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河東柳氏在虞鄉之實證——初唐《柳行滿墓志》研究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17

□寇永波 寇中飛

柳行滿墓志銘志蓋

《元和姓纂》柳氏相關記載

柳氏家族是河東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名門望族,在魏晉至隋唐時期,河東柳氏與聞喜裴氏、汾陰薛氏并稱為“河東三著姓”。唐代大文學家、思想家柳宗元就是河東柳氏最杰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河東也是公認的柳氏祖籍地。

河東柳氏一般都稱“河東解人”,解縣柳氏祖籍地的具體區域位置長久以來有爭議,現有明清地方志多認為在今永濟市虞鄉鎮一帶。河東解縣柳氏的祖籍地究竟是不是今天的虞鄉鎮呢?有沒有更直接的材料能佐證這一說法的準確性呢?

“河東三著姓”中聞喜裴氏、汾陰薛氏都已有相關墓葬經過科學發掘和墓志出土,唯獨解縣柳氏多年來一直沒有明確墓志出土。雖經多年論證,河東解縣柳氏祖源地基本趨向于永濟虞鄉鎮一帶,但是一直沒有最直接的實證略顯遺憾。

近期查找資料時發現,1991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山西卷)第一冊》中,收錄《柳行滿及妻劉媚乙弗玉合祔志墓志》(簡稱《柳行滿墓志》),據稱墓志出土于“山西省永濟縣西南”,具體出土時間地點不詳,志石現藏山西省藝術博物館。2001年出版的《唐代墓志匯編續集》、2007年出版的《全唐文補遺》等書均收錄了此墓志全文,其來源均語焉不詳,給相關研究造成很大困惑。

查閱永濟市各級文物保護名錄,發現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柳行滿及其家族墓,經與永濟市文保中心專家核實確認,此家族墓正是《柳行滿墓志》的出土地。該墓地位于永濟市虞鄉鎮東源頭村南。

柳行滿,字無溢,隋代至唐初河東解縣人,官至壯武將軍,史書無記載。墓地原存圓形封土2座,現僅存1座。1953年運城市文物工作站曾清理發掘柳行滿墓,墓室為磚石結構,穹隆頂,有前室、后室、耳室,出土有墓志銘1方。1992年,其被永濟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六七十年代,墓志銘被調撥省城太原,現存于山西省藝術博物館。

由于發掘時代較早,受制于當時條件及早期信息不暢,現在可見到的資料有限,此墓志長期以來少有人關注研究,再加之以前出土地不明,更無人把此作為與河東柳氏相關的地域文化研究。之前各墓志匯編,均根據墓志內容推測出土于永濟市西南的蒲州鎮,現可完全更正此錯誤。2022年出版的《三晉石刻大全·運城市永濟市卷》在附錄中收錄有此碑文,已明確出土地為永濟市虞鄉鎮東源頭村柳氏家族墓。

《柳行滿墓志銘》為青石質,方形,高、寬皆73厘米。志蓋每邊中部線刻壺門,左右兩側線刻卷草紋。志文31行,行31字,楷書,字間有界格,文字稍損。志蓋陽文篆書“大周故柳君墓志之銘”,墓志首題“周故壯武將軍豳州良社府統軍廣州番禺府折沖上柱國柳府君墓志銘并序”。墓志記載:“君諱行滿,字無溢,河東解人也……五代祖文明,魏冀州刺史,謚曰簡。高祖元章,魏安西府長史、司徒從事中郎、相州長史。曾祖景賓,魏西曹從事、給事中、輔國將軍。祖干緒,魏征奉朝請、給事中,不應,卒家,贈吏部郎。父?,周中山王記室參軍、瀛州文安縣令、隨鴻臚太常丞、慶州司馬、雍州廣陽萬年令……志業匪存于筆硯,功名大寄于弧矢。隨以軍功授上儀同右十九府驃騎將軍……唐授虢州開方府車騎、豳州良社府統軍。以正直中傷,左授廣州番禺府折沖都尉、上柱國……歷歐閩之地,當寇仇之境,旌旃就卷,桴革不鳴。南海之安,君其是賴。百年之勝寄在茲,七月之兇期奄及,以顯慶四年四月八日遘疾終于私第,春秋七十九。前夫人弘農劉氏……弘農貴族,玉臺佳娉,塤篪未幾,泉壤先沉……后夫人河南乙弗氏……夫人松鶴中孤,鏡鸞無匹。母儀內則,師范一時。既而為善多苦,沉綿莫救,粵以久視元年,歲次庚子,十月乙巳朔廿八日壬申,合葬于蒲州永貴原,禮也……”

柳行滿生于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在隋朝及唐初歷任多處地方軍府軍官,于武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和前夫人劉氏、后夫人乙弗氏,合葬于蒲州永貴原(今東源頭村一帶)。柳行滿不好讀書,志在弓矢,隋朝以軍功授上儀同、右十九府驃騎將軍,唐朝授虢州開方府車騎、豳州良社府統軍,因正直受中傷貶為廣州番禺府析沖都尉、上柱國(上柱國品級很高,應是之前授予,不是被貶之后)。原配夫人劉氏生次子秀林,為朝請大夫、常州江陰縣令。續弦夫人乙弗氏生有二子,三子秀誠為文昌金部郎中、銀青光祿大夫、濟彭曹三州刺史、左羽林將軍,五子秀立為游擊將軍。

從墓志記載看,柳行滿屬河東柳氏南遷襄陽的東眷房,是柳純的第九世孫,出自柳杰一脈,其五代祖柳文明出任北魏冀州刺史。至少從柳文明起又回歸北方為官,這一時期又返回河東解縣定居。

另外柳行滿之子柳秀誠的墓志銘,出土于洛陽市伊川縣萬安山南麓,墓志蔚為大觀,共1636字,“君諱秀誠,字守信,河東解人也”。其中詳細記載了其家族世系、為官經歷。其記載世系和柳行滿墓志完全一致,兩者可以相互印證。具體世系為:柳純→柳卓→柳杰→?→柳文明→柳元章→柳景賓→柳干緒→柳?→柳行滿→柳秀誠→柳仲愛。

壯武將軍柳行滿在史料中無任何記載,但其子柳秀誠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中有載,兩書中其父、祖父、曾祖父三代名稱失載,墓志正可補此空缺。唐林寶《元和姓纂·卷七·柳》:“杰孫雙虬、文明。虬生崇。文明生元章、仲仁、季和。元章生景賓、景鴻。景賓元孫季誠,金部郎中、揚州刺史。”《柳行滿墓志》和《元和姓纂》均記載柳元章、柳景賓屬柳文明一脈,并非柳雙虬一脈,《新表》中記載有誤,可據此更正。另外《元和姓纂》中“秀誠”誤作“季誠”,也可據此更正。

需要注意的是,文獻史料記載中還有另外一個同名的給事中柳行滿,此人屬柳氏東眷柳恬一支后裔,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也有載,經常有研究者把墓志中的壯武將軍柳行滿和給事中柳行滿誤為一人。二人時代有交叉,世系關系也比較近,但壯武將軍年代更早,且比給事中柳行滿長一輩,需要認真分析辨別。

墓志銘和傳世文獻記載基本一致,可以相互補充印證,并能糾正傳世文獻中的個別錯誤,完全符合歷史研究中的“二重證據法”,這為我們河東柳氏研究提供了十分可靠的第一手直接資料。

河東柳氏自柳安定居解縣開始,至西晉柳軌為晉吏部尚書。柳軌子柳景猷為晉侍中。柳景猷長子柳耆為晉太守,號“西眷”,柳耆二子為柳恭、柳璩。柳恭為后魏河東郡守,南徙汝、遂仕江表。曾孫柳緝,為宋州別駕、宋安郡守,生柳僧習,柳僧習共五子:柳鷟、柳慶、柳虬、柳檜、柳鸞。柳宗元屬柳僧習、柳慶一脈。柳景猷次子柳純生卓,官至汝南太守,晉永嘉中自本郡遷于襄陽。柳卓有四子:輔、恬、杰、奮,號“東眷”。

自五胡亂華,衣冠南渡,諸柳南遷,但河東仍有家人留守,這也是柳氏后來能夠返回故土的一個重要原因。北魏統一北方后,西眷較早回歸北方朝廷,柳僧習隨裴叔業歸附北魏,重返河東。東眷也有遷回河東定居的,《隋書·卷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七·柳彧傳》“(柳彧)父仲禮為(南)梁將,敗歸(北)周,復家本土”。柳仲禮、柳彧屬東眷房柳恬一脈。本文所述柳行滿屬東眷柳杰一脈,則東眷的柳恬、柳杰兩支均返回故土,柳氏東眷和西眷都可以明確有家族返回河東今虞鄉鎮一帶生活。

柳行滿墓志記載的世系清晰準確,出土地點明確,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柳行滿仕宦經歷跨越隋唐兩代,上承北朝下啟唐代,為史書記載柳氏在北朝陸續回歸故土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柳行滿(公元581年~公元659年)出生比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早192年,和初唐宰相柳奭的父親柳則(公元579年~公元615年)年齡相當,因此柳行滿要年長柳奭30歲左右,柳行滿和柳奭是同一年去世,一個是壽終正寢,一個是被賜死。柳行滿于久視元年正式安葬,柳奭于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平反,還葬鄉里(地點不詳,極有可能就在東陽朝村柳氏祖塋)。

武周時期,因為政治斗爭,以宰相柳奭為首的柳氏西眷受到打擊,柳奭被賜死,子孫流放。根據《柳行滿墓志》和《柳秀誠墓志》的記載,武則天打擊西眷柳奭一族時,柳行滿、柳秀誠東眷一支沒有受到影響,柳行滿79歲壽終正寢于私第,柳秀誠于武后時期先后奉敕充任賑給使、風俗廉察使、支度使等救荒、監察使職,還屬于高官重臣。從柳秀誠能夠定居并安葬洛陽來看,柳志誠還是受到武則天勢力的信任和重用的,并最終得以善終。

《柳行滿墓志》為河東柳氏祖籍地提供了一個極為精準的地理坐標和最有力的證據,是確認“河東解縣”柳氏的聚集地在古虞鄉縣(今永濟市虞鄉鎮)一帶的最直接資料。這個墓志銘極為關鍵,彌補了河東柳氏文化研究中沒有明確實證的空白?!读袧M墓志》雖然不能直接證明東陽朝村“柳宗元祖塋”的具體情況,但提供了一個準確的時代標尺和旁證,其為柳宗元遠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為河東柳氏變遷提供了可靠的直接資料和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

《柳行滿墓志銘》中的“河東解人”“蒲州永貴原”和明確的出土地點,直接解決了史料中柳氏自稱“河東解人”的具體位置,與柳宗元在為其叔父寫的墓表中稱“邑居虞鄉”位置高度吻合,也解決了部分史料中稱個別柳氏(如柳奭)為“蒲州人”的問題。

魏晉以來門閥士族合族聚居一地,這些世族大家高官輩出,土地莊園眾多,聚集地中又根據各家產業和土地相對分散在一定范圍內。河東柳氏也是此種情況,柳宗元在《故大理評事柳君墓志》稱:“柳族之分,在北為高?!币话阏J為他說的“在北”是指西眷,巧合的是屬于西眷的“柳宗元祖塋”恰好位于原虞鄉縣治以北3公里的位置,屬于東眷的柳行滿家族墓位于虞鄉縣治以南3公里的位置,西眷家族和東眷家族應該有各自的土地范圍,兩者保持一定距離,可能有分界線。當時是否有意如此規劃布局有待研究。

《柳行滿墓志銘》的記載,與40年來考證結果相一致,可以肯定河東柳氏家族就是在當時的虞鄉縣城周圍一帶聚居,墓葬雖不是住宅,但居住地距墳塋一般不超過十里,其居住地大致是以今虞鄉鎮為中心東西南北各十里,總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個區域。這完全可以平息河東柳氏祖籍在“永濟西文學村”和“運城解州鎮”的不確切說法。

據此,我們可以肯定地得出結論:史料中河東柳氏的“河東解人”“復家本土”“返回故土”“古吾土”“邑居虞鄉”及柳氏“蒲州人”都是指今虞鄉鎮一帶,后世柳氏族人因仕宦及其他原因又陸續外遷至河東縣、夏縣、沁水縣及長安、洛陽乃至南方各地,今永濟虞鄉鎮始終是所有河東柳氏最準確最親切的主根脈所在。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