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6
夏日的蟬鳴裹挾著躁動,芮城縣人民法院陌南法庭的門被輕輕推開。離婚的年輕父母因為孩子的探望問題產生矛盾,希望法庭能給一個合理的判決。父母的溝通壁壘與祖輩的深切思念,讓年幼的孩子驚慌失措、無所適從,壓抑的抽泣聲讓人心疼。
“按法律判!我要求開庭,我和被告沒什么好說的。孩子是我家血脈,必須讓她見爺爺奶奶,我一個月必須看4次,孩子爺爺奶奶的生日、我的生日孩子必須來,寒暑假孩子也必須要在我家住一段時間。”孩子父親態度強硬。
“不是我不想讓孩子見老人,孩子每次見完爺爺奶奶,回來都要情緒低落很久。”孩子媽媽解釋道。
“媽媽說想爺爺奶奶會生病,可是我就是想爸爸、爺爺、奶奶……”孩子哇一聲哭出來。
法官王安東聽了各方的表述,明白這場看似簡單的“要不要探望”之爭,實則是一場“如何讓愛不缺席”的沉重答卷。沒有急于推進流程,他拉著雙方坐下,用一番推心置腹的話語叩擊人心:“孩子不是物件,判決能劃定‘探望權’,卻劃不出她心里的牽掛。如果簡單判了,將來執行時孩子躲在被子里哭,夾在兩個大人中間,你們忍心嗎?孩子的世界很單純,需要爸爸媽媽的關愛,也需要父母祖輩擰成一股繩的‘溫暖支撐’。爺爺奶奶想孫女是親情,媽媽顧慮孩子的情緒是母愛,可你們想過嗎?孩子夾在中間不敢說想,才是最傷她的‘心結’。”
這番話讓雙方都冷靜下來。法官趁熱打鐵:“開庭判決或許能結案,但真正的圓滿,是讓孩子以后想起探望時,心里滿是期待而不是害怕,不是夾在你們大人之間難以抉擇。咱們一起找找辦法,讓老人見到孩子、讓媽媽放心放手、讓孩子笑得踏實,這才是對她成長最好的判決,不是嗎?”
法官明白,孩子稚嫩的心靈從未割舍對祖輩的依戀,卻在大人的分歧中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敏銳地捕捉到孩子的不安,第一時間聯動她的班主任老師,以“校園關愛”為起點,希望在熟悉的環境中為孩子搭建安全表達的空間。“我們不說對錯,只聽你心里的話。”法官俯下身來的輕聲安撫,讓孩子漸漸放下戒備。班主任老師蹲下身,與孩子平視:“你最勇敢,能告訴老師你最想要什么嗎?”孩子望向窗外,那里有只小麻雀正在蹦蹦跳跳地玩耍。“我想要爸爸媽媽好,我想爺爺奶奶,我想去看他們。”孩子小聲說。
在法官“以心換心”的引導下,僵持的局面逐漸松動。雙方都同意調解,面對重新坐下的父母,法官以“孩子的未來”為切入點,展開了一場充滿溫情的“家庭對話”。共情式引導:“爺爺奶奶的牽掛,其實是孩子成長中最珍貴的隔代溫暖;媽媽的顧慮,也是對孩子情緒的細心守護,孩子不僅要媽媽的關愛,爸爸的關愛也不能少。”法官將雙方的“對孩子的愛”提煉為共同的出發點,打破對立的堅冰。從成長視角切入:“每周一次的探望,不是任務,而是讓孩子知道,即便爸爸媽媽分開,她依然被所有人堅定地愛著,她依然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但每次的探望一定要和孩子溝通,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打擾孩子的學習”。細節化方案:從探望時間的靈活約定,到接送方式的溫和協商,再到祖輩陪伴時的“親子互動小技巧”,王安東為這個家庭量身訂制了兼具法律嚴謹與情感溫度的調解方案,讓“探望”不再是生硬的“權利”,而是充滿期待的“約定”。
記者 張君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