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退役軍人常海濱 “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23

“男兒矢志報國防,吳鉤攜肩器軒昂。解甲不失軍人色,扎根一線為人民。”這幾句話,是垣曲縣華峰鄉馬村村民對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常海濱的由衷贊嘆。

從一名“鐵血戰士”,到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領頭雁”,這位1971年出生的退役軍人,用20余年的堅守與拼搏,在黃土高原的溝壑間書寫了一段“退役不褪色、轉業不轉志”的動人篇章。

創業筑基

從面粉廠起步的“共富”初心

1989年的冬天,18歲的常海濱告別黃土坡,走進了無數青年向往的軍營。在部隊,他不僅練就了挺拔的身姿和結實的臂膀,更鍛造了“令行禁止、敢打硬仗、絕不言棄”的軍人品格。

常海濱(右)和兒子查看小麥質量 

退役后,常海濱像一粒扎根泥土的種子,默默積蓄力量。他先是跟著鄉親們種小麥、搞運輸,走遍了垣曲縣的山山水水。2004年,看著鄉親們把收獲的小麥拉到幾十里外的鎮上加工,他萌生了一個念頭:“咱村有好糧,為啥不能自己辦個面粉廠?”

這個想法在當時并不被看好——馬村是個典型的“三無村”:無資金、無技術、無銷路。但常海濱沒有退縮,他東拼西湊了300萬元,跑遍河南省、山東省考察設備,蹲在廠家學習技術,甚至帶著干糧在車間里睡了整整1個月。當年秋收前,一座日加工能力50噸的面粉廠在馬村拔地而起。開機那天,看著雪白的面粉從機器里“流淌”出來,鄉親們都說:“海濱,你可給咱村辦了件大實事!”

面粉廠讓村民每年節省運輸成本10多萬元,還帶動了20余名村民就業。但常海濱并不滿足:“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路。”

操作機器

他發現,馬村人守著肥沃的土地卻擺脫不了貧困的根源在于“單打獨斗、各自為戰”。2011年,當村民們把信任的選票投給他,選他擔任村委會主任時,他在就職演講中只有一句話:“我是軍人出身,說話算數——3年,咱村要是變不了樣,我主動辭職!”

鄉村攻堅

用軍人作風啃下“硬骨頭”

常海濱上任之初的馬村,是塊名副其實的“硬骨頭”:集體負債幾十萬元,街巷泥濘不堪,治安案件頻發,是全鄉出了名的“落后村”。常海濱帶著村“兩委”班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走當年在部隊的“拉練路”——用1個月時間走遍全村10個居民組,把720戶村民的訴求記滿了3個筆記本。

“部隊打仗講究戰略戰術,搞鄉村建設也一樣。”常海濱把在部隊學到的“精準攻堅”戰術用到了村里。

針對村民反映最強烈的“人地不均”問題,他帶領村干部挨家挨戶算土地賬,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去,一次說不通就去3次。有人不理解:“海濱,這可是幾十年的老難題,別自討苦吃。”他說:“在部隊,再難的任務也得完成。現在為鄉親們辦事,我更不能慫!”最終,他們用3個月時間重新丈量分配土地,徹底解決了這個困擾馬村多年的“老大難”。

產業發展是脫貧的關鍵。常海濱根據自己辦面粉廠的經驗,帶領村民搞起了“多點開花”的產業布局。

2016年,他聽說建自動化養雞場能賺錢,就帶著村干部跑到山東省考察。對方不愿意傳授技術,他就蹲在雞場門口等,最終用誠意打動了對方。

回來后,他頂著“萬一賠了怎么辦”的質疑,多方籌資1000萬元,建成了一個先進的自動化養雞場。從雞舍建設到設備安裝,他連續40天守在工地,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如今,這座養雞場不僅讓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20萬元,還為6名村民提供了固定崗位,月工資3000元,零散務工更是讓村民年增收10萬元。

在常海濱的帶領下,馬村的產業版圖不斷擴大:1100畝核桃園讓人均增收500元,30畝冷拱棚種植的西瓜每年為困難群眾分紅8萬多元……

民生為本

讓鄉村舊貌換新顏

“當兵時保家衛國,現在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這是常海濱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深知,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馬村發展的“瓶頸”。10余年間,他像個不知疲倦的“拓荒者”,跑項目、爭資金,讓馬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的馬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常海濱爭取到80萬元資金,硬化了4公里街巷,在路邊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他還牽頭完成了100畝宅基地復墾、180畝退耕還林、3公里機耕路修建,實施了人畜吃水管網改造工程,讓村民們喝上了干凈水。

文化生活也不能落下。常海濱投資80萬元改造了村文化廣場,添置了健身器材,還成立了“日間照料中心”,讓村里的老人能在這里吃飯、娛樂。10年間,常海濱為馬村爭取到的各項投資達2470萬元。

如今的馬村,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貧瘠落后的村莊。現代化的養殖場、整齊的蔬菜大棚、寬敞的文化廣場、笑意盈盈的村民,繪就了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畫卷。

常海濱帶領的村集體和他本人,先后6年獲得垣曲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黨支部書記”稱號。2019年,他還被評為運城市“最美退役軍人”。

面對榮譽,常海濱總是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全體村民一起干出來的。”

從軍營到鄉村,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初心。常海濱用軍人的忠誠、擔當和奉獻,在黃土高原的土地上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正如他常說的:“我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馬村的兒子。只要鄉親們需要,我就會一直干下去!”

文/記者 陶登肖  攝影/記者 茹雅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