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08
□記者 王捷
主角:彩繪木雕菩薩坐像
出生時間:明代
尺寸:長15.6厘米、高27.6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雙目微閉、眼神低垂,嘴角微微上揚,神態怡然自得……讓人有如此感觸的,正是鹽湖區博物館館藏三級文物——明代彩繪木雕菩薩坐像。這尊坐像以其獨特的造型語言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訴說著河東大地明代佛教藝術的燦爛篇章。
菩薩像作為佛教造像的重要類型,是信徒供奉、朝拜的對象,承載著人們對菩薩慈悲護佑、救苦救難的祈愿。明代是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菩薩像以“慈悲莊嚴”為核心美學特征,兼具世俗化與神圣性。這件明代彩繪木雕菩薩坐像便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這件珍品1966年由群眾捐送,長15.6厘米、高27.6厘米,其頭戴冠飾,面部表情寧靜祥和,面容豐腴圓潤,沿襲了些許金元時期造像的渾厚、壯碩之感。其雙目微閉,似在冥想沉思,又似在俯瞰蕓蕓眾生;唇邊極富韻味的笑意,流露出慈悲之態,符合佛教造像中菩薩慈悲為懷的形象塑造要求,給人一種“慈眼視眾生”的意境。
菩薩胸前佩戴瓔珞,華麗的造型,讓木質的瓔珞看上去就如玉石、瑪瑙、珍珠、琉璃等一般閃耀。菩薩為結跏趺坐,體態端莊,神態怡然自得,身披袈裟等服飾,繁復的衣褶線條流暢自然,富有層次感與動感,將衣物自然垂落、隨身體姿態起伏的效果刻畫得淋漓盡致,賦予木雕靈動的生命力,明代工匠精湛的技藝與寫實的風格亦撲面而來。
整體而言,這尊木質坐像刀法粗獷又不失細膩,使其更顯古樸韻味。盡管歷經歲月侵襲,這尊坐像個別細節有磨損、風化的跡象,身上的彩繪也剝落了許多,但周身留下的色彩依舊讓人眼前一亮,不難想象這尊佛像在創作之初的華彩與莊嚴。
菩薩的慈悲形象,體現了佛教“普度眾生”的核心教義,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與審美觀念。凝視這件明代彩繪木雕菩薩坐像,其臉上的笑意仿佛穿越時空,給予觀者心靈慰藉,傳達出一種寧靜與護佑的力量。木雕坐像作為宗教藝術與世俗審美的物質載體,既體現了明代工匠精湛的工藝技術,也承載了深厚的寧靜、慈悲、智慧等精神內涵,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在民間的傳播與影響,是藝術與文化交融的典范。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