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23
10月18日清晨,運城鹽湖的晨霧還未散盡,幾聲清亮的“克嚕——克哩——”劃破寂靜。
在鹽湖天鵝棲息地湖心小島,有攝影發燒友在長鏡頭中看到:3只通體雪白、1只通身烏黑的大鳥正低頭啄食水藻,紅喙點水的瞬間,倒映在如鏡水面的身影被晨光鍍上一層淡金色——這是今年首批抵達運城的越冬天鵝,它們用熟悉的“鄉音”,宣告屬于這座城市的“天鵝季”正式開啟。今年的“天鵝季”,比去年提前10天到來。
最早“訪客”提前報到
生態賬本里的“溫度密碼”
在芮城縣圣天湖黃河濕地,攝影愛好者老張舉著相機的手微微發抖。
10月18日,他拍到了今年芮城境內最早的一批白天鵝。“一共7只,從西北方向飛來,落在湖心島附近的蘆葦蕩里。”據他這幾天觀察,不知何時,這里已有三五十只天鵝抵達。
令人驚喜的是,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天鵝在我市越冬的分布范圍逐年擴大。
除平陸三灣黃河濕地、圣天湖黃河濕地這兩大“傳統打卡地”外,鹽湖天鵝棲息地、垣曲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永濟伍姓湖濕地公園等地,這兩年均陸續監測到天鵝身影。
其實,天鵝是“挑剔”的生態指示物種,它們選擇越冬地時,對水質、食物和人類干擾極為敏感。
今年首批天鵝的“提前抵達”和“多點開花”,背后是運城近年來生態治理的持續發力:鹽湖生態修復專項工程實施后,水體鹽度梯度更趨合理,淺灘區水生植物覆蓋率大大提升;圣天湖黃河濕地拆除養殖圍網、種植千畝蘆葦帶,為天鵝提供隱蔽的棲息環境;平陸黃河濕地連續十多年開展“清網行動”,非法捕撈現象基本絕跡。可以說,每一只提前到來的天鵝,都是給運城生態賬本打的高分。
“老朋友”的新故事
從“過客”到“常住客”的溫情互動
在鹽湖天鵝棲息地觀景臺,退休教師李麗芬帶著小孫子架起望遠鏡。“我記不清是第幾年看天鵝了,但每次都像第一次那么激動。”她指著遠處正在梳理羽毛的天鵝說。
這些“老朋友”正與運城人建立起更親密的聯結。
圣天湖黃河濕地周邊村莊的村民,自發組成了“護鵝隊”——清晨劃船巡邏,提醒游客保持百米距離;鹽湖天鵝棲息地在觀鳥臺設置了科普展板,用圖文的方式詳解天鵝習性;甚至有學校將“觀天鵝”納入自然教育課程,指導孩子們通過望遠鏡觀察記錄天鵝的活動規律。
“它們不再只是‘冬日景觀’,更像是城市的‘編外居民’”。
平陸黃河濕地保護區附近商戶講了個細節:前年8月,一只受傷的天鵝被發現在平陸滯留,林業部門緊急救助,將其送至運城市人民公園進行專業救治,直到它康復飛走。“去年開春,有游客拍到那只天鵝帶著一群同伴又飛回來了,落在去年停留的位置上空盤旋了好久”。
守護“天鵝季”的長情
讓詩意棲居成為常態
隨著首批天鵝的到來,運城多地啟動了冬季濕地保護專項行動:
鹽湖景區增派巡邏人員,嚴禁無人機近距離拍攝;圣天湖黃河濕地周邊增設“靜音提示牌”,提醒游客降低交談音量;平陸縣林業局聯合相關部門,加大對非法捕獵、不當投喂等行為的查處力度。
天鵝季不僅是自然饋贈,更是一份責任。
我市于2023年出臺了《運城市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條例》,未來將持續推進水質監測、植被修復和生態補水工程,讓這些“白色精靈”每年都能安心留下,把這里當成真正的“第二故鄉”。
暮色漸沉,鹽湖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那些雪白的身影或在淺灘覓食,或在天空盤旋,清脆的鳴叫聲與遠處中條山的輪廓,一同勾勒出冬日運城最溫柔的底色。
對我們這座城市而言,“天鵝季”的意義從來不只是“游客多了”“照片火了”,更是人與自然之間一場跨越季節的約定——當第一聲“克嚕”響起,我們知道,有些美好,從未離開;而有些溫暖,剛剛開始……
采訪中,一位攝影愛好者說:“看天鵝最好的方式,是安靜地站在遠處,等它們主動靠近。”
或許,這正是運城與天鵝故事的隱喻——最好的守護,是讓自然保持它的節奏;最美的相遇,是彼此尊重,又相互成全!
(記者 李婉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