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08
□記者 韓立
主角:白瓷碗
出生時間:晚唐
尺寸:高6.4厘米、口徑18.1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在鹽湖區博物館的展陳中,有一只高僅6.4厘米,口徑18.1厘米的晚唐白瓷碗。這樣一件看似平凡的食器,卻承載著唐代白瓷工藝的精華,折射出那個輝煌時代的生活美學與工藝智慧。
這只白瓷碗造型簡潔而優雅,采用敞口設計,斜直腹線條流暢自然,一氣呵成,勾勒出端莊大氣的輪廓。敞口的設計不僅便于盛裝食物和飲品,更符合當時人們的使用習慣與審美偏好,在視覺上給人以開闊之感。斜直腹的造型則在實用性與美觀性之間達到了平衡,既增加了碗的容量,又賦予其挺拔的身姿,展現出一種簡約而不失靈動的美感。底部采用璧形底足,這種獨特的設計是晚唐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它猶如一輪圓月,穩穩地托住碗身,使整個器物在穩重中又透著一絲輕盈。
白瓷碗的裝飾技法同樣別具一格。在胎體之上,先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這層化妝土不僅能夠掩蓋胎體的瑕疵,提升胎質的白度與平整度,更為后續的施釉工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白色化妝土外,工匠們精心施上一層透明釉,透明釉如同一層晶瑩剔透的薄紗,覆蓋在白瓷碗表面。在燒制過程中,高溫使釉面發生奇妙的變化,最終形成溫潤的質感,盡顯素雅之美。仔細觀察碗內,還能發現3個支釘痕跡,這是燒制過程中的支燒工藝留下的印記,它們雖看似不起眼,卻見證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與精湛技藝。而圈足無釉的處理方式,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對比,使白瓷碗在整體的素白之中又增添了一絲變化。
唐代白瓷的美學追求,集中體現在“素”與“精”二字上。這只白瓷碗沒有華麗的紋飾,沒有炫目的色彩,僅以純凈的白色和完美的造型取勝。這種“大巧若拙”的美學理念,與唐代文人追求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情趣不謀而合。晚唐時期,藩鎮割據、社會動蕩,經濟重心南移,北方邢窯等傳統白瓷名窯逐漸衰落,地方窯場興起。這只白瓷碗或許就產自某個地方窯口,雖不及鼎盛時期邢窯白瓷的精美,但其規整的形制和均勻的釉色,仍顯示出唐代制瓷工藝的廣泛傳播和高水準。3個支釘痕更暗示著它可能是大批量生產中的一件,反映出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如今,這只白瓷碗安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柜中,向現代觀者訴說著千年前的故事。它沒有華麗的外表,卻因那份歷經歲月沉淀的素雅而顯得格外動人。正如唐代藝術的真諦——不在于外表的浮華,而在于內在的氣韻與精神。這只晚唐白瓷碗,正是這種審美理想的物質化身,是盛唐文化在晚唐的延續與回響,讓我們感受到古代文明的璀璨光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