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28
在河東大地的心臟,一條古老的河渠——姚暹渠,早已深深融入運城人的血脈。
它自夏縣起源,蜿蜒流經安邑、中心城區,如忠誠的臂膀環抱鹽池東、北部,匯入永濟伍姓湖。千載流淌,姚暹渠串聯起安邑的古韻、城區的繁華與鹽湖的滄桑,它已不僅是一條水道,更是一部鐫刻著城市興衰的立體史書。
姚暹渠,從北魏永豐渠的初鑿,到隋朝姚暹的重疏,再到今日的全面改造,始終與運城的命運緊緊相依。歷經時光的沖刷,如今立于姚暹渠畔,我們問渠幾許,得到的是一聲聲全面落實“人民城市為人民”、全力守護人民安瀾的時代回響。

溯源 鹽池命脈 千年守護
一渠清水,護鹽湖、穿城郭、守安瀾。
夏夜的運城,褪去白晝的燥熱,姚暹渠鹽湖區中心城區段在月色與霓虹中蘇醒。漢白玉欄桿沿渠蜿蜒,水面倒映著仿古彩燈的流光,垂柳枝條輕拂漣漪,市民三三兩兩漫步于渠岸步道,晚風攜著微涼的水汽拂面而來。
71歲的王啟祥家住禹香苑小區,晚飯后總愛沿著家門口姚暹渠的步道走一走、轉一轉。
“有了鹽湖就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渠。”王啟祥念叨著。

運城,因鹽而興,鹽是這座城市的靈魂烙印。這片被譽為“華夏寶池”的內陸鹽湖,是中華文明誕生的“能量之源”。相傳,黃帝戰蚩尤于阪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環池而建,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曙光,皆因這池“國之大寶”而愈發璀璨。《山海經》載“景山南望鹽澤”,《周禮》記“其利為鹽”,鹽池不僅是賦稅的支柱,更是中原王朝立足的根基。而姚暹渠的誕生,從一開始就注定為守護這份“根基”而生。
公元505年,北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站在中條山麓,望著汛期山洪裹挾泥沙直撲鹽池的景象,立下“護池通運”的宏愿。他主持開鑿的永豐渠,既是食鹽外運的“黃金水道”,更是阻擋客水入侵的“堅固屏障”。鹽池鹵水忌淡水混雜,一旦山洪漫入,鹽花消融、鹽田被毀,輕則民生凋敝,重則國用匱乏。因此,這條渠道從誕生起就被賦予了“永豐”的寓意——愿鹽池永續豐饒,百姓永享安樂。
隋大業年間,都水監姚暹接過了守護鹽池的接力棒。這位深諳水利的官員深知,歷經百年的永豐渠已淤積嚴重,防洪能力銳減。他親率軍民“疏淤拓渠,固堤筑壩”,將渠道拓寬至三丈有余,堤壩加高至丈余,讓這條古渠重新煥發活力。后人感念其功績,將渠名改為“姚暹渠”。這一改,便是1400余年。《安邑縣志》載其“刷諸水不浸池,利灌溉養萬民”,寥寥數字,道盡了古渠“護鹽”與“惠民”的雙重使命。
明清以降,姚暹渠的守護從未中斷。歷任河東巡鹽御史皆將“浚渠護池”列為第一要務,清代薩哈岱三度出任此職,每年開春必率人修渠,留下“一道長渠百里余,年年積潦苦難陳”的詩句。詩中既有對水患的憂慮,更有“周防預作綢繆計”的擔當——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姚暹渠的安瀾,就是運城的安穩。

1958年,涑水河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涑水河和姚暹渠河堤多處決口,洪水涌入鹽池,部分洼地、鹵井、硝堆被淹沒,損失慘重。此后,隨著工業的粗放式發展,姚暹渠成為排污渠,沿岸生態環境受到影響。
時光一晃來到當下,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
自2024年12月,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正式開工,對中下游進行擴容改造,改造后達到城市20年一遇防洪排澇標準,不僅有效解決中心城區排澇問題,減少兩岸洪澇災害,還將顯著改善區域水生態環境。如今,漫步在姚暹渠畔,寬闊規整的河道、堅固嶄新的橋梁,與周邊的綠樹繁花相映成趣。姚暹渠這條千年古渠煥發出新的光彩。
見證 城市動脈 滄桑砥礪
在姚暹渠鹽湖區西王村段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寬闊嶄新的河道斷面已經建設完畢,推土機正在給河道斷面上鋪好的防護布上播撒生態草籽。
“去年7月這里就發生了一次險情。當時暴雨沖毀了河堤,好多人都踩著稀泥搶險,村里的道路、街上的商鋪、地里的莊稼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毀壞。”鹽湖區金井鄉西王村村民向記者述說了去年夏天經歷的一次險情。
“當時姚暹渠發生險情,一個是由于上游城區段排澇,給下游區域造成了空前壓力;再一個是姚暹渠本身泄洪能力有限。”談起險情發生的原因,鹽湖區水務局姚暹渠項目負責人說道。
將姚暹渠納入更廣闊的歷史視角看,險情不止這一次,原因也不止于此。

歷經千年歲月,姚暹渠靜默流淌,見證運城從鹽邑小城邁向區域中心的壯闊歷程。昔日,它拱衛著僅20平方公里的城郭,是抵御洪水、保障鹽業生產的生命線,奠定了“鹽運之城”的基石。鹽池無恙,則運城興。
斗轉星移。目前,鹽湖區城區面積已擴張至200平方公里。姚暹渠的地位愈發舉足輕重,它不僅是城區防洪排澇的主要通道,抵御著洪水巨獸的侵襲,更蛻變為一道蜿蜒的水生態景觀帶,無聲地調節著城市生態的呼吸。
與此同時,時代的發展也給姚暹渠帶來了新的考驗。
隨著城市擴張,沿岸工廠林立,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排渠中,曾經清澈的渠水變得黑臭渾濁,魚蝦絕跡、草木枯萎。“臭水溝”成了姚暹渠的代名詞,這條曾滋養萬物的長渠,一度淪為城市的“生態痛點”。直到近年來,隨著生態治理的推進,渠水漸清、岸草漸綠,但城市化的加速又給它壓上了新的重擔。
昔日“春雨貴如油”,如今卻成渠畔守護者心頭的“懸河之劍”。涓涓細流亦能令水位告急,汛期更成兩難抉擇——排,則下游危殆;蓄,則城市內澇。
歷屆政府都有對姚暹渠的修繕,然而每每修繕,因所需不菲、工程浩大而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經過無數次修繕后,姚暹渠依然沉重地堅守,展示了這條千年古渠對城市最深沉的擔當。
然而,對城市韌性的提升,對人民的守護,運城不能忘、不敢忘。
姚暹渠的改造刻不容緩。
新生 時代解答 延續守護
姚暹渠是中心城區一條主要行洪排澇通道,提升改造姚暹渠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利民工程,對滿足中心城區行洪排澇要求、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城市發展與古渠承載能力的矛盾愈發明顯,一場“讓姚暹渠重生”的改造工程,成為運城必須打贏的硬仗。因為這不僅是治愈“水患沉疴”的良方,更是一場關乎民生福祉與城市未來的戰略決戰。
市區兩級政府以“干”字為先,擂響了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的戰鼓,并提出2025年汛期到來之前必須完工。
說干就干,市區兩級主要領導多次奔赴省直相關部門,用“守護鹽池、保障民生”的決心爭取到2.9558億元專項資金,為工程注入“強心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姚暹渠鹽湖區段、永濟市段改造工程有關事宜,要求市水務局做好項目的統籌協調;鹽湖區、永濟市要搶抓項目建設工期,掛圖作戰,保證工程按期完工,確保汛期度汛安全。市水務局強化日常調度,采取有效措施,現場辦公破解難題,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召開姚暹渠改造工程工作專班專題推進會,統籌協調姚暹渠鹽湖區段與永濟市段整體推進、工程施工排水方案優化等問題,部署項目建設下一步工作。
此次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對姚暹渠鹽湖區城區段干河以下渠段進行擴容改造,起點為姚暹渠貨場路泵站,終點至伍姓湖,改造長度45.307公里,渠底由原來的3米至5米,拓寬至9米至10米,設計流量由原來的15立方米每秒提升至40.44立方米每秒,防洪排澇標準一舉躍升至20年一遇。此次工程具體由鹽湖區、永濟市組織實施。其中,姚暹渠鹽湖區段改造24.909公里,投資3.94億元,到位省級資金2.96億元,占比75%。姚暹渠永濟市段改造20.398公里,投資2.65億元,到位省級資金1.38億元,占比52.3%。
“鹽湖區段改造工程自2024年12月9日起實施,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實行‘兩班倒’作業,與汛期賽跑。建設單位推行日報告、周調度制度,對滯后工段加強嚴管。”鹽湖區水務局姚暹渠項目負責人說。
工程難,難在施工期間的排水問題。
城東污水處理廠每日10萬立方米中水需經姚暹渠排出,渠道改造必須“無水作業”。鹽湖區提出“導流改道”方案,先改造常硝渠,打通雨水入渠通道,再鋪設臨時導流管道,將中水與雨水全部導入常硝渠。2024年12月20日,常硝渠率先完工,2025年1月15日中水成功改道,姚暹渠終于迎來了“全線干渠施工”的關鍵節點。
“姚暹渠永濟市段工程在2024年9月開工,工程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在于末端8公里范圍內,因地下水位過高,需要實施降水作業。我們開動馬力、日夜施工,最終打井400余眼,成功降低水位。”永濟市水利局局長馮杰說。
渠道設計的細節里,更隱藏著建設者的匠心。
為減少對沿岸農田的影響,工程建設者創新采用“梯形+復式”斷面:梯形部分保障排水穩固,復式部分下層矩形、上層梯形,在滿足水利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了耕地。
姚暹渠鹽湖區段工程2024年12月開工建設,今年4月30日渠道主體工程完工,目前具備通水條件;永濟市段工程2024年9月開工建設,今年4月30日主體工程完工,目前已全線通水。
6月18日,鹽湖區遭遇了一場強降雨,洪峰達到25立方米每秒,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接受了首次考驗。鹽湖區水務局姚暹渠項目負責人說:“針對當下的防汛關鍵期,人員和機械24小時在施工現場值班值守,重點關注雨情、河道水位變化,及時采取除險措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永濟市段工程建成后,可顯著提升姚暹渠行洪能力,不僅能解決姚暹渠排澇問題,還可為永濟市卿頭、開張、城東及董村、虞鄉兩個農場17萬畝耕地農業生產以及沿渠15萬人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障。”馮杰說。
從北魏的初鑿,到隋唐的固本,再到明清的歲修,直至今日的世紀改造,姚暹渠,這條流淌了千年的城市血脈,始終與運城同呼吸、共命運。
如今,站在即將完工的姚暹渠畔,可見堤壩如“銅墻鐵壁”,渠底平整如鏡,昔日的“病渠”正蛻變為“生態長廊”。這條千年長渠,即將完成從“防洪渠”到“生態渠”“文化渠”的華麗轉身。
本報記者 朱 姝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