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29
記者 許 菲
清晨的陽光掠過鹽湖,灑在運城博物館宏偉的建筑上。入口處,第一批游客已在門口有序排隊,佩戴黨員徽章的工作人員正耐心解答咨詢、引導預約;展廳內,黨員講解員聲情并茂的講述,將一件件靜默的文物轉化為鮮活的歷史故事。
近年來,運城博物館黨支部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深耕“黨建+文博”融合模式,依托館藏資源,深度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持續(xù)推進關公文化、鹽文化等特色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公眾服務等方面實現全面提質增效,成功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山西省文博領域黨建與業(yè)務深度融合、互促共進的生動典范。
筑牢堡壘
清風正氣賦能隊伍成長
博物館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前沿。“我們不能只坐在會議室‘坐而論道’,而要把組織生活開展在文物保護一線、展覽策劃現場和社教服務前沿。”運城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館長王大奇的話,點明了該博物館黨支部黨建工作的實踐導向。
在這一理念引領下,該黨支部構建起“支部帶隊伍、黨員領項目、黨建融業(yè)務”的工作機制。為筑牢思想防線,黨支部創(chuàng)新學習形式,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全年組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12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12次,內容涵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自信建設等多個方面。同時,結合業(yè)務實際推出“文物安全黨員先鋒崗”“展覽提升金點子討論”“廉政文化警示教育”等特色活動,讓黨建工作真正“實起來、活起來、準起來”。
在隊伍建設方面,該黨支部嚴把黨員“入口關”,注重在業(yè)務骨干中發(fā)展黨員。全年接收3名新同志向黨組織靠攏,發(fā)展一名預備黨員,對5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常態(tài)化培養(yǎng)教育。每季度開展的層級式廉政談心談話,實現監(jiān)督提醒常態(tài)化,讓“紅臉出汗”成為愛護干部、保護干部的重要方式。“這種談話既嚴肅又溫暖,既指出不足又指明方向,讓我們工作更有干勁。”該黨支部黨員張幻幻說。
強有力的政治引領在關鍵時刻轉化為高效的組織動員能力。2024年年初,面對申報國家一級博物館的艱巨任務,該黨支部迅速組建黨員攻堅小組。“申報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攻堅階段,博物館全體黨員在崗奮戰(zhàn),春節(jié)無休,毫無怨言。”運城博物館辦公室主任、黨員朱識斌回憶道。最終,他們僅用56天完成7200余頁申報材料、174個附件和18份情況說明,通過了評審。黨員們用實干詮釋了“關鍵時刻沖得上去”的擔當精神。
深度融合
黨建與業(yè)務同頻共振
黨建與業(yè)務“兩張皮”,是不少基層黨組織面臨的共性難題。運城博物館的答案是:把黨員擺在攻堅一線,讓黨旗飄在項目前沿。
展覽策劃中,黨員業(yè)務骨干牽頭組建項目組,深挖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去年以來,在黨支部推動下,運城博物館推出“方寸見河東——河東元素郵票郵品展”“大夏之墟——晉南龍山至二里頭時期文物展”等10項臨時展覽。其中,“大夏之墟”展覽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文物保護一線,黨員責任區(qū)覆蓋關鍵庫房。運城博物館黨員牽頭完成800余件/套藏品的防蟲、防霉、防潮預防性養(yǎng)護,81件珍貴文物的數字化采集,并將12.6萬件藏品數據向社會公開,公開比例達91%,位居全國博物館前列。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管理效能,還將“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落到實處。
設備更新過程中,陳列展覽部黨員主動牽頭,扎實開展需求調查、科學設置展柜參數,推動恒溫低反射玻璃的采購與安裝,有效提升游客觀展體驗。“我們希望通過每一次細節(jié)改進,讓游客不僅能看懂歷史的深度,更能舒適地感受文明的溫度。”陳列展覽部負責人扈亞改說。
服務為民
初心在行動中綻放
“博物館不應是冰冷的展陳空間,而應成為有溫情的文化客廳。”這一理念深深融入運城博物館黨支部的服務實踐,不僅體現在硬件提升上,還貫穿于服務的每一個細節(jié)。
“群眾在哪里,服務就延伸到哪里。”在這一理念指引下,運城博物館將“黨員先鋒崗”打造為服務前沿的亮麗名片。通過持續(xù)推動服務升級,AI智能導覽、預約系統優(yōu)化等一系列舉措落地見效,全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提供講解服務2300余場。創(chuàng)新推出“南風晉運·國寶打卡”“集章尋寶”等互動活動,發(fā)放打卡冊6000余本,吸引大批年輕游客走進博物館,沉浸式體驗河東文化的深厚魅力。
服務的腳步不止于線下。運城博物館黨支部高度重視線上文化傳播與品牌塑造,持續(xù)拓展服務半徑和影響力。2024年,拍攝“運博有寶”文物短視頻10部,舉辦公益講座7場,編輯出版《運城文博研究》等專業(yè)圖書;館屬新媒體平臺年發(fā)布信息700余條;攜手國家文物局開展“走進運城博物館·尋根文明”大型直播,吸引180萬人次“云游”看展;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專題報道,推動運城博物館文化影響力持續(xù)提升……這些成果的背后,是黨組織持續(xù)發(fā)力與黨員帶頭實踐的生動體現。
日暮閉館,運城博物館逐漸寧靜,但黨支部會議室依舊燈火通明——黨員們正在研討接下來的重點展覽計劃、智慧博物館建設及黨建融合新路徑。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王大奇總結道,“我們將繼續(xù)深化‘黨建+業(yè)務’雙輪驅動模式,聚焦中華文明探源、河東文化闡釋、文物活化利用,努力將運城博物館打造成更有影響力、更暖人心的文化高地。”
從56天沖刺“一級館”的攻堅,到“一個展覽、一件文物、一次服務”的精細打磨,運城博物館黨支部用實踐定義了何為“戰(zhàn)斗堡壘”,何為“黨員本色”。在黨建的引領下,他們正以文化自信的姿態(tài)為中華文明的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帶領全體職工在守護文明根脈、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穩(wěn)步前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