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02
■樊峻峰
黃水湯湯,中條巍巍。
1937年盧溝橋的炮火撕裂了中國大地的寧靜,抗日的烽火迅速席卷全國。值此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在文化底蘊深厚的運城,一大批文人志士以筆為戈、以墨為血,利用報刊、書店、舞臺等陣地,充分發揮戲劇、新聞、文學、美術、音樂的宣傳、鼓動功能,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文藝救亡運動,用文化的光芒照亮了抗戰的暗夜。
◆報刊新聞篇
筆墨淬火壯行色
在全民抗戰的重大歷史節點,新聞工作無疑成為無聲的號角,喚醒了國人救亡圖存的斗爭意識,激勵了國人共御外侮的抵抗精神,為最終的勝利構筑了重要的輿論陣地和文化防線。
萬榮籍杜任之,1933年10月被上海反帝同盟總部派到山西工作后,即開始抗日宣傳活動。其間,他聯絡進步知識分子,出版了《中外論壇》《文藝舞臺》,撰寫了《生活動力》《爭取民族的生存與文藝應有的方向》等論文。在擔任《突擊》刊物主編時,編發了《西安事變專號》,發表了《對內團結,對外抗日》等文章。
抗日戰爭爆發后,臨猗籍劉盥訓即在《國民外交》等刊物上多次發表文章,積極宣傳抗日主張,抨擊不抵抗政策。萬榮籍閻又文在擔任《奮斗日報》社長期間,積極宣傳抗日救國思想,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了鼓舞士氣、統一思想、傳播信息的作用,為凝聚抗日力量作出了貢獻。
1936年春,聞喜縣上王村剡希何在聞喜中學創辦了《聞喜新聞》周二刊,介紹全國抗日新聞及本地一些相關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后,該刊更名為《抗戰新聞》。在犧盟會的領導下,他白天教書育人,晚上收聽新聞,刻印報紙,凌晨張貼散發。報紙宣傳的抗日動態,成為聞喜人民了解抗戰時局的重要窗口和激發愛國情懷的有效載體。1942年,剡希何在日軍監獄壯烈犧牲,年僅36歲。
聞喜縣張雪霞在全面抗戰爆發后,創立了涑水學社,創辦了《呼吁》《涑波》《野草》等報刊,堅持宣傳抗戰主張。
樊耕農是鹽湖區寺北村人,“九一八”事變后,經常撰寫抗日文章,印刷和張貼宣傳抗日的傳單和標語,后又擔任《晨光》雜志編輯。1937年,他與王芷蘅、屈斗三合作創辦了《河東日報》,他一人兼任收錄新聞、撰稿、排版、刻字、印刷等繁重工作。1939年夏季,他到中條山第七專區任《戰壘報》編輯。在他的宣傳鼓舞下,許多青年走上了抗日道路。
景昌之是安邑縣景梅九族侄,也是一位紅色報人。早年在《京報》任編輯,傅作義將軍把《新聞簡報》變成軍報《奮斗日報》時,景昌之為首任社長。1942年到延安后,他被分到《邊區群眾報》,協助胡績偉工作。1943年,景昌之被任命為《隴東報》副社長兼副總編,這份創刊早、影響大的隴東地委機關報,在黨的新聞史上留下光輝一頁。
永濟韓村張士崗,在日軍侵占永濟后,連忙趕印出油印刊物《烽火戰報》,揭露日軍的罪惡陰謀,鼓勵民眾堅定抗日信念。
垣曲縣古城村葉瀾,1939年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后,即任延安《新中華報》《解放日報》記者、編委、組長、秘書等職。同為垣曲老鄉的張會敏在1935年參與抗戰報紙《垣民之友》發行活動,后遭追捕,遂到北平堅持為報刊撰稿。
運城三路里村裴源發,1936年2月參加革命后,組織上根據工作需要將他的名字改為彭平。他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先后從事過多項革命工作,特別是擔任《新中華報》辦公室主任后,在新聞業務上發揮了他的文化優長。由于在報社工作出色,曾受到朱德、陳云同志的表揚。
1941年,垣曲青年姚前因父親慘遭日軍活埋,帶著家仇國恨,突破日軍封鎖線,前往陜西漢中第七中學就學。在學校,他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帶領同學創辦了《新世紀》《暖流》《野火》等抗日報刊,組織同學們帶著他創作的《給先烈們》《被壓死的人》作品,走上街頭,宣傳抗日救亡思想,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平陸縣葛趙村令狐獻于1938年赴延安抗日女子大學學習。1942年8月,調中共晉綏分局,任《抗戰日報》編輯,以筆名竹影發表了大量抗戰文章。1944年調任新華社太岳分社,任編輯科科長。后長期在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
1939年,平陸籍抗大學員李玉峰被分配到河北省平山縣農會工作。同年8月,被調到晉冀四分區前衛報社,從事新聞稿件撰寫工作,后又擔任報社教導員。幾乎在同一時期,老鄉冼依也在延安抗大和馬列學院學習,冼依在去延安前,曾在河南陜州上中學。在校期間,他曾創辦《兒童周報》,發出救國呼聲,鼓動民眾反對當局腐敗。
先后在延安抗大、馬列學院學習過的平陸縣堡子村的富文,1942年6月被分配到晉綏分局《抗戰日報》任記者、編輯,此后,富文長期從事新聞工作。
芮城縣東滑村董英,早在運城國立中學讀書時,就將參加運城學生抗日救亡運動的所見所聞寫成通訊報道,以董俊為筆名在運城的《生存》雜志和西安的《挺進》雜志上發表。1937年董英在延安抗大學習,1939年到民族通訊社榆林分社(綏蒙分社)任記者。
芮城縣原村陳劍平,受黨組織派遣,于1936年6月到西安工商報館任編輯,與報館的7名共產黨員一同進行革命宣傳工作。“西安事變”后,他們以記者身份進入工廠、學校,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揭露國民黨賣國投降政策,激勵民眾投身抗日斗爭。同時,他還利用新聞平臺,廣泛接觸工商界愛國人士,鼓勵他們為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貢獻力量。當時,工商報館抗日愛國宣傳在社會上造成了廣泛的影響。
《國風日報》是抗戰期間有影響力的報紙,為辛亥革命元老、安邑人景梅九在北京創刊。抗戰期間,經中共組織推動在西安復刊,成為宣傳抗日的重要輿論陣地。主持報務時,景梅九極力主張對日抗戰到底,反對退讓、妥協、投降。報紙大力贊揚抗日將士,揭露當局倒行逆施。該報雖屬民間報紙,但一直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引下開展宣傳,復刊時景梅九任社長,編輯部采訪主任、副刊主編、校對主任等均由共產黨員擔任。《國風日報》非常重視運用文藝形式宣傳抗戰,其副刊上的專欄《木刻前哨》尤為突出,該副刊強調“抗日高于一切”。因木刻具有強烈的黑白對比效果,是最簡便、最有效的宣傳工具,該報經常刊發。這些作品深刻揭露了日寇暴行,生動展示了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代表作品有《夜襲》《機槍陣地我軍英勇之姿態》等。在中國抗戰文化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永濟吳村的抗日英雄楊振邦,于1938年冬創辦了《條山戰斗報》,在當地宣傳抗日理念,鼓舞民眾士氣。參與策劃創意的包括馮彥俊、丁皖生、周果夫等。在刊登大量的當地抗日新聞同時,該報還轉載新華日報有關全國的抗戰新聞。該報后更名為《沖鋒戰報》。當年,在該報影響下,當地學生紛紛加入抗日隊伍,從軍報國。
聞喜縣儀張村劉鄭東于1939年進入抗大學習,1940年擔任《太岳日報》《新華日報·太岳版》、新華社太岳分社記者。在采編崗上,他每月發表稿件達17件之多,用新聞人的擔當為抗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舞臺戲劇篇
曲蕩河山凝眾志
抗戰時期,進步戲劇不再是單一的娛樂工具,而是作為喚醒民眾、鼓舞士氣、凝固國魂的精神武器。眾多運城文化人士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劇目,有街頭劇、活報劇、兒童劇、小話劇,以及蒲劇、眉戶、道情等地方戲。這些作品,均發揮了廣泛的宣傳動員、深刻的教育啟蒙、強大的精神鼓舞、靈活的斗爭作用,在偉大的全民抗戰中,體現了舞臺擔當。
河津籍著名戲劇家墨遺萍,1938年任邊區戰地服務團指導員,與邊區文協柯仲平、馬健翎共同創辦了“邊區民眾劇團”。他編導了《正氣圖》《洪承疇丑史》等戲劇作品。1942年,該團更名為延安南區合作社蒲劇團,又加工創作了《柜中緣》《河伯娶親》,以古喻今,豐富了戲劇表現題材。該團的主要演員有須生許民智,正旦董福盛、來喜子,小生李文俊,二凈王茂林,小旦李玉仙,花旦蘇英,老旦王月華,大凈武家平。后來,該團并入陜北文工團。
1936年夏天,景梅九成立了晉風社、唐風社。1937年,來自河東的老鄉閻逢春加入了晉風社。閻逢春為演好抗戰劇目,經常聚集在景家園子里練身段、吊嗓子。這些抗戰劇目在西安各劇場演出時,景梅九誠邀社會各界名流看戲,以喚起民眾的抗日激情。1942年秋天,閻逢春從西安回運城時,日偽警備隊長以每場50塊大洋的出場費請閻逢春出演,閻拒絕出演,最后連夜翻越中條山,逃出運城。而對仰慕他的抗戰英雄楊振邦,閻逢春與其結為莫逆之交,楊亦成為閻逢春的鐵桿票友。“晉風社”在1945年改為“虞風社”,下設有“雪恥蒲劇團”,該團由楊振邦創辦,閻逢春為臺柱子。1945年正月初三,楊振邦將軍在西安安排了一場由“雪恥蒲劇團”演出的晚會,開場戲為新編蒲劇《還我河山》。該劇以永濟雪花山抗日為背景,頌揚了抗日志士同仇敵愾、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西北劇社是由杜任之發起組建的抗戰劇社,后為加強編演國防戲劇,宣傳抗日主張,他又領導組建了太原民生劇院。抗戰爆發后,旅居甘肅平涼的今臨猗縣南趙村的王子欽,與當地的晉聲蒲劇社演員過從甚密,常為其創編劇本。為了揭露日寇暴行,弘揚抗日英雄,他創編了《百靈廟》《盧溝橋》等抗戰戲劇。《百靈廟》以中國軍隊與日寇血戰百靈廟的史實為依據,歌頌了傅作義將軍及其部下英勇頑強抗擊日寇的英雄事跡。
1939年8月,聞喜籍青年景炎從抗大畢業后,留在丁玲領導的戰地服務團當演員,次年任晉綏冀邊區少年藝術隊隊員。他編寫了《誰是好孩子》《溺愛》《愛護村的兒童》等劇本,歌頌根據地人民抗日事跡。此外,他還編寫、導演了《摸嘴》《抓特務》《捉鬼小站崗》《可憐的孩子》等劇目。
抗戰期間,還有許多運城籍文化人士在不同場所積極參演抗日劇。猗氏縣大楊村李中和,1936年在山西大學理學院加入“犧盟會”,參與組織“國防話劇團”演出抗戰劇目。猗氏縣興教坊閻遐早年在天津讀書,全面抗戰爆發后,他回到家鄉,經常在城關、牛杜一帶演出抗日劇目。夏縣南關村張映雪,1937年秋從太原返回運城,帶領幾十名進步學生組成大眾劇團,自編自演系列抗日劇目。
1937年10月,稷山縣清河縣立第三民族高級小學的愛國師生,在黨的抗日救國綱領的感召下,成立了“怒吼劇團”,劇團雖存續時間不到半年,但編演的《死亡線上》《逃難》《捉漢奸》《小放牛》等感染了無數觀眾,當地許多青年觀看這些劇目后當即參加了八路軍。
“伍姓兒童團”是在1939年中共臨晉縣委創建的伍姓支部指導下成立的一個以演出、刷寫標語為主的小型兒童團體,當年的20多個小演員,活躍在臨晉、虞鄉兩縣交界一帶,小演員們教唱民眾抗日歌曲《保衛祖國》《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保衛山西》等。在賀文華老師指導下,該團還排演了線猴戲(提線木偶),借舊戲《掃秦》罵秦檜,新編《掃汪》痛斥漢奸汪精衛,編演《扣財鬼》反對封建包辦、買賣婚姻。
1938年2月,犧盟會運城中心區“大眾劇團”數十名團員,在團長蘇志乾(稷山人)帶領下,來到猗氏縣進行抗日宣傳工作。這些演員,既是宣傳隊,又是工作隊,受到當地群眾普遍歡迎。1938年10月,“大眾劇團”編入猗氏縣抗日游擊支隊后,原劇團中的小演員和新補充的小演員組成了猗氏縣兒童劇團,團長上官敬信。該劇團經常在坡上一帶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保衛祖國》《抓漢奸》《松花江》《漁光曲》等劇目,動員群眾積極抗日。不久,該團與萬泉縣宣傳隊合并為“新聲劇團”,1939年7月改編為“黃河劇團”。
同一時期,“解縣兒童救國會劇團”也比較活躍。該團除演出大眾化傳唱歌曲外,還演出了《平型關》《八路軍》《我們都是窮朋友》《九一八》等。
運城中學音樂教師陳楚橋,畢業于北平戲劇學院,1937年“大眾劇團”成立后,他加入該團,先后編導了《放下你的鞭子》《布袋隊》等劇目。該團曾在30多個縣演出過抗戰劇。
“七七事變”爆發不久,絳縣橫水鎮青年喬亞與同鄉幾名青年在聞喜縣參加了國民兵軍官教導團,被編入決死三縱隊“前哨劇社”,隨劇社轉戰晉東南一帶,演出抗戰劇目、歌曲,積極宣傳抗日救亡主張。值得一提的是,他與另一絳縣老鄉韓淮同在“前哨劇社”共事。
1943年,傅作義將軍為鼓舞將士抗戰斗志,讓眾多晉南籍士兵看到家鄉戲曲,特地在西安、蘭州招聘到一批流落西北的蒲劇藝人,組成了傅作義親自命名的“唐聲劇社”,河津籍將領董其武任名譽社長,地下黨員閻又文任社長。該團有蒲劇四小名旦之一的王元凱,須生屈興成,小生舒明貴、暢玉虎、郝小樓,大凈任金柱,老旦張金忠,正旦胡玉芳,武旦張引成,丑角吳永勝等。該團除演出傳統劇目外,主要演出《盧溝橋》《百靈廟》等新編的抗戰劇目,閻逢春飾演傅作義將軍。
著名戲劇家趙乙原名霍志堅,1921年出生在安邑張岳村。抗戰期間,擔任過山西新軍二一二旅“黃河劇團”隊長,編寫并參演宣傳抗日的戲曲和說唱節目,激發戰士們的斗志。
安邑郭店村樊天水是當地有名的演員、油畫家、花鼓手。抗戰期間,他自制一些道具、行頭、樂器,成立一個木偶劇團,經常在稷王山周邊村莊演出。除傳統折子戲外,他還編演一些抗日題材戲曲,宣傳抗日救國主題。有一次正在公村演出,遭到日偽軍破壞,劇團遭受重大損失,但他們依然與敵周旋,堅持演出。
李醒民是萬榮縣太趙人,日寇侵占運城后,他召集流落的蒲劇藝人,組建成“文藝先鋒蒲劇團”。李醒民主張抗日,經常同日寇作戰,因而團里演員都配有戰馬、手槍,每次演出時,都有專人掩護。
烽火年代雖漸行漸遠,但演藝人士以戲曲方式體現出的抗戰精神,同樣輝映戲曲史冊。
◆文學陣地篇
字里烽火燃九州
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中,運城一些進步作家也在民族面臨危機的時候拿起筆,用心血和才智,以骨氣和擔當,盡到了作家的職責。另有一些進步人士以文為媒,以書為槍,紛紛開設紅色書店,一方面傳播知識,啟迪民智,一方面吸引心向光明的青年學子。在漫長的暗夜里,這些作品猶如照射遠方的燈塔,成為廣大民眾救亡圖存的精神向導。
國學大師姚奠中一生始終伴隨時代風雨艱難前行。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制造“萬寶山事件”和“九一八”事變,全國各地掀起反日高潮。19歲的稷山學子姚奠中作為運城菁華中學學生自治會負責人之一,憤然創作并參演了話劇《萬寶山》,積極投身抗日宣傳活動。“七七事變”后,他毅然出行,輾轉蘇州、南京、安徽等地。1937年,他正在南京寓居,被同學柏逸蓀安排到柏的老家安徽泗縣暫避,南京失守后,他便參加了柏逸蓀組織的抗日游擊隊。姚奠中先生曾創作長篇古詩,以敘事的手法描寫了到達安徽后整整一年的曲折經歷和感情波瀾。全詩792字,其中,“齊心赴國難,誓詞相慷慨。一旅雖寡弱,男兒當自強。”“無術紆國難,慷慨我心悲。”尤其令人嘆惋。2010年夏天,為紀念抗戰勝利65周年,姚老先生用毛筆重新書寫了《一年紀事》長卷,時年98歲。
據姚先生回憶,1938年投筆從戎后,他還為游擊隊撰寫了《結盟誓言》。熱血沸騰的他當年還作有一首七律《泗城感時》以抒發情懷:“儒生流落依戎馬,故國飄零風雨間。一片丹心傷碧水,兩行紅淚哭青山。夢中沉痛詩和血,覺后凄涼月滿圜。志士英雄應即作,從頭重整舊關山。”作為游擊隊秘書,姚先生一邊戰斗,一邊學習,一邊宣傳抗日。當年在泗縣寓居時,面對文廟,他作過“胸懷家國事,午夜泛愁潮”詩句。1940年,27歲的他路過安徽蒙城時,在莊子廟前,觸景生情,百感交集,寫詩三首。其中有“我來謁生廟,怊悵心欲摧。豺狼橫九有,中原多奸回。戰血生青草,白骨化塵灰。捍敵同所愿,鬩墻倍可哀。”在他看來,即便莊子生逢此戰亂,也會高聲慟哭。他的憂愁是深沉的,同時流露出要在此艱難處境中淬煉與超越的深意。
日寇投降后,他即作詩句:“夜暮沉沉漸次開,一天曙色自東來。十年淚盡蒼生血,萬里江山此日回。”姚先生的學人風骨和家國情懷令人感佩。
著名作家王汶石是榮河縣魚村人。1942年赴延安任西北文藝工作團創作員,參加了延安整風、土改、大生產運動等。在此期間,他開始寫作歌詞、劇本,隨后又參加到街頭詩歌和秧歌的創作隊伍中,先后擔任過演員、歌手、創作員、研究員。王汶石的抗戰題材作品《抓壯丁》是一部秧歌劇,創作于1942年他在陜甘寧邊區西北文藝工作團工作期間。該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通過幽默詼諧的表演形式,反映了民眾對戰爭的無奈與反抗。?此外,他還創作了《邊境上》等作品。這些作品多以陜北民間藝術形式呈現,如秧歌劇、歌劇等,兼具革命性與群眾性。
1940年,河津縣南陽村(今屬萬榮縣)青年知識分子李尤白以抗日戰爭為題材,創作長篇敘事詩《呂梁山的野牡丹》及300余首新舊體短詩,結集出版詩集《葵藿》《不已廬詩稿》。
1938年秋,來自臨晉縣陶唐村的姚青苗,進入延安魯藝文學系學習。早在太原上學期間,他便參加山西左聯和社聯工作,開始了文學創作。1939年從魯藝畢業后,在犧盟會編輯《黃河》。全面抗戰中,他創作了150篇中短篇小說和七八十篇論文、雜文、散文、詩歌,發表于全國各地報刊。中篇小說《中條山的杜鵑花》,描述日軍瘋狂大掃蕩,抗日部隊機關戰士四散避難,報社編輯碧生與劇社女演員杜鑒的邂逅、相愛,其主題是表現“戰爭與愛情”。作家把兩位年輕人在戰爭中的驚恐、互助和相愛,寫得舒緩、浪漫、溫婉、悲愴,凸顯了永恒人性在戰爭中的萌發、綻放,反襯了戰爭的殘忍、罪惡。小說突破了戰爭題材小說的模式和寫法,成為抗戰文學中一篇鮮見的經典之作。1945年,他到西安《益世報》主編副刊《語林》,并創辦《駱駝文叢》。姚青苗是抗戰時期一位重要作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與姚雪垠、姚奔并稱“三姚”。
李健吾是從今鹽湖區走出去的一位著名的戲劇家、翻譯家、文學家。抗戰期間,他創作了著名話劇《黃花》,反映抗戰時期一位空軍烈士未婚妻命運的故事。短篇小說《使命》描寫的是知識分子下鄉宣傳抗日的經歷。小說揭示了在民族危亡之際,對民眾進行“心理的建設”,喚醒其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的重要性。抗戰期間,在孤島上海,李健吾積極參加進步戲劇活動,面對殘酷的社會環境,他通過創作和改編話劇來體現自己的愛國情懷,作品往往以歷史或外國故事為殼,內含反映抗日救亡、反抗壓迫的意蘊,激發了觀眾的愛國熱情。
史念海是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學生時代,他從家鄉平陸到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系讀書時,即發憤苦讀。后來,在其代表作《中國疆域沿革史》中,作者專列“鴉片戰后疆土之喪失”一章,并在多處對抗敵御侮的民族英雄褒揚有加,并呼吁“光復舊土,還我山河,是在吾人好自為之。”1944年,在重慶出版的《中國的運河》,體現了先生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也寄托著先生期待民族富強的熱切向往。
1945年8月,李逸民寫了反映家鄉遭日寇侵略淪陷后百姓苦難生活的散文《憶》,發表在西安《國風日報》。
1937年,武克仁從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后,即回到家鄉運城(原籍榮河縣周賈村),與地下黨員暢子正、王滿耀一起成立“生存書店”,書店經銷的進步書籍有:馬恩列斯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論反對帝國主義的策略》《時局與形勢》,有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還有艾思奇的學術著作及魯迅、茅盾、巴金、冰心等作家的小說和散文作品。這些書籍很快吸引了無數進步學生和愛國青年。同時,這里還成為中共在運城的秘密聯絡點,也是黨在運城的地下工作機關。
秦學原名孫秦學,是聞喜縣西官莊人,1939年7月到延安后,被分配在中央發行部任發行員,負責發行《解放雜志》《新中華報》《中國青年》及其他書籍。1939年9月,他轉到剛成立的新華書店進貨科工作,不久又調任書庫保管各種圖書。1940年,秦學又加入新成立的中央出版局。1943年,調任解放日報總務處。1945年轉至新華社從事后勤工作。
1936年,平陸縣張峪村青年李春甫在太原加入中國共產黨、犧盟會及抗日救國會。當年冬,他借50塊大洋創辦了“讀者書店”,先后翻印《國家與革命》《兩個策略》等多種書籍及機密文件。同時,利用書店的便利條件,擔任友仁中學支部書記和太原市工委青年委員,負責學生工作。
稷山籍黃禮明,曾于1933年在運城開設“進化書社”,從京、津、滬、冀、魯等地的進步書店,經常訂購進步書刊,積極向社會各界推銷。
◆大眾藝術篇
藝心勠力筑長城
音樂、美術、攝影都是大眾藝術。在抗戰時期,藝術家或以旋律激發民眾的抗戰激情,或以木刻繪畫為媒介,揭露日寇暴行,喚醒民眾奮起抗爭,或用鏡頭定格軍民奮戰瞬間,以藝術構筑起全民族共赴國難的精神陣地。
朱淑清是運城城南人,參加革命工作后改名舟冰,1940年先后在延安女子大學、陜北公學、西北文藝工作團工作。20世紀40年代其擔任演員期間,主演了《白毛女》《小二黑結婚》《草原之歌》等歌舞劇。早在延安秧歌運動中,她就譜寫過一些曲子,包括協助愛人關鶴巖(著名作曲家)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包括根據陜北民歌改編的《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此后,還參與整理改編《陜甘根據地革命民歌五首》,即《咱們的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翻身道情》《工農齊武裝》。
出生今鹽湖區馮村的吳毅,1939年到太行山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0年5月,調任太行山挺進劇社指導員,1941年1月到延安魯藝深造。之后,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如歌劇《血淚仇》《兩種作風》《王克勤班》和獨幕話劇《軍民一家》,這些音樂作品富有民族風格和戰斗性,為觀眾所喜愛。
當年擔任運城中學音樂老師的陳貴和,曾創作出《遼東淚》《殺敵歌》,后還出版了《抗戰歌曲集·西北號角》。
安邑縣半坡堡霍子江7歲學畫畫,抗戰期間,他看到抗日部隊在峨嵋嶺上行軍的壯觀景象,就畫出《十八條嶺行軍圖》,另外還畫出了《割麥》《送糞》等反映戰爭年代鄉土生活場景的美術作品。
畢業于延安魯藝音樂系的吳正中,是新絳宋溫莊人,魯藝畢業后,曾在根據地參與過《血淚仇》《兄妹開荒》《王德鎖減租》等劇目的排導。
猗氏縣景滑村曹速原名張駿惠,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棄學投身到抗日救亡的火熱斗爭中。他愛好音樂、戲曲,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曾為《兄妹開荒》合樂,經常教唱戰士們眉戶、中路梆子、晉劇、歌曲。工作間隙,還給同志們制作二胡。一些抗戰歌曲從延安一傳過來,他就馬上教大家唱。此外,他還經常根據斗爭需要,創作一些小劇目。“皖南事變”的消息傳來,他在晉西南區大會上馬上用民歌“賣燒土”調編填歌詞向群眾宣傳,揭露國民黨破壞抗戰罪行。曹速的繪畫藝術也很精湛,在晉綏分局機關,他經常給同志們畫像。機關開大會,懸掛的毛澤東主席半身彩色油畫像,就是出自他手。1941年6月,德軍侵蘇,晉西南黨委苦于找不到一張世界地圖,曹速趕忙根據報紙上的木刻地圖,精心刻畫并用三色印出一張全新的蘇德戰爭態勢圖。每天晚上,他把從收音機聽到的國際新聞、重要戰事變化都在地圖上標明。后來,他又用中文、日文刻印了大量油印傳單,并配有圖畫,由武工隊張貼到敵占區和周圍村莊,既教育動員了人民群眾,又瓦解了敵人。1943年,他繪制了一幅敵后根據地抗戰形勢圖,三色套版油印,新華社記者還將這些地圖分送給駐重慶的各國大使館。此外,他還用木刻藝術表現過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魯迅、高爾基等形象。他工于書法,晉綏邊區第一屆參議會場張貼的大幅施改綱領,就由他用隸書工整書寫。在當年的晉綏邊區農村,他以各種美術字書寫了大量宣傳標語。
張映雪,原名張之淮,夏縣人。1939年3月,黨組織安排他去延安魯藝美術系學習。之前,他曾在家鄉向鄧勛辰、南仁甫等先生學習繪畫。從魯藝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新中華報》任美術編輯,后來又回到魯藝美術系工作,創作的《陜北風光》等作品深受公眾喜愛。
1940年,陜北公學迎來了一位來自山西民族解放先鋒隊的青年美術工作者,名叫林軍,平陸常樂鎮人。從魯藝美術系畢業后,他繼續在部隊從事美術創作,先后任抗大分校文工隊美術組長、晉綏軍區《戰斗畫報》美術編輯、《西南畫報》副主編。
郝世保,1922年出生于今臨猗縣孫吉鎮,1937年參加八路軍后,被調至一一五師司令部,在攝影訓練班學習攝影。同年任秘書處攝影員,1943年任一一五師兼《山東畫報》攝影記者。其間,他主辦了兩期攝影培訓班,為部隊培養了100多名攝影人員。其創作的抗戰攝影作品大都發表在《山東畫報》上。代表作有《劉少奇到山東》《羅榮桓傳達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埋雷反掃蕩》《梁山戰斗》等,1945年,山東軍區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畫冊《攻克莒縣城》。
侯波是由夏縣走出的著名紅色攝影家。1939年至1944年,她先后在延安邊區中學、延安大學、延安女子大學學習,并開始從事攝影工作。她創作的大量攝影作品,成為革命年代十分珍貴的影像資料。
碧水長流,河山永念。
文化薪火經過戰火淬煉,歷久彌新,生生不息。往昔黃河激憤的怒吼、中條山不屈的脊梁,全部熔鑄進歷史的壯闊進程中。這些剛勁的木刻、定格的影像、雄壯的旋律、強勁的文字,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民族的吶喊,在烽火連天中構筑起一座堅不可摧的精神長城,也為這片英雄的土地留下了最為珍貴的文化記憶和無比雄偉的精神豐碑。
(作者系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