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28

小區大門
物業服務,連著千家萬戶的“小幸?!保碴P系著基層治理的“大民生”。今年以來,省住建廳亮出新招,為物業服務企業設立了“紅黑榜”,誰家服務好、誰家毛病多,一目了然!在我市,新絳縣盛世家園小區及其物業管理公司更是成了“紅榜”上的常客。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該小區堅持將“黨建引領”作為核心引擎、將“制度約束”作為堅實保障的結果。
黨建引領凝共識
基層自治聚民力
來到盛世家園小區西門,一副古香古色的楹聯首先映入眼簾:翰墨生花古絳人文獨一家 名城煥彩華園風景冠三晉。綠竹掩映,冬青環抱,一池清水映著錯落的假山與景觀石,定時噴涌的噴泉更添幾分大氣與雅致。
“別看咱們小區已經建成十來年,這‘面子’可一點不落伍?!睒I委會主任許斌指著門頭笑道,“‘里子’更是緊跟時代?!彼f的,正是那道智能人臉識別門禁。居民走到門前,“刷臉”即開,方便又安全。

樓宇門融入特色楹聯文化
許斌介紹,盛世家園小區建于2013年,共22棟樓、58個單元,常住居民有894戶,超2700人,是復興社區規模最大的小區。能多次登上物業“紅榜”,憑的是真本事:物業管理到位、制度健全規范、臺賬資料齊全,防范與應急處置措施扎實有效。
這身“硬功夫”從哪里來?答案就在“黨建引領”這4個字里。在社區黨總支帶領下,小區成立了功能型黨支部,把“黨支部、業委會、物業”擰成一股繩,形成了“有事一起商量、有活一起干”的治理架構,通過“群眾提、組織審、民主議、協同辦”的四步工作法,讓大家一起商量著解決小區里的大事小情,促使物業管理真正回歸“服務”初心。
在許斌看來,物業的活兒遠不止“看門掃地”,關鍵是要把業主的事當成自家的事來辦。從物業規章的落地執行,到鄰里矛盾的協調處理,業委會全程參與、全程協助。同時,小區黨支部與物業密切協作,在廣泛聽取民意的基礎上,聚焦完善小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進服務質量,解決了小區人臉識別系統安裝、部分故障監控修復、管道堵塞、電梯故障等問題,不斷提升業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黨支部還把服務做到了“家門口”,構建起“小區黨組織+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服務網,把164名黨員組織起來,延伸到最基層。并建立健全社區干部包聯小區制度,76名在職黨員利用業余時間深入小區,開展志愿服務、政策宣傳、矛盾調解等活動,實實在在為大家解決問題。
“為啥大家都愛買這兒的房子?”在小區住了12年的光先生笑道,“光環境舒適還不夠,關鍵是心里踏實!近3000人的小區,事多且雜,但遇到問題,有黨支部牽線搭橋,業委會和物業配合得到位,很快就能解決?!?/p>
更讓居民們豎起大拇指的,是小區公共收益的“透明賬”。原來,小區里一家小超市占用了公共面積,根據《關于加強住宅小區公共收益管理的指導意見(試行)》,業委會將所得收益按戶發放,加上電梯廣告收益等,3年來累計發放公共收益價值12萬余元。此外,從居民入住以來,盛世房產(新絳縣絳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每年都給業主發放麻花、月餅等,一次次暖了大家的心,把整個小區凝聚成了一個真正的大家庭。
制度約束強保障
長效管理固根基
漫步在小區里,平整潔凈的道路兩旁,小葉黃楊、櫻花等綠植層次分明,令人心曠神怡。尤為特別的是,小區還精心打造了梅、蘭、竹、菊4個主題園,每個園子與樓宇門都配有量身定制的楹聯,為小區注入了濃厚的文化氣息。
優美的環境是“硬件”,精細的管理則是讓美好持續的“軟件”。無論是廣場燈光偏暗、地磚破損,還是家中漏水、門鎖出現故障,居民只需聯系網格員、物業人員,或在微信群中反映,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著落。

信息公開透明
盛世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齊高偉是軍人出身,那股嚴謹勁兒也被他帶進了物業管理?!拔覀児粳F有員工40余人,涵蓋客服、安保、保潔、維修等崗位,人人按章履職?!饼R高偉介紹,“安保每日巡查樓棟消防與門戶安全,客服及時對接業主報事報修,保潔維護環境整潔,維修人員則負責全域維修。所有員工都是‘監督員’,通過工作群實時溝通,形成問題閉環管理。”
車棚里,防火鉤、滅火器就擺在最順手的位置;生了銹的路燈桿,慢慢刷上新漆;小區居民多、車輛也多,物業因地制宜施劃停車位;消防人員每月至少來巡檢兩次,物業員工每天雷打不動地巡查各個角落,電表、配電柜、水泵這些“關鍵部位”,也都納入了日常檢視范圍?!拔覀円恢痹趯W習物業法規,不斷改進服務,就是想讓大家住得更舒心?!饼R高偉說。
小區里還專門設了間矛盾協調室?!坝惺聝翰慌?,大家坐下來慢慢說,爭取‘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币慌缘淖郎希唤影嘤涗?、防火巡查本、客服臺賬疊放得整整齊齊,透著管理的細致與規范。
“你瞧我們這兒,梅、蘭、竹、菊4個園子多有韻味,住在這兒,推窗見景,就跟住在花園里一樣?!本用袢蜗采街钢鴺怯铋T頭稱贊,“這設計也大氣,整個小區看著就上檔次。最關鍵是物業貼心,家里有事一招呼,響應快、辦得實,真當自己家的事辦!”
走進物業服務站,居民老李送來的鍋具還靜靜擺在工位上,等著師傅得空修復。日近正午,放學的孩童、下班的居民,讓小區漸漸熱鬧起來。相遇的寒暄聲、家家戶戶傳來的鍋碗瓢盆聲,交織成最動聽的背景音……這平凡而熱氣騰騰的日常,正是社區治理最暖心、最生動的答卷。
記者 趙雪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