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23
深秋的古郇,因一場戲曲藝術的盛會而暖意融融。
10月17日,“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2025年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戲曲票友大賽,在臨猗關漢卿大劇院鏗鏘上演。
弘揚戲曲文化,點亮時代新聲。蒲劇、晉劇、上黨落子、耍孩兒……18位票友的精彩演繹,不僅讓人們欣賞到“百花齊放”的三晉戲曲瑰寶,更感受到傳統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的生動綻放。
方寸舞臺見真功,票友競藝展風華。
大賽的節目單,猶如一本微縮的山西戲曲精華錄。18個節目,既有歷經百年淬煉的傳統老戲,也有緊扣時代脈搏的現代新編。

傳統戲的韻味,在票友的唱念做打中得以傳承。晉劇《三娘教子》中,表演者楊紅將王春娥的慈愛、嚴苛與辛酸拿捏得恰到好處,那句句教誨,唱出了為人父母的殷切期望。豫劇《清風亭上》與晉劇《清風亭》同題競演,雖劇種不同,但都對人倫道德進行了深刻拷問,李正果、趙小紅的搭檔及張艷紅的獨唱,各具特色。還有蒲劇《武松殺嫂》里李艾榮詮釋的復雜人性,《調寇》中武書蘭表現的官員機智,無不顯示出票友對傳統劇目精髓的深刻理解。特別是辛永華帶來的耍孩兒《喜榮歸》,憑借獨特的發聲方法和表演風格,讓觀眾領略了這一稀有劇種的別樣魅力。
新編戲的活力,則展現了戲曲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強大生命力。蒲劇《山村母親》感人至深,孫五賢的表演樸實無華,將一位山村母親的堅韌與偉大刻畫得入木三分。更引人注目的是新編蒲劇《大明廉吏曹于汴》,以古喻今,周文選高亢激越地唱響了清廉自守、為民請命的主旋律,賦予了傳統戲曲鮮明的時代價值。
表演形式上,單人清唱靠的是純粹的唱功,一開口便知有無;彩唱則增添了身段、扮相與表演的考驗,更趨近于完整的舞臺呈現。無論是哪種形式,票友都全力以赴,他們的較真勁兒,贏得了觀眾最真誠的掌聲。
如果說整場比賽有一個瞬間足以成為象征,那一定是6歲的李瑾萱登場的那一刻。當這個來自長治的小姑娘,踩著鑼鼓點,氣定神閑地唱起上黨落子《穆桂英掛帥》時,線上線下的觀眾都為之一振。
她甜美的嗓音宛若天籟,但更令人驚嘆的是她那超越年齡的“范兒”——眼神的顧盼、身段的起落、節奏的把握,將少年穆桂英的英氣表現得活靈活現。

在這個6歲孩童的身上,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精彩的表演,更是戲曲藝術代代相傳的鮮活證據。她那稚嫩卻堅定的聲音,仿佛一道亮光,穿透了人們對戲曲傳承或許存在的憂慮,真切地“點亮了時代新聲”。
比賽的尾聲,并非活動的終點。更為精彩的“名家助興”環節將氣氛推向高潮。戲曲名家鄭芳芳等紛紛登臺,獻上各自的拿手好戲。她們的藝術造詣和舞臺魅力,讓觀眾大飽耳福與眼福。名家的傾情演出,是對票友活動的最大支持,也是“文化惠民”理念的生動體現。掌聲、喝彩聲、叫好聲此起彼伏,劇場內成了歡樂的海洋。
大賽帷幕終落,但余音繞梁,引發的思考深遠。這場票友大賽,其意義遠超一場比賽的勝負。它像一個窗口,展示了山西戲曲生態的豐富性與基層活力。“弘揚戲曲文化,點亮時代新聲”,這不僅是活動的主題,更是實踐的路徑。弘揚,在于對經典劇目的悉心傳承,在于對各行當、各流派技藝的堅守;點亮,則意味著創新,意味著讓古老的藝術說現代話、抒今人情,吸引像李瑾萱這樣的新生力量加入,也意味著利用這樣的群眾性活動,讓戲曲重新成為普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誠然,票友的唱念做打,或許不及名家的純熟精到,但那份源自心底的熱愛、那份敢于展示的勇氣、那份對地方文化的自信,正是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生生不息的源泉。梨園薪火,已在三晉大地燃起更旺的火焰;時代新聲,正從這方舞臺傳向更遠的未來!
記者 景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