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2
本報特約通訊員 翟建平
8月17日,筆者走進位于稷山縣太陽鄉后稷村的稷源紅酸棗種植園。80多畝的園子里,兩萬余棵酸棗樹如列陣的衛兵般整齊排列,墨綠色的枝葉在陽光下舒展,層層疊疊的葉片間綴滿了酸棗青果。近處的田埂上,村民正在俯身除草,汗珠映著果實的亮色,勾勒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畫卷。
后稷村坐落于呂梁山南麓,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的氣候條件,使其成為遠近聞名的酸棗優生區。2022年,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盧建師敏銳察覺到酸棗產業的發展潛力。他帶隊到河北、山東等地考察后,成功引進優良品種,同步啟動酸棗嫁接改良項目,并布局酸棗初加工及酸棗仁深加工產業鏈,為產業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品種是產業的根基。實踐證明,優質品種的酸棗在產量和品質上都遠超普通品種。”盧建師深有感觸地說。為此,團隊在品種選育上傾注大量心血,經過數年篩選培育,已確定三四種適合本地土壤、氣候的藥用酸棗品種。藥用酸棗憑借過硬品質,在市場上積累了良好口碑。“產品特點是果個適中,中型偏大,結果繁,出仁率高。酸棗當年掛果,第二年嫁接以后,單株產1.5公斤左右酸棗果,畝產150余公斤;第三年,單株產2.5公斤左右,畝產350公斤至400公斤,收入3000元至4000元。”盧建師說。
不滿足于現有成果,盧建師將目光投向附加值更高的水果酸棗。“去年我發現,水果酸棗果大、口感好,經濟價值比藥用酸棗高出數倍。于是咱種植園引進七八種水果酸棗品種,經過試種觀察,三四種表現優異,適配本地環境。今年部分掛果,計劃明年進行推廣并打開銷路。”盧建師介紹。
酸棗產業的扎根結果,不僅美化了后稷村的生態環境,還打開了村民的“致富門”。如今,后稷村已形成從種植、收購到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不少返鄉創業人員與村民一同投身其中,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