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10
袁有生
玉玲嬸人好心善、剛毅厚道,是我們巷里數得上的能干媳婦。她是我的同班同學,比我還小一歲,嫁給了我本家的小叔。
自從玉玲嬸過門后,小巷里比往常紅火了許多。她見了年長的噓寒問暖,碰到小娃娃遞糖給果,就連遇見不太熟的鄰居,她都笑臉相迎、熱情問候,叫人心里感覺暖暖的。
小叔排行老三,分家時只能占到后院,他家與我弟弟家是并排鄰居,兩家都是門深巷道長,中間還有一堵厚厚的土界墻。門口的路都僅有三四尺寬,出入都不方便,收莊稼、拉糞土堵車擋道,兩家常常鬧得面紅耳赤,爭執不下。
記得那年正月初一,玉玲嬸一早就來到我家拜年,一進門就歡歡喜喜地說:“我是頭一年過門,先來敬拜老祖宗,看看老哥大嫂。”她這一拜讓我們全家人心里熨帖。后來,爸爸也讓我作為代表,到小叔家堂前磕頭作揖,禮尚往來。到了秋天,收紅薯、下柿子,玉玲嬸主動做兩家老人的思想工作,打通了中間那堵界墻,門樓統一設計,高低前后一模一樣。門前自然形成了一個小廣場,各家都能打谷曬糧,巷里來個小車,開到這里調頭轉向,老人小孩也有了活動場所,全巷人都嘖嘖稱贊、連連夸獎。
龍娃家住在我們的巷口,11歲時母親病逝,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家中常常缺吃少穿,巷里人時常關照周濟。龍娃放學后,坐在門墩上等父親下田回來再做飯,玉玲嬸看他可憐,就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吃紅薯、喝米湯,還給他整洗衣衫、洗頭洗臉,讓他按時上學。時間長了,龍娃爸眼含熱淚又送豆子又送米,但玉玲嬸說什么也不要。龍娃高中畢業后,玉玲嬸指點他到夏縣一個大飯店打工掙錢,臨行時叮囑他出門在外要手腳勤快、靈活長心眼、不要貪占別人的小便宜。3年后,龍娃過年時帶回了一個漂亮媳婦。玉玲嬸高興得像對待自己的兒媳一樣,燒炕做飯、送米送菜,讓他們一家三口過了一個團圓年。后來龍娃媳婦生產時,玉玲嬸上前叫醫生,燒熱水,清洗孕婦的衣衫,等到龍娃岳母趕來時,屋里已收拾得井井有條。夏縣的岳母感動得提上土特產送到玉玲嬸家中,拉家常表謝意,親如一家人。
天有不測風云。一年夏收時,玉玲嬸正在蒸包子,小叔在等吃飯的空隙,上到院里的槐樹上鉤槐米,結果不小心從樹上掉了下來,當場就昏迷不醒。巷里的年輕人用門板把他抬到鄉衛生院。玉玲嬸把一雙兒女托付給她的哥嫂和我奶奶,陪著小叔先后到聞喜、侯馬的醫院,又到西安的大醫院住院治療。她一個人既要陪護病人,還要操心藥錢。小巷里你三千我兩千,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治療了一年后,小叔可以坐在輪椅上生活。
一家人生活還得繼續。玉玲嬸挽起袖子,拿上尺子、剪刀,到集市上給人做衣服,小叔在家燒湯籠饃維持生活。由于她沒有正式學過裁縫,剛開始總得不到顧客滿意,她受了委屈,噙著淚花在縫紉書上寫下“勇氣沖開智慧門,恒心架起通天橋”。在小叔的鼓勵下,她天天跟集趕會縫紉裁剪,后來攢下一點錢,又做起了婚嫁唐裝,一邊加工,一邊招收學員,把家里辦成縫紉鋪和童裝批發部。
憑著晝夜下苦、勤儉節約,玉玲嬸終于還清了看病的債務。她越干越有勁,還去到新疆販笤帚,轉村收槐米,引果客。憑著一股韌勁,她讓孩子們都讀完了高中、蓋了房、結了婚。
如今,玉玲嬸的兒女們個個成才,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兒孫滿堂。尤其是龍娃的孩子見了她,打老遠就喊她“奶奶——奶奶”,這一聲感動了小巷,也感動了全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