大閘蟹養殖基地,智慧化手段則讓南方蟹種適應了北方的水文環境。
如今,全市特色水產年產量3000噸以上,先后培育了1個全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吳王渡黃河鱉)、兩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永濟黃河鯉魚、永濟黃河赤眼鱒),建設夏縣三文魚、芮城中華鱘、垣曲娃娃魚等特色水產基地,臨猗大閘蟹、吳王渡甲魚、永濟南美白對蝦等火爆“出圈”。
規模化發展的南菜北種,更是將智慧化技術貫穿生產全鏈條,成為北方葉菜產業的數字化標桿。山西世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夏縣、平陸、臨猗布局的3個供港蔬菜基地,總面積達1萬畝,年供應港粵滬大田葉菜20萬余噸,而支撐這一規模的核心正是數字鄉村智慧農業云平臺。
“我們基地從種到收全靠數據說話,以前10個人管100畝地還忙不過來,現在兩個人就能輕松應對。”山西世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趙興指著基地的大數據中心屏幕介紹,“土壤墑情傳感器實時監測水分養分,病蟲害AI預警系統能提前3天預判風險,水肥一體化設備根據作物需求精準配送,連采收時間都能通過生長數據推算。”
從水產養殖的智能監控到蔬菜種植的精準管控,南魚北養與南菜北種的數字提效,讓農業生產從“粗放經營”轉向“精細管理”。這種以數字化賦能產業升級的實踐,既破解了南方品種在北方種養的適配難題,更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
鏈化升級
近年來,“四南四北”四大產業立足自身特色,延伸上下游鏈條、打通產銷壁壘,實現了“種得好、養得優、賣得俏”的閉環。
南糧北植以“品種+加工+品牌”筑牢鏈條。萬榮縣6萬余畝黃河灘水稻,不僅實現畝產近700公斤的高產,更通過“榮后大米”等品牌打造,以每公斤14元的定價打入北京盒馬鮮生等高端市場,配套建設的兩個大米加工廠,讓“從稻田到餐桌”的鏈路高效貫通。
南菜北種憑借“訂單+冷鏈+溯源”搶占市場。山西世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1萬畝供港蔬菜基地,通過訂單化種植對接港粵滬市場,28小時內即可完成采收、預冷、分揀、運輸全流程,產品貼碼溯源,年供應葉菜20萬余噸,帶動千名農戶年均增收4.8萬元。
南茶北栽則走出“種植+加工+文旅”的融合之路。夏縣厚民茶場在600余畝茶園基礎上,開發綠、紅、白、藥茶四大品類,延伸出茶葉精深加工線,更依托中條山生態優勢發展茶旅融合,年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讓一片茶葉實現“一產穩基、二產增值、三產賦能”。
南魚北養則以“養殖+流通+品牌”拓寬空間。南美白對蝦、黃河大閘蟹等,不僅覆蓋本地市場,更銷往北京、西安、太原等城市,實現養殖基地與終端市場直接對接,讓北方消費者吃上新鮮南方水產,也讓養殖戶畝均收益飆升至6萬元。
從“單打獨斗”到“鏈式發展”,“四南四北”的全產業鏈實踐,本質是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種植端錨定品質,加工端延伸價值,流通端暢通渠道,品牌端提升溢價,四大產業既各有側重又相互呼應,不僅盤活了鹽堿地、荒山等閑置資源,更讓農業從單一生產功能升級為兼具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復合型產業,為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運城樣本”。
記者 范 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