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28

運城晚報訊(記者 杜磊)近日,備受關注的第6屆全國傳統風箏創意扎制大賽在山東濰坊世界風箏公園舉行。運城學院學子樊天利、鄒依航憑借融入傳統技藝與創新理念的河東風箏作品,在眾多參賽隊伍中嶄露頭角,榮獲大賽二等獎,展現了他們扎實的風箏扎制功底,更彰顯了該校風箏研究基地在傳統河東風箏文化傳承與創新領域的育人成效。
運城學院作為深耕河東風箏研究與傳承的地方高校,2023年被授予山西省河東風箏非遺傳承基地。該校設立的風箏研究中心,為此次參賽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賽前籌備階段,基地充分開放專業實訓場地,提供河東風箏傳統扎制所需的竹材、絹布、顏料等材料,還特邀深耕河東風箏技藝數十年的非遺傳承人李汝珍老師及校內專業教師王冬慧、楊國珍老師,全程助力樊天利、鄒依航打磨作品。
此次參賽作品以“晉南民俗風情”為核心主題,在傳承河東風箏傳統形制的基礎上融入創新設計,骨架采用運城本地優質竹材,經多道工序打磨至粗細均勻、韌性十足;畫面則以蒲劇臉譜為核心創作元素。
河東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地域藝術風格,常融合傳統藝術符號來展現文化底蘊。作品中,色彩鮮明、造型各異的蒲劇臉譜,是中國蒲劇藝術的重要標識,不同的臉譜顏色和圖案代表著不同的人物性格與身份,如紅色臉譜常象征忠義,再搭配上具有傳統紋飾的裝飾,既體現了河東風箏工藝的精巧,又將蒲劇這一傳統戲曲藝術與風箏藝術相融合,傳遞出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是傳統工藝與戲曲藝術碰撞出的創意火花,展現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創新表達。比賽現場嚴格遵循“創意展示——扎制實操——放飛測試”三大核心流程,全方位考核參賽作品的文化內涵、技藝水平與實用性能。
在創意展示環節,樊天利、鄒依航詳細闡述了作品對河東風箏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思路,從紋樣設計到工藝選擇,均緊扣河東風箏文化內核,贏得評委對“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理念的高度認可;扎制實操環節,兩人默契配合,精準完成河東風箏傳統的“竹材處理、骨架拼接、絹布裱糊、色彩暈染”等關鍵工序,每一步都盡顯專業,展現出對河東風箏傳統技藝的熟練掌握;放飛測試階段,其作品憑借河東風箏特有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在不同風力條件下均能穩定飛行,風箏上的民俗圖案隨風舒展,成為現場一道兼具傳統與美感的風景線。
“能拿到這個獎項,離不開學校風箏研究基地對河東風箏技藝的系統教學,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傳承和推廣河東風箏文化的決心。”賽后,樊天利、鄒依航難掩激動。
他們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入研究河東風箏技藝,嘗試將更多運城地域文化符號融入作品,讓傳統河東風箏飛向更廣闊的舞臺。
運城學院風箏研究基地負責人表示,此次獲獎是學校“以傳統工藝為基、以實踐創新為翼”育人模式的生動實踐。基地長期致力于河東風箏的研究、保護與傳承,后續將進一步完善河東風箏課程體系,開展更多實踐創作活動,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到傳統河東風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為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培養青年力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