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微組織”釋放“大能量”

——夏縣縣委辦公室駐于家嶺村工作隊探索鄉村振興工作新路徑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7

“工作隊和鄰里們比親人還親!不是幫我打掃院子,就是給我弟弟送藥,沒有他們,這日子真撐不下去。”夏縣泗交鎮于家嶺村脫貧戶劉狗娃的一句話,道出了全村人對夏縣縣委辦公室駐于家嶺村工作隊的感激。

近年來,駐村工作隊堅持“把黨小組建在村事上”,以“5+N”黨小組模式為框架,孕育出一個個扎根村事的“微組織”,讓基層黨建的“毛細血管”延伸到群眾心坎里,奏響了鄉村振興的生動樂章。

“鄰里幫扶微組織”:以點滴善舉織密民生保障網

于家嶺村有12戶脫貧戶,其中劉狗娃一家的情況尤為特殊。劉狗娃年逾70,身患嚴重殘疾,長期行動不便。他的兩個弟弟均有智力障礙,缺乏自理能力。兒子常年在外地打工,無法時常回家照料。面對如此特殊的家庭,駐村工作隊主動承擔起幫扶責任,多次上門走訪了解需求,幫助其打掃衛生、修整院落、翻新房屋,逢年過節還送去米面糧油等生活慰問品。在政策保障方面,駐村工作隊全程幫其代辦低保和殘疾人補貼申領事宜,連殘疾證的年度審核也一并包辦,切實實現了“兜底式”幫扶,為這個家庭筑牢了生活保障底線。

駐村工作隊的行動像一粒種子,在村民心里發了芽。看著駐村工作隊忙前忙后,鄰居們也主動搭把手:房背后的邢東花一家買菜時,不忘給劉狗娃家捎上藥品;老黨員司馬九管路過時,總會順手做頓熱乎飯送來;劉狗娃曾不慎倒地,隔壁的郭高魁聽見動靜,趕忙招呼村民一起把他抬上床……一個個善舉,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暖流。

如今,這個以駐村工作隊為核心的“鄰里幫扶微組織”早已默契十足:水管壞了,工作隊一個電話,鄰居們便帶著工具紛紛趕來;電磁爐壞了,隊員上下班順路幫忙送去維修……沒有成文的章程,群眾需求卻有求必應;不見掛牌亮相,溫暖卻悄然彌漫每個角落。

“以前覺得幫扶是干部的事,現在才明白,幫別人就是幫自己。”村民邢東花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這個“鄰里幫扶微組織”就像村頭的老槐樹,默默守護著特殊家庭的日常,更讓守望相助的鄉風在潛移默化中愈發濃厚。

“黨建聯建微組織”:以聯創共建筑牢支部戰斗堡壘

“這是新到的學習資料,咱們今天學《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縣委辦黨員干部張瑤分發完資料后,和于家嶺村黨支部黨員圍坐在一起學習。這樣的場景,是“黨建聯建微組織”的日常。

作為幫扶單位,縣委辦突破“單向幫扶”模式,在于家嶺村黨支部設立工作聯系點,組建由縣委辦黨員、村“兩委”干部組成的“黨建聯建微組織”。

每年,“黨建聯建微組織”成員都會定期攜帶政策文件走進鄉村,通過講解案例、傳授方法,幫助農村黨員把握重點、厘清思路。針對行動不便的老黨員,他們開展“送學上門”服務,耐心誦讀文件、梳理要點。面對村集體發展中的難題,他們組織協調農業農村、民政等部門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研,現場“把脈問診”,切實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

“以前開會就是念文件,現在聯系點建起來了,縣委辦的干部們教我們把政策用到實處。”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吳文勝說。在“黨建聯建微組織”的推動下,村黨支部完善了“三會一課”制度、規范了黨員積分管理制度,還培養了2名村級后備干部。這個看不見的“黨建紐帶”,讓機關黨建與農村黨建同頻共振,讓村黨支部真正成為帶領群眾干事的“主心骨”。

“產業互助微組織”:“抱團式”發展激活鄉村振興引擎

“多虧老李教我給連翹剪枝,今年畝產量比去年多了60斤!”村民王平俊算起收成,笑得合不攏嘴。他口中的“老李”,是村里的產業能手,也是“產業互助微組織”的一員。

于家嶺村坡大溝深,駐村工作隊調研后,決定以“抱團式”發展思路破題,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依托80畝連翹基地、120畝煙葉田和家家戶戶的玉米地,村里組建起了“產業互助微組織”,并吸納種植能手、農機大戶、收購商等20余人,形成了“技術共享、農資團購、銷路共拓”的互助模式。在這種互助模式下,連翹種植期,“老把式”帶著新農人學育苗、防蟲害;煙葉烘烤時,幾戶共用一臺烤爐,輪流值守降成本;玉米豐收后,“微組織”聯系糧站統一收購,每公斤比散戶多賣4分錢。

如今,村里的產業版圖不斷擴大:五味子試種成功;煙葉畝產收益穩定在2500元以上,年總收益超30萬元;通過良種推廣,玉米每畝增產50多公斤。

“以前大家各管一攤,現在跟著‘產業互助微組織’干,省心又賺錢。”村民紛紛表示。“產業互助微組織”就像一臺“發動機”,讓分散的農戶攥成了“拳頭”,讓土地里長出了“金疙瘩”。

從鄰里互助的“暖心小事”,到黨建聯建的“固本之舉”,再到產業互助的“增收之道”,于家嶺村的“微組織”體量雖小,卻深深扎根于村務一線。這些散布在鄉村肌理的“紅色細胞”,正以“小而精”的優勢,釋放出基層治理的強勁能量,真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記者 曹欣怡 通訊員 焦振鐸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