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1
記者 付 炎 特約通訊員 楊秀文
8月中旬,暑氣漸消,聞喜縣后宮鄉三河口村的田間地頭卻透著別樣的火熱。600畝番茄田里,飽滿的果實掛滿枝頭,紅的似火、黃的如金;圣火楠山生態農場內,歌聲、笑聲交織成一片——為期3天的第一屆“田園狂歡·嗨番天”番茄豐收季,讓這個深藏于中條山脈的小村莊,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然而,比這場盛會更值得關注的,是一顆番茄背后的鄉村蛻變:從30年前的“小打小鬧”到如今的“規模發展”,從單一的“賣果實”到“全鏈謀發展”,三河口村的探索,恰是桐鄉大地鄉村振興中“特色產業突圍”的生動樣本。
一顆番茄的產業進化史
走進三河口村的番茄產業成果展示區,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格外醒目:1992年,幾名村民在自家院子旁的幾分地里,小心翼翼地移栽番茄苗。“那時就是想嘗嘗鮮,沒想到這果子特別‘爭氣’,又甜又沙,周邊村民都來要苗。”72歲的村民王存才望著照片,感慨不已。
這一試種,開啟了三河口村與番茄的不解之緣。地處北緯35°的獨特氣候,加上山泉水灌溉、沙壤土種植,讓這里的番茄積累了遠超普通品種的糖分與維生素。但真正讓產業“破圈”的,是脫貧攻堅中的關鍵一步: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將散戶的“小舢板”聚成“大艦隊”。
“以前各家種各家的,有的酸有的澀,客商壓價壓得厲害。”種植戶王建軍算了筆賬——加入合作社后,該村引進了“粉太郎”“金太陽”等十多個優質番茄品種,邀請農科專家手把手教“起壟栽培”“膜下滴灌”技術,畝產從3000公斤躍升到7500公斤,收購價也從每公斤2.4元漲到5.6元。如今,該村600畝番茄田年產450萬公斤,河南、陜西及省內的客商提前半年就打定金訂果,年產值超2000萬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番茄已變身村民的“致富密碼”。該村56戶脫貧戶全部參與種植,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村集體通過合作社服務、倉儲租賃,年經營性收入突破50萬元。
農旅融合的破局之思
豐收季活動現場,最熱鬧的莫過于番茄采摘區。來自鹽湖區的游客李女士帶著孩子鉆進大棚,摘下一顆通紅的番茄擦了擦就咬:“比超市買的鮮多了。孩子邊摘邊吃,還能玩‘番王爭霸賽’,這趟值了!”
這正是三河口村巧打的“富民算盤”:不只是讓番茄“走出去”,更要讓游客“走進來”。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升溫,村“兩委”意識到:單純賣農產品附加值有限,若能把“番茄田”變成“景區”,把“豐收季”做成IP,才能讓產業更有生命力。
為此,該村聯合山西圣火楠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盤活閑置土地打造了“番茄主題樂園”。游客可以體驗從采摘到制作番茄醬的全過程,在“番茄美食節”上品嘗番茄披薩、番茄果凍等創意料理,甚至能參與“大胃王比賽”“番茄疊疊樂”等趣味游戲。數據顯示,豐收季3天吸引游客超兩萬人次,帶動餐飲、農特產品銷售增收80萬元。
“農旅融合不是簡單‘農業+旅游’,關鍵是找到結合點。”三河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平崗坦言,起初也走過彎路——盲目建觀景臺、搞燒烤區,游客來了留不住。后來才明白,“番茄”才是核心,“游客來是為了體驗‘番茄的快樂’,我們就把所有活動都圍繞番茄轉,讓他們記得住、還想來”。
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謀
豐收季落幕,但三河口村的布局才剛剛開始。在村頭的荒地上,幾臺挖掘機正忙著平整土地——這里將建起占地50畝的番茄深加工產業園。“明年就能投產,到時番茄汁、番茄醬、番茄脯都能做,每斤能多賺3元錢。”王平崗指著規劃圖,眼里滿是期待。
這是三河口村的“第二步棋”——延伸產業鏈,破解“靠天吃飯”的難題。“新鮮番茄保質期短,遇到行情不好就虧。深加工能穩價格,還能創造更多崗位。”駐村第一書記張曉東介紹,目前該村已申報深加工項目,計劃引進無菌灌裝、真空凍干等設備,產品將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
更長遠的規劃,是打造“三河口番茄”區域公共品牌。“現在名氣有了,但缺統一標準。”王平崗說,目前,該村正聯合農業農村部門制定種植、加工、包裝全流程標準,未來將統一品牌標識,通過參加農博會、短視頻宣傳等方式,讓“三河口番茄”走向更大舞臺。
夕陽下,番茄田旁的文化墻上,“一顆番茄富了一個村”的標語格外醒目。從30年前的幾分試驗田,到如今的全產業鏈布局,三河口村的實踐證明:鄉村振興不必貪大求全,找準一個特色產業深耕細作,把“小作物”做成“大產業”,就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而這顆紅透了的番茄,正是三河口村寫給鄉村振興的最美答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