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08
今年春節假期,運城全域接待游客446.7萬人次,占比全省15.74%,排名全省第一;“五一”假期首日,鸛雀樓景區躋身“山西十大熱門景區”,成為全省文旅新熱點;國慶中秋假期,隨著文旅市場全面升級,這座全國最受歡迎的“小眾旅游目的地”持續升溫,為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注入全新動能。
今年以來,我市圍繞“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目標,深入挖掘文化資源,豐富文旅產品供給,提升旅游公共服務,全面叫響“國寶第一市”文旅品牌,交出了一份兼具內涵與熱度的高質量發展答卷。
堅定文化自信,釋放創新創造活力
9月23日至25日,以“弘揚關公文化 聚力文商融合”為主題的第36屆關公文化旅游節成功舉辦。活動聚焦挖掘關公文化的時代價值,一體推進保護利用、研究闡釋、創新發展,推動關公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進一步擦亮“關公故里 好運之城”城市品牌,推動關公文化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國慶中秋假期,運城博物館推出的“河東問道·華夏同根”主題活動,以“古今對話+趣味答題”的形式解讀民族融合故事,每日兩場的免費講解讓“華夏尋根”展廳成為游客必到之處;解州關帝祖廟關公文化數字體驗館上新的XR全感互動電影《千古云長·關帝伏魔》吸引了大批游客排隊體驗觀看……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更是文商融合的根基。今年以來,我市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多舉措激發文化內生動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千年文脈成為吸引游客的核心磁場。
深挖文化價值。圍繞黃河文化、根祖文化、德孝文化、關公文化、池鹽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通過研討會、座談會、論壇等形式開展課題研究,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培育文藝精品。以山西省重點劇目扶持、劇本孵化創作、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術創作評價體系構建四大工程為引導,整合國家藝術基金、省級公共文化服務藝術創作專項補貼等,推動精品文藝作品數量與品質雙提升。
推進文旅惠民。組織“送戲下鄉”活動,舉辦第八屆“我有拿手戲”優秀群眾文藝節目大展演、“傾聽運城聲音”千人大合唱等活動;依托河東書房、非遺展館、非遺保護傳承基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加快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沿線特色鄉村驛站建設,融入農業、商貿、文旅及應急救援功能,優化旅游體驗。
豐富產業形態,筑牢產業發展支撐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推出盬皂制作、鹽雕拓印、古法合香等手工體驗項目,搭配《宋韻·南風歌》沉浸式演繹,讓游客既能帶走文創產品,又能留下文化記憶;為深化游客對古建文化的感知,萬榮縣飛云樓景區精心策劃了“文化+互動”系列主題活動,通過斗拱拼裝造飛云、古裝穿越夢飛云、好物美食品飛云、游戲技藝贏飛云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夏縣文物文創文化展推出424件涵蓋夏墟文明、衛夫人書法的文創產品,聯動縣體育中心周邊商鋪推出“觀展購文創”優惠,實現文化展覽與商業消費的無縫銜接。
如果說文化是引流的內核,那么多元業態融合就是消費轉化的關鍵。我市聚焦文旅產品供給側改革,通過景區升級、項目建設、業態拓展,構建多元文旅產業體系,將文化吸引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力。
推動景區提檔。加快推進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掛牌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同步推進鸛雀樓、永樂宮等景區的5A級創建工作,提升核心景區競爭力。
狠抓項目建設。發揮文旅資源優勢,通過資源整合、業態跨界聯動、產業鏈優化,持續完善文旅產業項目庫、儲備庫、建設庫、達效庫“四庫”建設,保障項目有序推進。關公文化旅游節舉辦之際,運城市文旅產業招商引資推介會同步召開,吸引攜程集團、省文旅投等多家頭部企業220余人參會,現場簽約項目12個,總金額21.5億元。
壯大市場主體。支持運城關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建設成為市級大型文旅集團,負責全市旅游資產的投資、開發、運營和管理等,推動全市文旅產業的資源整合、資產運營、資本運作及創新發展,為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提供強力引擎。
拓展多元業態。依托黃河文化、地域特色、民俗風情、鄉村記憶,打造宜居宜游宜業宜養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推出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推進圣天湖小鎮、黃河金三角文旅康養項目建設,支持夏縣天沐溫泉、稷山圣王山莊等打造溫泉康養品牌;圍繞歷史文化遺產,開發主題研學、定制研學、專業研學產品,開展“何以運城”“沿黃九省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支持兩個國家級、11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永濟五老峰等為依托,建設戶外體育運動旅游區,發展體育旅游;高水平舉辦2025環中國自駕游集結賽(山西運城站)、“武圣杯”跤王爭霸賽、河東美食薈等活動,通過“文化+商貿+體育+旅游”四維聯動,不斷拓展文旅消費新場景、增強城市煙火氣。
深化以商增值,構建多元消費市場
國慶中秋假期,中心城區蘇寧廣場推出非遺漆扇手作,邀請消費者免費體驗;南風百貨推出冰皮月餅DIY、風箏彩繪等活動,負一樓的盲盒套圈與中秋夾月餅游戲區人氣火爆,消費滿額還可領取國慶觀禮包;稷山國家板棗公園創新“采摘+文創+游樂”模式,帶動棗制品文創銷售熱潮和田園體驗新潮;芮城縣菊花小鎮全新升級的沉浸式互動設施和網紅打卡點,成為年輕人和親子家庭的“快樂大本營”;李家大院景區與周邊農家樂推出“景區聯票+特色餐飲”套餐,實現景區與鄉村消費的聯動提升……
立足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打造,我市通過“IP破圈+區域協同+服務升級”,提升文旅消費需求,創新消費場景,培育新型消費熱點,激活文旅消費潛力,不斷拓展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的輻射范圍,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把更多“流量”轉變為“留量”。
發展首發經濟。開設文旅“首店”,創作運城特色演藝精品,承辦大型音樂節;推動時尚產業與文旅融合,策劃國潮動漫等“首秀”活動;利用運城博物館等陣地,推出文旅專題展、博物館系列展,打造文化展覽品牌。
壯大非遺文創經濟。依托全市102處國保文物、2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舉辦運城非遺文創大賽,打造非遺文創超級IP,推出代表運城及13個縣(市、區)特色的“運禮”“縣禮”文創產品。
拓展低空旅游經濟。支持鹽湖、芮城圣天湖、河津大梯子崖等景區建設直升機起降點,開通“芮城—太原”短途客運航線,持續豐富低空旅游新業態。
激活夜間文旅經濟。指導景區開通夜間游覽服務,豐富夜間文化演出;策劃“夜游鹽湖”“夜宴河東”等夜間文旅產品,引導餐飲企業推出“深夜食堂”;優化夜間公交線路,延長運營時間,完善夜游配套服務。
從千年文脈的科技煥新,到文化IP的消費轉化,再到區域門戶的輻射升級,運城通過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商興旅”的融合發展路徑,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澎湃動能。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