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23

開展交安教育
盛夏七月,暑氣蒸騰。隨著全市中小學生迎來暑假,街頭巷尾騎行的少年身影逐漸增多,但部分未成年人違規騎行電動自行車、不戴安全頭盔等安全隱患也隨之凸顯。連日來,我市交警部門緊扣“防、護、宣”三字訣,通過精準整治與趣味宣教雙管齊下,全力織密暑期交通安全“防護網”,為未成年人平安出行保駕護航。
街面查處“柔+硬”
“那個學生看著才十三四歲,騎著電動自行車在車流里穿行,連頭盔都沒戴!”7月21日傍晚,中心城區解放北路的車流中,一名未成年騎行者的危險舉動引起路人擔憂。正值暑期,未成年人違規騎行現象有所抬頭,我市各地交警打出“防、護、宣”組合拳,全面筑牢交通安全屏障。

戴好安全頭盔
據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駕駛自行車必須年滿12周歲,駕駛電動自行車則需年滿16周歲。然而,暑期以來,未成年人違規騎行現象呈上升趨勢,部分家長甚至默許孩子駕駛電動自行車上路。
針對這一現狀,我市多地交管部門啟動了專項整治行動,以學校周邊、商圈、主干道為重點區域,采取“定點檢查+流動巡邏”模式,對未成年人駕駛電動自行車、摩托車,以及逆行、闖紅燈、不戴頭盔等違法行為進行“發現一起、糾正一起、教育一起”。
以垣曲交警大隊為例,7月20日當天,在一處位于垣曲縣城的執勤點上,該大隊民輔警糾正未成年人交通違法行為12起,現場開展安全教育30余人次。
“整治不是目的,關鍵是讓孩子們樹立規則意識。”垣曲縣交警大隊負責人表示,民輔警在執法中創新工作:暫扣車輛并通知家長到場,組織觀看交通事故警示片,簽訂《交通安全承諾書》。通過“教育+警示+承諾”的閉環管理,推動家長與孩子共同擰緊“安全閥”。
一名被攔下的中學生紅著臉說:“以前不知道未滿16歲不能騎電動自行車,以后絕對不犯了。”這種“柔性執法+硬核普法”的模式,正逐步形成有力震懾。
安全教育“活”起來
如何讓交通安全意識真正入腦入心?我市交警部門創新宣傳形式,將教育場景從課堂延伸到街頭,從說教轉化為體驗。
7月18日,永濟市區的中心崗亭執勤崗迎來一群特殊“學員”。20名迎新社區的小朋友在民輔警指導下,體驗“一日小交警”工作。“這是停止手勢,手臂要伸直!”孩子們模仿著標準動作,雖然略顯笨拙,但眼神專注。現場,永濟交警大隊民輔警通過實物展示、情景模擬,教孩子們識別交通標志、學習安全過馬路技巧。活動尾聲,孩子們戴著“小交警”徽章,舉著親手畫的交通安全手抄報,爭當“家庭安全監督員”:“我要提醒爸爸騎車戴頭盔!”

暑期班上交安課
“安全頭盔怎么戴?一扣二擰三檢查!”7月17日,臨猗縣開展的“父母學堂”內,臨猗交警大隊民輔警正用實物演示頭盔佩戴步驟。這場“快樂過暑假,安全不‘放假’”主題活動,將安全教育融入趣味互動:在《爸爸媽媽聽我說》的歡快旋律中,孩子們跟著民輔警跳起交通安全手勢操;翻開精心編制的《暑期安全手冊》,卡通插圖配著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讓避險常識變得通俗易懂。一位家長感慨:“這種形式孩子愛聽愛記,比我們念叨管用多了!”
“會騎不等于能騎,安全才是回家最近的路。”正如民輔警在宣傳冊上寫的這句話,守護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既需要法律的“硬約束”,更離不開教育的“軟浸潤”。這個夏天,我市交警用“嚴管+厚愛”的雙重守護,為孩子們筑起一道看得見的安全屏障,讓暑期出行不僅有歡聲笑語,更有平安相伴。
記者 樊朋展 張蕊彤 劉凱華
記者感言
在垣曲,一名初中生低頭觀看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時,身著的校服與面前嚴肅的事故形成微妙反差。連日來,記者見證了交通安全教育從“圍追堵截”到“潤物無聲”的轉變——永濟市的孩子們踮腳學交警手勢時,眼睛里閃著的光,不僅是新奇,更有對“守護規則”的向往;臨猗縣“父母學堂”里,家長和孩子共讀安全順口溜的朗朗聲,比任何警示標語都更具穿透力。
這是一位交警的執法記錄儀畫面:他攔下未戴頭盔的少年后,沒有立即開罰單,而是平視對方,用手機播放了一段未成年人騎行事故視頻。少年從滿不在乎到手指發抖的轉變,印證了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傳導。
不難看出,如今的運城各地,越來越多的基層民輔警正用“剛柔并濟”的智慧,將冰冷的法條轉化為有溫度的生命教育。
記者 劉凱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