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07
在鹽湖區東城街道中銀街社區,健身活動室傳出老人們爽朗的笑聲,閱讀室里不時響起輕聲的交流,送餐義工的電動自行車穿梭在小區中,巷道中的路燈照亮老年人出行路……這幅充滿暖意的畫面,是中銀街社區用心服務老年群體的日常寫照。
作為全國“敬老文明號”的獲得者,中銀街社區轄區面積0.72平方公里,下轄6個小區,劃分5個網格,居民1663戶、5600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17%,老齡化程度較高。近年來,面對老年群體在健康管理、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中銀街社區用一餐餐熱飯、一場場活動、一件件實事,讓老人們的臉上綻放出更多幸福的笑容。

中銀街社區舉辦重陽節主題活動。
一餐熱飯
溫暖送到心坎上
“姨,在家嗎?我們給您送午飯來了!”11月3日12時,中銀街社區工作人員謝思凡與市慈善義工聯合會的義工們,騎著電動自行車穿梭在街巷中,僅用5分鐘便抵達地礦小區獨居老人張茄枝的家門口。隨著熟悉的敲門聲響起,門內隨即傳來老人欣喜的應答。
今年70歲的張茄枝獨自生活,去年意外摔傷腿后,她連站著做飯都成了奢望。謝思凡和義工小心翼翼地扶她坐到沙發上,義工打開餐盒的瞬間,香氣撲面而來:金黃的過油肉、開胃的醋熘白菜、鮮嫩的家常豆腐、清爽的青菜炒香菇,還搭配著滿滿一碗白米飯和小米粥。“以前一個人在家,要么煮碗面,要么熱剩飯,現在能吃上這么香的熱飯,真是享了福!”張茄枝捧著餐盒,語氣里全是滿足。
這份讓老人暖心的助餐服務,源于中銀街社區對老年人需求的精準捕捉。據中銀街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苗介紹,此前該社區通過召開老年人座談會,了解到不少獨居、空巢或行動不便的老人面臨“吃飯難”的問題。但受社區場地條件限制,建設社區食堂的計劃暫時無法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一度處于空白狀態。
“老人們的需求就擺在眼前,我們不能看著不管。”王苗說,為解決這個難題,2023年年底,該社區積極與其包聯單位市民政局對接。在市民政局的牽線搭橋下,很快聯系到有資質的老年食堂及市慈善義工聯合會,隨后便搭建起一套完善的助餐服務體系。
如今,該社區負責精準統計有就餐需求的老人人數,市慈善義工聯合會的義工每天從老年食堂取餐后,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提供差異化服務:行動方便的老人可以自行前往該社區5樓的就餐點用餐,行動不便的老人則由社區工作人員和義工送餐上門,確保每一位有需求的老人都能及時吃上熱乎飯。
據了解,目前,中銀街社區的老年助餐服務主要面向特殊困難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人員、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成員等低收入人口中的老年人),以及獨居、空巢、留守、失能、殘疾、高齡等老年人,且為這些群體免費提供助餐服務。

中銀街社區工作人員與市慈善義工聯合會的義工,為獨居老人上門送餐。
精神滋養
晚年生活更優質
11月3日上午10時許,在中銀街社區的健身活動室,76歲的黨改明和趙元恒正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黨改明扶著腰部按摩器緩緩轉動身體,趙元恒則在踏步機上穩步活動腳踝,器材輕微的運轉聲與老人們的交談聲交織,滿是生機與活力。
在健身活動室對面的閱讀室里,68歲的張瑞英、67歲的衛多女與63歲的王小琴圍坐在書桌旁,三人手中都捧著書籍,時而低頭沉思,時而輕聲交流書中趣事,陽光落在書頁與她們的銀絲上,勾勒出一幅愜意溫馨的畫面。“以前總覺得年紀大了沒事干,整天在家悶得慌,現在來社區看看書、健健身,日子充實多了!”張瑞英合上書,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老人年紀大了之后,容易感到孤獨,也怕和外界失去聯系。我們盡最大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讓老人綻放更多笑容。”王苗坦言,正是精準捕捉到老人們的精神需求,近年來,該社區積極協調各類資源,騰出閑置房間,購置并安裝了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腰部按摩器、踏步機等健身器材,打造出全天候開放的健身活動室,讓老人們隨時能來鍛煉;開辟閱讀室,書架上整齊擺放著健康養生、歷史文學、時事政治、生活百科等各類書籍報刊,覆蓋不同年齡段老人的閱讀偏好,切實滿足老年居民的精神需求。
除了打造固定活動空間,中銀街社區還精心策劃多樣化主題活動,讓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愈發多彩。
10月29日,重陽節來臨之際,中銀街社區聯合市民政局,共同開展“我們的節日?重陽——情暖重陽,樂享服務”主題活動。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為參與活動的老人們逐一遞上厚實的圍巾、包裝精美的長壽面和養生艾草錘,老人們接過禮物,臉上綻放出笑容。同時,該社區特意邀請專業按摩人員,為老人們提供肩頸、腰背按摩服務,按摩師嫻熟的手法緩解了老人們的身體疲勞,不少老人舒服地閉上雙眼,連連稱贊“力道剛好,太舒服了”。茶話會環節更是熱鬧,老人們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聊家常、憶往昔,分享著生活中的趣事與感悟,陣陣笑聲回蕩在活動現場。
“社區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和老朋友們在一起熱鬧又開心!”70歲的社區居民韓星發是社區活動的“常客”,提起社區組織的活動,他難掩喜悅。
事實上,除了重陽節活動,中銀街社區的特色活動貫穿全年:組織轄區老黨員前往鹽湖區牛莊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聆聽紅色故事、追尋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臘八節當天,社區工作人員帶著熬煮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挨家挨戶走訪困難老年人家庭,細心詢問其生活狀況與身體情況,并送上溫暖的祝福,讓鄰里情誼在濃郁的粥香中愈發深厚;元宵節時,“我們的節日·元宵節”活動吸引眾多老年居民參與,大家一起猜燈謎、品元宵,在傳統文化氛圍中感受節日的歡樂。
“每次舉辦活動前,我們都會提前通過座談會、入戶走訪等方式收集老人意見,精準了解大家的需求,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同時根據活動規模和主題,將舉辦地放在轄區內不同小區,盡量讓每位老人都方便參與。”王苗介紹,活動開始前,社區還會根據每位老人的不同聯系習慣,通過微信通知、電話提醒、上門告知等多種形式,確保老人們及時知曉活動信息;活動結束后,也會將活動照片分享到社區微信群,讓未能參與的老人也能感受到活動的熱鬧氛圍。

老人們在中銀街社區健身活動室鍛煉身體。
辦好“小事”
關懷落在細微處
“現在晚上出門再也不用摸黑了,多虧社區裝了路燈!”傍晚時分,鹽湖區中銀街社區鴻泰莊中巷的路燈亮起,居民蘇清云站在亮堂的家門口,望著往來的鄰里,滿意地說道。
今年5月,蘇清云發現鴻泰莊中巷夜間漆黑一片,周邊居住著不少老年人,摸黑出行存在極大安全隱患。她第一時間將情況反映給中銀街社區工作人員吳毛毛。中銀街社區當天便派人前往現場實地勘查,在確認情況屬實后,迅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方案,最終決定由社區出資采購路燈,并安排專人負責籌備安裝事宜。不到一周,嶄新的路燈便在巷內安裝到位。
“我們為老年人辦的多是小事,小事對老人來說卻是影響生活的大事。”王苗的話,道出了該社區服務老年人的初心。在社區工作人員看來,為老服務更多需要從細微處入手,關注影響老人日常生活的“小事”,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困難,給他們送去實在的關懷,讓他們臉上綻放更多笑容。
除了解決出行難題,中銀街社區還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痛點需求,把實事辦在老人心坎上。今年1月,地礦小區物業經理張軍生向該社區反映,小區里不少老年人想在過年時理個新發型,可由于行動不便,出門理發成了難題。中銀街社區得知這一情況后,聯合市慈善義工聯合會,為轄區老年人帶來免費理發和按摩服務。
91歲的聞守亭老人,因年齡大行動不便常年需坐輪椅,其兒子推著他來到義剪現場。理發師傅俯下身,耐心詢問老人對發型的需要,隨后小心翼翼地拿起推子、剪刀,輕柔地為老人修剪頭發。隨著推子輕推、剪刀細剪,老人原本有些凌亂的頭發逐漸變得整齊清爽。
在中銀街社區,“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溫暖故事還在上演。接下來,該社區將積極協調場地,開辦社區老年食堂,組織更多豐富多彩且富有創意的文化活動,用心用情用力為老年人辦實事、解難題,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溫暖、更加充實、更加快樂。
(文/本報記者 王月文 圖/本報記者 陳方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