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平陸禹跡考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20

□秦邦道 呂俊剛

人們對于堯王訪賢、舜耕歷山、大禹治水等故事耳熟能詳,本文僅就大禹在平陸治水期間留下的禹功禹跡和佳話記敘如下。

中流砥柱

此柱位于今三門峽大壩正前方的黃河激流中。原本一峰兀立如鐵柱一般高聳,上面還刻著“朝我來”三個字,引導河中行舟避開洶涌波濤安全前行,一如海上的燈塔一般功能。傳說這座石峰便是大禹死后的化身,他要以自己不倒的身軀為后人指引中流擊水、化險為夷的方向。

  20世紀五十年代,古老的砥柱峰又為修建黃河第一壩作出了犧牲,為了修建三門峽大壩獻出了它的上半部,留下的殘柱上刻有“砥柱”二字,仍在向世人講述著歷史的過往。

在中流砥柱側畔的一座小石山上還有一座香爐臺,世傳為老子在此煉丹所造。在砥柱之北平陸一側,還有唐朝陜州太守李齊物開鑿的開元新河,為唐后的船工渡河開了方便之門。相傳,當時在河中發現一古刃上刻有篆文“平陸”二字,于是唐皇下令改河北縣為平陸縣。

同時在砥柱峰北的山坳里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開元寺,也是為紀念唐開新河而建。此廟也在抗戰期間毀于戰火,如今只能在古詩文中覓到蹤跡。

中流砥柱不僅是大禹治水的遺跡和見證,還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象征。

禹廟斯在

禹廟即大禹之廟,是天下人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修建的神廟,可以說在全國處處皆有、不足為奇。但是以禹廟作為村名而固化下來的恐怕為數不多,而平陸縣便有一處。禹廟村位于平陸縣城以東20公里處,隸屬于今三門鎮。

禹廟村歷史悠久,因村內建有大禹廟而名。該村村名始于何時已無可稽考,但唐相魏征在他為唐太宗代寫的《砥柱銘》中有明確的記載:“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廟斯在。”便足以說明唐初時該村便存在,距今少說也有上千年歷史。

平陸不僅有禹廟村,還有三門鎮,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禹跡在平陸的歷史久遠。

三門鎮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三門峽人民公社,爾后又簡化為三門公社,少了個峽字,以便區別于后來成立的三門峽市。三門公社撤社改鄉后又稱三門鄉,如今又改稱三門鎮。不管名稱如何變化,但“三門”二字卻一直沿用。這是因為三門鎮還轄有一個三門村,它的歷史可能追溯到大禹治水的洪荒時期。同樣是在黃河兩岸,同樣是與人、鬼、神三門為鄰,在河北岸的中條山麓有三門村,而河南岸則無,這是否說明大禹治水時曾在此停留,也未可知。

同時在三門村黃河之濱的一座山頭上還矗立著一座和禹廟村同期的大禹廟。據史料記載,此廟位于三門山之上,由唐天寶年間鄉人梁友仁所建,元、明、清各朝均有擴建,有前中后三處院落,規模堪稱宏大。每年農歷三月初十為廟會,屆時黃河兩岸鄉人聚此,香火甚旺。日軍占據平陸后將此廟拆毀。廟內還存有“中流砥柱”石碑一通,由時任山西監察御史余城在崇禎九年六月立,現存于平陸縣博物館內。

  2020年,三門村村民為了紀念大禹的豐功偉績,又在米湯溝大橋的北邊山坡上自發集資重建了大禹廟。雖然廟不大,但延續了供奉大禹的千年香火,讓大禹精神薪火相傳。

平陸縣三門鎮三門村

米湯溝

  米湯溝位于今三門峽大壩之北側山谷中,是一處罕見的丹峽地貌。因其峰柱林立,呈褐紅色而稱奇,也因色彩斑斕而聞名。此處不僅是一座天然的地質博物館,更是攝影愛好者的勝地。

  傳說當年禹鑿三門時根本無暇回家,掄一把開山斧奮戰在工地。他叮囑妻子聽到鼓響便來送米湯、饅頭,妻子照此行事。一日,她在家剛熬好米湯便聽到鼓聲響起,而且響聲很急,她以為丈夫餓急了催她快點送飯,便一路小跑唯恐誤了夫君的飯點。

就在她心急如焚行走如飛時,羅裙卻被路邊的棗刺掛住,讓她動彈不得。情急之下,她用手將棗刺一捋,不顧手上鮮血淋淋,依然一路小跑,卻不小心弄灑了罐中米湯,將腳下的土地染紅。結果原本一片黃土,卻變成了紅土,這便是米湯溝的來歷。而經她手捋過的棗刺也由倒鉤變成了直鉤,這也成了米湯溝棗刺不同于別處的原因。

待大禹夫人將半罐米湯送到工地時才鬧明白,急如驟雨般的鼓點并非大禹所敲,而是幾只屎殼郎在鼓面上跳舞發出的聲響所致。這讓大禹懊惱萬分,后悔讓夫人受此奔波之苦。從此后,他便在工地支了一口大鍋就地埋鍋造飯,不讓夫人再受這勞碌送飯之苦。而如今那三塊支鍋石還屹立在河中,再大的河水也未能將其淹沒,給我們留下了大禹在此治水的又一個佐證。

還有一件也堪稱奇,就在禹鑿三門之處河北岸壁立千仞的石崖上,有一塊突出的巨石。從兩側看,它酷似人們所熟知的大禹畫像,那頭上的發髻,面部五官的輪廓,挺起的胸脯和腰身,以及那挺拔的身姿,惟妙惟肖、渾然天成。當地人都稱這是大禹在俯視身下波濤洶涌的黃河,看它是繼續造福人類,還是禍害百姓?隨時準備約束他曾經為之獻身的大河。因此,人稱此石為大禹觀河像。

《砥柱銘》中的“大哉伯禹,水土是職,掛冠莫顧,過門不息。傍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也為我們詮釋了大禹治水拯救黎民之苦的萬分艱辛,以及他心懷天下蒼生的拳拳之心。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