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14
清晨,秋意微涼,河津市文化館(北城館)門前已聚集了不少市民。挎著二胡盒的阿姨、牽著孩子的年輕母親、背著布包的老人,大家熟絡地寒暄,等候開館。8時30分,工作人員拉開大門,人群自然地涌入館內。腳步聲、問候聲瞬間匯成一片,原本安靜的文化場館一下子“醒”了過來。
這座總面積近千平方米的文化館,建在北城公園里,自今年4月開放以來,已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核心場所。“文化館承擔著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職責。建這個分館,正好將公園的自然休閑空間與文化服務功能結合起來,讓更多居民在放松身心的同時便捷獲取文化服務、提升精神生活質量。”該文化館負責人李冬介紹,河津市文化館(北城館)的設立,是該市進一步優化公共文化服務布局的重要舉措。開館以來,該館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豐富服務供給,每周二至周日分早、中、晚3個時間段向市民免費開放,每天開放時間達10個小時,目前已累計接待上萬人次,為市民提供了充滿溫度與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間。
文藝課里日子甜
多功能教室內,十多把二胡正合奏《山村初曉》。授課教師董志藝耐心指導著每位學員:“注意手腕放松,像澆花一樣力道要勻。”他走過每一位學員身旁,仔細看指法、聽弦音,發現不對的地方立即糾正,直到教室流淌出整齊的婉轉旋律。
市民毋麗霞坐在第一排,左手戴著半截布護指,右手持弓隨節奏擺動。“我非常喜歡二胡,以前自己琢磨著拉,很費勁。現在文化館免費請老師教,董老師是專業演奏員,手把手指導。”她放下琴,揉了揉發酸的胳膊,眼神里滿是光彩,“再練段時間我都敢上舞臺表演了。”
像毋麗霞這樣的學員不在少數。楊紅云本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上了幾節課后便發自內心地投入了。“每天早上5點就起來練,老伴說我拉得像鋸木頭,可我樂意啊。”他一邊舉手機錄制老師指法一邊說,“這兒環境多好,空調涼爽、譜架齊全,比悶在家里強多了。”
文化館的課程排得滿滿當當:周二二胡、周三舞蹈隊訓練、周四古琴……全部免費開放。舞蹈廳里,“琴之云舞蹈隊”正在排練《微山湖》。60多歲的韓淑琴站在前排領舞,裙擺旋出優美的弧度。“以前在公園里排練,遇著刮風下雨就歇菜,冬天凍得手都伸不直。”她抹了把汗,指著地板說,“這地板柔軟防滑,就算跳得幅度大,不小心跪蹲也不怕磕著碰著。”
書畫室內墨香氤氳。案上擺放著館內提供的文具,68歲的王廷偵在案前臨帖,筆尖流轉沉穩有力。教過書、經過商的他感慨:“館里什么都為我們考慮到了,大家聚在一起還能相互切磋,還有什么理由不專心寫呢!”
這處空間,承載著琴韻墨香、老手藝的傳承,更承載著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正如一位市民所說,這里不只是文化場館,更是大家心中的溫暖港灣,累了隨時能來歇歇腳,感受文化帶來的慰藉與快樂。
讀書角的暖時光
除了器樂培訓,多功能廳也有專屬于讀書的靜謐時光。每周四下午,范月芳和幾位姐妹都會來這里開展讀書活動。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地上,鋪出一片暖融融的光斑,空氣中飄著淡淡的紙墨香。她們或坐在靠墻的坐臺上,或圍坐在書桌旁,靜靜沉浸在文字里,享受這份獨屬于她們的安穩又治愈的讀書時刻。
這段時間,她們在讀《我們仨》這本書。“這段寫得真動人,‘我們仨’的溫暖感情,就像咱們姐妹聚在一起。”范月芳合上書,坦言自己以往性子急,做什么事都靜不下心,3年前讀了本情緒管理的書,逐漸變得沉靜。“現在遇到事情,先想想書中的道理,心態就平和了。”她發起的讀書小組,從最初3人擴展到20多人,大家一起讀書、交流感悟,收獲滿滿。
交流結束,劉聰敏從包里取出蘋果分給大家:“以前在涼亭讀書,冬天冷得連書頁都翻不動,你看這里多好,熱水供應充足,累了可以休息,真正想到我們心坎上了。”
連接各功能區的走廊成為天然展廊,20多幅國家、省、市級書畫協會會員創作的書畫作品整齊懸掛。有摘錄《長征》的書法作品,也有《春染黃河灘》繪畫作品,吸引不少群眾駐足欣賞。休息區還安置了桌椅,幾位老年人手捧館內提供的熱茶閑談說笑,自在極了。
老手藝的光陰故事
二樓的非遺展區格外安靜,陳列著河津的文化遺產。呂氏磚雕栩栩如生,展出的屋脊建筑構件龍頭造型威嚴生動,龍身的紋理、鱗片刻畫細膩,琉璃特有的色彩與光澤,在燈光下泛著溫潤又鮮活的光。
喜歡研究古建的劉大爺蹲身細看:“這是透雕工藝,層次豐富,一刀一刀得耗費多少工夫,老一輩的匠心全藏在這些磚縫里。”
旁邊的轉花燈同樣引人注目,竹篾框架外糊上白紙,再貼上造型精美的剪紙,借鑒風車與燈籠的制作手法,巧妙地將花燈旋轉于燈架上,創造了“紙包火”轉起來的場景。薛欠葉奶奶帶著小孫女輕輕轉動燈座,花燈舞動,美輪美奐。“從前過年,你太爺爺就會做這種燈,點亮蠟燭,整個院子熠熠生輝。”她撫摸著孫女的頭,“現在的孩子只認識電燈,哪見過這個,來這里看看,才知道老一輩多么手巧。”
擦色描金的漆器木盒陳列于柜中,大紅底色,盒面描金,勾勒出精致的鳳凰、花卉等圖案,搭配傳統紋飾邊框,盡顯富貴典雅。講解員介紹,這門手藝源自明朝,復雜的擦色描金漆器需要反復多次乃至上百次髹飾才能成為一件合格的漆工藝品。“如今掌握這項技藝的人在全市寥寥無幾。”她輕聲感嘆,隨即又展露笑容,“不過來這里參觀的人越來越多,說不定就有愿意學的呢。”
河東土布被裝裱起來懸掛在架子上,藍白紅等幾種簡單顏色印染的質樸花色一下就把人拉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張阿姨輕撫布面:“這布結實,我小時候的棉襖就是這種料子,洗到發白還能做尿布。”展區里還擺放著一臺老式紡車,仿佛在訴說一段段舊時光。帶著兒子參觀的張苗苗告訴記者:“在家光看圖片哪有這種效果,孩子親手摸不到、親眼看不見,怎么記得住,來這一趟比講十遍故事還有用。”
文化館工作人員每天在館內巡查,哪個房間燈具損壞、哪個角落座椅需清潔,都被詳細記錄。館內設施充分考慮市民需求:衛生間安裝扶手,走廊配備飲水機,應急藥箱中各種常用藥物配備齊全。這些細節都來自市民建議。“有人說需要從基礎開始學點舞蹈,我們就聘請舞蹈老師;有人說想了解非遺文化,我們就組織專題講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李冬說。
據悉,河津市文化館(北城館)將進一步深挖群眾需求,結合群眾興趣愛好與生活節奏,用活用好公共文化場所,推出書畫交流、親子非遺體驗以及更多種類的樂器培訓、傳統文化講座等群眾文化系列活動,真正讓這里成為市民文化家園和文化傳承載體。
(本報記者 游映霞 通訊員 王夏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