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09
本報特約通訊員 楊建義 衛世新 通訊員 黃海棟
在三晉大地的千年古城新絳,銅火鍋的咕嘟聲里藏著傳承密碼,鉆石工具的鋒芒中閃耀集群智慧,石雕鑿痕里凝結匠心傳承,外賣騎手的車轍印刻著民生溫度……這片土地上的產業百態,正被一根堅韌的“紅色絲線”緊密串聯。這根絲線,便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
從激活傳統技藝到培育現代產業,從破解發展難題到溫暖民生末梢,新絳縣以“黨建紅”為筆,在基層治理的答卷上書寫出產業興、文化活、民生暖的時代篇章。
黨建賦能非遺傳承
激活文化產業新動能
新絳縣的文化傳承,跳動著黨建引領的“紅色脈搏”。面對傳統技藝瀕臨失傳的困境,該縣各級黨組織以“繡花功夫”破解“傳不下去、活不起來”的治理難題,讓千年匠心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在銅火鍋技藝傳承中,該縣文化和旅游局黨支部組織黨員骨干深訪老藝人,搶救口述技藝、復原秘制配方,成功推動“新絳銅火鍋”入選省級非遺名錄,并通過黨員店主亮明身份、統一標準,讓這一傳統美食從街頭巷尾走向太原、運城等地。北張鎮西莊村黨支部成立“技藝傳承黨小組”,老石匠黨員吳偉達、家玉順帶頭免費開班,將故宮修繕技藝傾囊相授,培養800余名從業人員,同時牽頭建設“雙創”基地,42戶加工戶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更創新“黨建+文創+旅游”模式,開發茶托、文房擺件等文創產品,讓老技藝接上“新地氣”。
在非遺活化利用方面,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聶俊輝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藺濤帶領黨員團隊攻克“燒制開裂”難題,上千個品種遠銷數十國,拿下200余項國際大獎;新絳縣黃河云雕工藝廠黨員團隊用“新材料+老技藝”開發新產品,讓千年漆藝煥發新生;“積文齋”“于良英筆莊”等筆莊的黨員匠人堅守百道工序,讓“絳州毛筆”在非遺名錄中站穩腳跟。
值得一提的是,新絳縣還充分發揮“銀發人才”作用,組織退休高級農藝師深入蔬菜基地傳授技術,整合非遺傳承資源打造絳州澄泥硯文化園,吸引了32家非遺相關的企業入駐,20余萬人次參觀。組建老干部紅色理論宣講團,讓老專家、老藝人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
黨建引領產業升級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從傳統技藝到現代產業,新絳縣以黨建為引擎,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破解“小散弱”困境,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新絳縣萬安鎮的鉆石工具產業,從明末清初的行業老字號“羅興泰”基業起步,黨員職工返鄉傳藝點燃致富希望。改革開放后,該鎮黨委主動靠前,黨員干部帶頭跑市場、學技術,協調土地資金破解生產難題,推動鉆石工具廠從“單打獨斗”到“遍地開花”,20世紀90年代全國市場占有率達60%。如今,投資1500萬元的鉆石農民創業園里,建起了“原料—加工—銷售”全鏈條服務體系,200余戶加工戶年產超4億元,產品遠銷海外。
三泉鎮水西村黨支部牽頭建設農民創業園,黨員干部帶頭集資征地,一年建成了集研發、展示、物流于一體的產研銷基地。園區內,黨員經營戶亮身份作承諾,引進“掌上明珠”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品牌;黨組織協調統一采購、共享設計,降低商戶成本;黨員戶帶頭吸納村民就業,千余名從業者中60%是本村村民,年交易額達3億元,榮獲“全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
在園區非公企業黨建中,新絳縣探索建立“三級構架+三大平臺+三項保障”的“三三”工作機制,組建精品鋼、綠色建材等4個鏈主企業黨組織,43個鏈上企業黨小組,形成“開發區黨工委統籌、鏈主黨組織負責、鏈上企業黨小組執行”的三級黨建工作體系。通過搭建政治引領、政企溝通、企業合作三大平臺,推動資源共享、活動共辦,成功打造千億級開發區升級版。
黨建延伸治理觸角
構建民生服務新生態
新絳縣的基層治理,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將黨建觸角延伸至民生末梢,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面對外賣行業等新業態從業者的管理難題,美團外賣黨支部成立后,黨員騎手帶頭踐行“準時達、禮貌送”標準,支部定期開展安全培訓、心理輔導,130余名騎手感受到組織關懷。14個愛心驛站遍布商圈角落,提供飲水充電、應急醫藥等服務,推動平臺與商超、藥店合作,形成“服務促就業”的良性循環。海泉購物廣場商圈黨支部牽頭成立“新就業群體服務聯盟”,繪制“友好地圖”打通配送壁壘,專用停車區保障通行效率,黨員商戶帶頭加入“愛心商戶”,200余名騎手、快遞員在“商戶讓利、騎手暖心”中感受善意,該商圈榮獲“省級消費示范單位”稱號。
在社區治理中,該縣龍湖社區探索創建“螢火微光”黨建品牌,機關單位黨組織結合自身職能優勢,組織在職黨員積極參與社區(小區)黨建聯席會,高效協調解決小區門禁換新、充電樁加裝、停車位改造等問題十余件,居民滿意度顯著提升。學府城社區黨總支聯合該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筆墨剪紙韻 鄰里共傳承”非遺體驗活動,以文化為紐帶增強社區凝聚力。
古交鎮古交村堅持黨建引領,搭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通過組建網格隊伍、發揮黨員作用、設立法治圖書館和調解室、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等措施,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澤掌鎮澤掌村創立“道德銀行”,將德孝文化、環境衛生等納入考核體系,累計解決民生實事63件,重塑鄉村價值體系。
紅脈永續,治理興邦。從銅火鍋的傳承到鉆石產業的崛起,從石雕技藝的延續到外賣服務的暖心,從家具產業的抱團到商圈生態的和諧,新絳的生動實踐揭示出一個深刻道理:黨建是基層治理的“根與魂”。當黨組織成為破解傳承斷層的“守護者”、推動產業升級的“領航員”、服務民生需求的“貼心人”、協調多元利益的“黏合劑”,基層治理便有了方向、有了力量、有了溫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