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16
在診室里,我遇到一位母親帶著8歲的兒子小宇(化名)前來咨詢。孩子頻繁眨眼、清嗓子,還不時發出怪異聲響,課堂上多次被老師誤認為“故意搗亂”。經過評估,小宇被診斷為抽動障礙。這并非個例,數據顯示,我國學齡兒童抽動癥患病率已達2.5%。作為精神科醫生,我深切感受到:唯有科學認知與溫暖陪伴,才能為這些“愛動天使”撐起一片晴空。
一、抽動癥:被誤解的“壞習慣”
抽動癥并非孩子“淘氣”或“故意作對”,而是由遺傳、神經遞質失衡、心理壓力等多因素引發的神經發育障礙。典型表現為不自主地眨眼睛、吸鼻、甩頭、怪叫等運動或發聲抽動,常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強迫行為等精神障礙。其癥狀具有波動性,緊張時加重,專注時減輕,睡眠中消失。
二、治療之道:多維度協同干預
1.非藥物干預措施
家庭環境:營造輕松氛圍,避免反復提醒抽動行為,可通過親子游戲、戶外活動轉移注意力。
行為訓練:習慣逆轉訓練(如用聳肩替代眨眼)、放松訓練等可有效降低抽動頻率。
校園支持:與教師溝通調整教學方式,如減少公開批評、允許課間短暫休息。
2.藥物治療精準施策
中重度患兒可采用硫必利、可樂定等藥物調節神經遞質,中醫藥(如菖麻熄風片)及穴位貼敷可作為輔助。需注意:藥物需嚴格遵醫囑調整劑量,定期評估療效與副作用。
3.新興療法點亮希望
國際研究顯示,Ecopipam、Gemlapodect等新藥及神經調控技術(如經顱磁刺激)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為難治性病例提供新方向。
三、家庭護理:細節中的大愛
生活管理:保證充足睡眠(建議9小時以上),飲食規避咖啡因、添加劑,多攝入富含鎂、鋅的食物。
心理護航:通過繪畫、沙盤等非語言方式疏導情緒,避免“貼標簽”造成二次傷害。
家校聯動:建議學校建立“抽動癥學生檔案”,記錄癥狀變化與干預效果,形成教育合力。
四、社會認知:讓理解消融偏見
抽動癥患兒常因怪異動作遭受嘲笑,需通過社區宣傳、校園講座普及疾病知識。2024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將抽動癥納入特殊教育支持范疇,我們期待更包容的社會環境。
抽動癥如同命運給孩子的一道“成長考題”,考驗著家長的耐心、醫生的專業與社會的大愛。作為醫生,我始終相信:科學的干預、溫暖的陪伴、包容的環境,終將助力這些“愛動天使”綻放獨特光彩。讓我們攜手同行,用愛與理解書寫更溫暖的明天。(作者系稷山縣精神病醫院精神科醫師)
(白高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