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30
張文暉
金秋十月,不僅是學子求知的美好時節,更是家庭調整節奏、關注成長的關鍵節點。在重視學業與興趣培養的同時,我們更應悉心呵護那片內在的“心田”——心理健康。
現代心理學不斷揭示:家庭是一個情緒共生系統,親子心理彼此交織、相互影響。正因如此,我們倡導“親子心理健康共成長”。
一、理解“共生”——探尋心理健康“共同成長”之因
孩子的情緒宛如世界上最敏感的晴雨表,他們能夠精準地感知家庭的“情緒氣候”。一個內心焦慮的家長,很難培養出內心寧靜平和的孩子;一個壓抑沉悶的家庭氛圍,往往會引發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反之,孩子的情緒困擾、行為偏差,也會成為家長壓力和焦慮的主要源頭。這種情緒的相互“傳染”與“反饋”,構成了家庭心理動力的核心要素。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初的“鏡像”,起著至關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最初學習如何管理情緒、應對壓力以及與人交往的方式,其榜樣正是他們的父母。當家長面對困境時,是沉著冷靜地應對,還是暴躁易怒地發泄;面對沖突時,是積極主動地溝通,還是冷漠回避地處理,這些行為都如同一面清晰的鏡子,被孩子映照下來,并內化為自己行為模式的一部分。
孩子的“反饋”效應同樣不容小覷。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態,會直接反作用于家長。一個陽光開朗、善于表達情感的孩子,會給父母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和愉悅感;而一個長期陷入情緒困境的孩子,則會讓父母感到挫敗、擔憂,甚至產生自我懷疑,進而影響家長自身的心理狀態。
當我們深刻認識到這種“共生”關系時,就會明白,單向的、僅針對孩子的心理干預往往效果不佳,事倍功半。唯有將家庭視為一個整體,推動親子雙方在認知和情感上共同進步,才能打破惡性循環,構建起積極健康的家庭情緒生態系統。
二、實踐“共育”——讓我們攜手開啟心靈之旅
理念需要行動來實現。在這個嶄新的十月,不妨將“心理共育”定為家庭計劃的核心,從以下幾個環節嘗試:
1.共同學習,構建家庭心理知識“能量池”。
告別“大人永遠正確”的傳統模式。家長不妨放下身段,與孩子成為共同學習的伙伴。可以一起精心挑選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心理自助書籍,關注幾個優質的心理學科普公眾號,或者共同觀看一部探討情感與成長的電影。觀看或閱讀結束后,不必急于進行說教,而是和孩子一起分享“哪個觀點讓你印象深刻?”“哪個角色讓你有共鳴?”在這樣平等的交流中,知識的傳遞不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啟迪。
2.打通心流,打造家庭安全“傾訴島”。
很多家庭并不缺乏愛,而是缺少有效的情感表達。我們可以共同約定一個“家庭分享時間”,比如每周六晚飯后。在這個專屬的時間里,每個人(包括家長)都可以真誠地分享本周一件“最開心的事”和一件“最煩惱的事”。規則是:傾聽者不打斷、不批評、不急于給出解決方案,只需給予真誠傾聽和共情。家長要帶頭示范,坦誠地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壓力或人際交往中的困惑。這會向孩子傳遞一個強大而溫暖的信號:有情緒是正常的,我們可以一起勇敢地面對它。
3.制定目標,繪制家庭成長“同心圓”。
心理健康并非抽象的概念,它可以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目標。親子可以共同商議,制定一個為期一個季度(如10月至12月)的“家庭心理健康目標”。這個目標應該是具體的、正向的,并且需要全員參與。比如:
情緒管理目標。“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我們同意先用‘我感到……因為……’的句式說出來,而不是摔門或大喊大叫。”
溝通目標。“每周至少有一次,放下手機,進行30分鐘的專心交談。”
活動目標。“每周六上午是我們的‘家庭戶外時間’,一起爬山或騎行,釋放壓力。”
將目標寫在漂亮的卡片上,貼在冰箱門上,互相提醒,互相鼓勵。期末時,可以一起慶祝目標的達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極具療愈性的合作與聯結,能讓家庭成員的心更加緊密地貼在一起。
4.共同促進,營造家庭健康“能量場”。
心理健康的根基在于日常的生活習慣。親子可以共同致力于營造一個高能量的家庭環境。
一起運動:運動是緩解壓力、產生多巴胺的最佳途徑之一。一場家庭羽毛球賽、一次傍晚的散步遛狗,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卻勝過千言萬語,能讓家庭充滿活力。
一起下廚:準備一頓健康美味的晚餐,在協作中感受生活的煙火氣與成就感。一家人聚在廚房,分工合作,歡聲笑語,能讓親情在美食中升溫。
一起放松:共同練習簡單的深呼吸、正念冥想,或者只是一起聽一段舒緩的音樂。
這些共同的活動,能有效降低家庭的整體焦慮水平,為每個成員的心靈充電,讓家庭成為心靈的避風港。
三、成就“共榮”——邁向更具韌性的未來
親子心理共成長的最終目的,并非要培養一個永遠快樂、沒有煩惱的孩子,也不是要成為完美無缺的父母。它的真正價值在于構建一個理解、支持、信任的家庭共同體。
在這里,每個人都能被看見、被接納,能在風雨中彼此依靠,在成長中互相滋養。家庭成員就像一棵大樹上的枝葉,相互依存,共同生長。從而以更強大的內心、更溫暖的姿態,共同邁向一個更具韌性、更加美好的未來。(作者系運城力行中學西校中教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咨詢師)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