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28
“今年以來村里的變化,頂得上以前好多年!”
“預計今年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是去年的兩倍多!”
“村里發展勢頭這么好,我愿意暫時放下生意,替村里跑上一段時間的腿!”
……
初秋時節,走進河津市陽村街道永安村,這樣的贊嘆與表述不絕于耳。
僅僅半年時間,這個曾經發展滯后的村莊,為何突然煥發勃勃生機?
從街村干部、老黨員和村民的話語中,記者發現,答案就隱藏在永安村黨支部從軟弱渙散到堅強堡壘的涅槃重生中。
“在運城市委和河津市委的強力支持下,永安村的組織建設被重塑和加強,這正是支撐‘永安蝶變’的最底層架構。”河津市陽村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彬說。
堡壘強了,干事有了“領頭雁”
永安村處于黃汾兩河交匯的三角地帶,距河津市區兩公里。全村有2210口人,耕地面積3700余畝,一多半種植糧食作物,永安小蔥在當地比較出名。
近年來,永安村的發展遭遇瓶頸。
組織凝聚力不足,隊伍建設與統籌能力亟待增強。黨組織班子整體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成員業務能力、管理水平有限,發揮“頭雁”作用不顯,村“兩委”班子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工作思路不寬、方法不多,難以打開工作新局面;
集體經濟薄弱,資產盤活與增收路徑尚需拓展。村集體收入不高且來源單一,主要依賴土地租賃,缺乏可持續性產業項目,經營性收入占比低,2024年村集體收入中穩定的集體收入僅19.75萬元;
服務效能滯后,基礎設施與服務水平有待提升。村里的基礎設施老舊,主干道路面破損,群眾出行不便;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文化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常態化惠民舉措和休閑娛樂場所;
……
市街村三級會診,所有的癥狀都指向同一個“病根”:村子不強,根子在于黨組織這個戰斗堡壘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病根”找到,“藥方”隨即開出。
強村,要先強黨支部。在河津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陽村街道為永安村制訂了整頓方案,嚴格落實“四個一”措施,開展“四必談”“四必訪”,靶向施策。
整頓首在強班子,河津市把強班子、夯基礎、筑堡壘作為永安村整頓提升的首要任務,聚焦帶頭人隊伍建設,扎實開展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將一名綜合素質優秀、工作能力突出、群眾基礎扎實的年輕后備力量選任為村黨支部書記,其余后備力量設崗定責,通過“新老接力、雙向賦能”,確保組織運轉不斷檔、民生服務不降溫、發展勢頭不減弱。同時,在河津市的統一安排下,村“兩委”干部的報酬也得到了實質性提高,有效激發了其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為提高黨支部戰斗力,陽村街道在永安村率先搭建村民議事廳,探索實施“六步六議”工作法。過去“各唱各調”的難題,如今被擺上臺面共同商議。鄰里糾紛成功化解,村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集體土地租賃價格提升等重點問題也通過民主議事達成共識,黨建引領、多元參與、群策群力的“陽光議事”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現在村里的大事,都通過這個方式民主協商、統一思想、達成共識。”永安村黨支部書記阮琳說。
針對村集體大棚此前種植效益低下的問題,通過村民議事廳摸清“病因”后,村里立即組織50余名黨員干部和種植能手外出取經,最終選定大棚西紅柿作為新的發展方向。
一個聚力攻堅的堅強堡壘,正成為推動永安村不斷向好的硬核引擎。
家園美了,發展走上“快車道”
組織強,則百事興。永安村駛入發展的“快車道”,變化日新月異。
變化,首先在“面子”——
村里的主干道剛剛鋪就,路面很黑,標線很白。“國慶假日期間加班鋪完的,這質量,至少能用20多年。”阮琳說。
永安村的整治提升,重點就在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能力,推進村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檔升級。
覆蓋4條主巷道、投資205萬元的道路提升工程已經完工,施工長度1751米,面積達1.48萬平方米。以往凹凸不平、通行不便的道路被嶄新黝黑的柏油路取代,為村民出行、農產品運輸打通了便捷通道。
投資60萬元建成的黨群文化陣地和全民健身中心,成了村里夜晚最熱鬧的地方,籃球場、羽毛球場、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晚上燈光能亮到11時。
針對巷道狹窄的歷史遺留問題,村里還制定了30年發展規劃,引導村民新建房適度退讓,逐步優化空間布局。
“村里一直沒有總體規劃,現有的巷道很多窄到農用三輪車都進不去,村民出行非常不便。”村委會主任楊太生說,今年村里邀請專業機構繪制了永安村新農村規劃,“我們結合村民新建房,采用自愿后退和易地改建的方式,計劃通過幾十年時間,徹底改變這個問題。”
變化的,還有“里子”——
推進產業振興特別是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是這次永安村整治提升的核心任務。
陽村街道聚焦集體資源盤活,成立農村“三資”管理工作幫扶專班,指導永安村規范各類合同17份,將村集體土地承包價格從均價150元/畝提高到300元/畝。特別是在街道黨工委主要領導的多方協調、推動下,通過司法介入、依法協商等方式,對歷史遺留的400余畝低價土地租賃合同進行了規范整改,僅此一項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2.1萬元。
同時,聚焦特色產業培育,依托“黨建+合作社”模式,全面盤活村集體建設的32個拱棚,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其中,22個拱棚通過發包形式租賃給農戶,另外10個拱棚由村集體經營輪種西紅柿、生菜等農產品,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7.4萬元。
“發展村集體經濟,輸血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發展的造血辦法,這些拱棚就是有益的探索。從目前形勢來看,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將突破50萬元。”楊太生說。
變化已經出現,推動變化的努力還在繼續。
為了解決西紅柿種植技術問題,村里正在協調引進當地常年種植西紅柿的土專家,邀請其參與經營駐場指導;與本村在外從事鮮奶加工的優秀人才協商投資建設牛奶加工廠,進一步拓寬村集體和村民的增收渠道……
心氣高了,鄉村煥發“新氣象”
一些人,懷揣著堅定的信念,一步步推動永安村發生巨變。而更多的人,則是從一個個變化中,不斷堅定信念、提高心氣。
村醫阮水陽感慨:“健身中心建好后,每晚燈都亮到11點多,打球、健身的人很多,大家晚上有地方去了!”
村民楊永剛以前靠經營大車為生,今年“轉行”承包了村里的5個拱棚種起了蔬菜:“村里把大棚建好了,水電都齊全,我只管種就行,投資要小得多。”
村民楊鑫是退役軍人,暫時放下自己的事,主動為村里提供跑腿服務:“村里好多年沒有這么熱鬧了,我也要為村里做點事。”
村里鋪路期間,3位老黨員不顧年邁,義務充當質量監管員、矛盾協調員……
今年的河津市第八屆夏季籃球聯賽在永安賽區舉辦,為期22天的賽事,每晚聚集觀眾數千人。這場賽事不僅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介了優質農產品,更成為檢驗永安村整治成果的盛大舞臺——
阮琳主動設計了融合永安小蔥和“村BA”的賽事Logo以及體現本村革命文化和村級發展動態的主題涼扇,打造特色IP;
多名在外人士主動捐款捐物30萬余元;
邀請專業CBA拉拉隊、國際職業外籍球員助陣,協調太陽、連伯結對參加村友誼賽;
30多名黨員、網格員、大學生,組成志愿服務隊,全程參與賽事服務;
眾多村民自發在家門口貼上“賽事衛生間”標識,方便游客,并主動疏導交通……
69歲的老黨員楊來法喜愛發抖音,村莊的新變化,給他帶來了新的素材與流量。送戲下鄉、嶄新的廣場、深夜鋪路的場景、籃球場新添的大屏幕……和村莊變化有關的視頻,都是他賬號中的熱門。
甚至,這位老人還在自己發的一個永安夜景視頻下,回復好友這樣一段美麗的文字:
月光如紗,輕柔地覆蓋著永安村嶄新廣場,黑色的柏油路,在燈光下像一條長龍延伸村外,為靜謐的夜晚增添了幾分神秘與溫柔……
記者 陳永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