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耕耘40余載,筑起一座“精神糧倉”

?——“中國好人”杜德建與他的家庭圖書館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08

記者 付 炎

整理圖書、修補舊刊、登記借閱……這些與圖書有關的日?,嵤?,是杜德建生活的“主旋律”,也是這位64歲農民心中最看重的“精神食糧”。

40多年前,高中畢業的杜德建,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家鄉的熱忱,在永濟市卿頭鎮張坊村建起了“中國第一家家庭圖書館”。歲月流轉,青絲染霜,變的是圖書館日益豐富的藏書,不變的是他永恒的初心——以書為媒,讓文化浸潤鄉親們的生活。

今年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國好人榜”發布,杜德建光榮上榜,獲評助人為樂“中國好人”。這份榮譽的獲得,讓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那個承載著他畢生心血的家庭圖書館。

“我要辦一個家庭圖書館”

初秋,晉南農家院,陽光透過窗欞灑在一排簡易卻結實的書架上,數萬冊圖書整齊擺放,油墨香在空氣中彌漫。這里,就是杜德建創辦的家庭圖書館。

1961年出生的杜德建,從小就喜歡讀書看報。即便是兩次高考落榜,他心中對知識的渴求,一直都在。恰巧有機會,他就在本村當了民辦教師。

“沒有上成大學,那就安心在村里教書?!倍诺陆ㄕf,當時想法很簡單——踏踏實實教學,閑暇時看看書。

彼時,農村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們種莊稼全靠經驗,因錯用藥肥導致減產的事時常發生。

“我上過高中,家里也收藏了一些農業方面的書。村民種玉米、種棉花遇到問題,都愛來問我?!倍诺陆ㄕf,遇到自己也不懂的問題,先翻書找答案,再講給大家聽。

隨著上門咨詢的人越來越多,杜德建便萌生了辦圖書館的想法:與其一個個解答,不如建個讀書的地方,讓大家隨時能查書、學知識。

杜德建笑著回憶,那時候,聽說他要在家里辦一個圖書館,村里不少人覺得這是“不務正業”,但他不這么認為。

認定的事,說干就干。1981年,杜德建將家中一間屋子騰出來,把自己所有藏書歸納整理,家庭圖書館就此誕生。為了充實圖書館,他省吃儉用,每月的工資幾乎全被拿來買書訂報。

前多年,為了豐富圖書種類,每逢寒暑假,杜德建都會乘坐公共汽車到外地的圖書館精心挑選圖書。近到運城、臨汾,遠到河南鄭州、河北石家莊等地。家里人說,他經常是“夏宿街道旁,冬住候車室”,渴了就找街邊衛生間喝幾口自來水,餓了就吃妻子給他帶的烙饃。

2016年,條件改善后,杜德建將大部分圖書遷至新蓋的二層樓,為讀者營造了冬暖夏涼的閱讀環境。如今,他的圖書館已收納各類報紙968種、雜志326種、圖書4.6萬冊,涵蓋了黨史、文學、科學、教育、農用技術等各個方面。

“腦袋富了,口袋才能鼓起來”

陰雨連綿天,杜德建的家庭圖書館又擠滿了愛看書的群眾。

“下雨天村民們去不了地,過來看書的人就會多一點兒?!倍诺陆ń榻B,他的圖書館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群眾想看的書,基本上都能找到。

中老年讀者最關心的無疑是科學種植、養殖,家庭圖書館里有《果園農藥使用指南》《牛羊飼養與疾病防治》等供他們參考學習;青少年喜歡童話故事、歷史知識等,這里有文學藝術、校園文化等供他們閱讀。

該圖書館堅持常年免費向群眾開放,吸引了張坊村乃至周邊一些村的村民前來借書。杜德建還積極推動圖書“走出去”,圖書館常年有2000余冊圖書在外“漂流”,讓知識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我家種了十來畝葡萄,每次遇到問題都會到杜老師的圖書館查閱相關圖書、學習專業知識,今年葡萄質量很好,收成也很不錯?!鼻漕^鎮王村村民樊巧玲曾經是一名民辦教師,和杜德建共事多年。在她眼里,杜德建如良師益友,年輕時幫她成長進步,現在又助她發展葡萄產業,心中的感激溢于言表。

像樊巧玲一樣,得益于家庭圖書館,這些年有成千上萬名群眾學到了一技之長,找到了致富門路。

為了更好地服務鄉親,杜德建不斷延伸拓展家庭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他收集整理惠農知識,精心編輯小報,免費送給群眾;成立農民夜校,針對農民需求,開展技術培訓;熱心群文事業,編寫詩歌、快板、三句半等,豐富群眾生活;投身青少年教育工作,組織青少年開展圖書演講會、詩歌朗誦會,無償為留守兒童輔導作業,為鄉村帶來溫暖與希望……

張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惠國軍把杜德建的家庭圖書館比作“精神糧倉”。他說,這些年,看著越來越多村民因圖書館“腦袋富起來、口袋鼓起來”,村“兩委”打心底里佩服杜德建的這份堅持。

“一路走來,家人是我最硬的靠山”

“他從小愛看書,白天看,晚上還看,家里給的錢舍不得花都買了書,有時候還借錢買書?!闭f起弟弟對書的“癡迷”,杜德建的姐姐杜雪愛舉了個例子:一次,家里人把一些廢舊報紙拿去賣了廢品,他得知后跑到廢品收購站硬是找了回來。

杜德建的書和報紙,家里誰都不能動。此后,家人們轉而尊重他、支持他。杜德建說:“我能辦成家庭圖書館,家人是我最硬的靠山?!?/p>

1982年,杜德建和妻子劉聰玲結婚。家里施肥澆地都需要錢,杜德建幫不上忙,妻子只能貸款。1994年年底,訂報時間就要到了,杜德建發現家里有2000元現金,就把這錢先墊付了報款。事后才聽妻子說,那錢是從別人那里借來給老丈人看病用的。杜德建父親80歲大壽時,他大姐留下500元讓他給老人過壽,結果他還是用在了訂報上。

一邊是圖書館,一邊是學校,杜德建付出了許多心血汗水。唯獨對家庭,他始終滿心歉疚——家里的柴米油鹽、老人的日常照料、孩子的成長點滴,大多靠妻子和幾個姐姐扛著,他總因“書事”抽不開身。

“我愛買書,家里的生活條件就變得差了一點兒。最虧欠的就是兩個孩子,以前給他們承諾買生日禮物,常常食言?!倍诺陆ǜ嬖V記者,現在兩個孩子長大了,在上海工作的女兒每每看到好書,都會給他郵寄回來;兒子給他購置書架,假期回來還會幫他整理書刊、替他干一些農活。

書香致遠,潤心潤德。每逢寒暑假,杜德建的兒子兒媳都會借助家庭圖書館這一載體,和大學生一起做公益,開展“圖書漂流活動”,讓書香飄得更遠。而且,夫妻倆還將老父親的一部分圖書拿到運城家里,打造了一個小書館,供小區的人免費借閱,享受書香的浸潤。

據了解,杜德建先后獲得“世界教科文貢獻人物”“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中國鄉村閱讀榜樣”“影響中國70年文化功勛人物”“山西十大最美讀書人”等榮譽稱號。

40余載的堅守,杜德建在晉南鄉村筑起一座“精神糧倉”。他播撒的不僅是書頁里的知識,更是點亮鄉村文明的火種。這份“以書為業、以鄉為家”的堅守,早已超越了個人選擇,成為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中最動人的注腳,也激勵著更多人以平凡之力,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書寫溫暖篇章。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