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23
本報記者 南 遼 張君蓉
“謝謝你們!沒有你們這些年一次次‘拉家常’、教我法律常識、對我進行鼓勵,就沒有今天的我……”在永濟市司法局為社區矯正對象王某舉行的解矯宣告儀式上,他發自肺腑的感謝,飽含著對告別迷茫、擁抱新生的期待。它不僅是王某個人蛻變的心聲,更映射出永濟市社區矯正工作從“管得住”向追求“矯得好”的質效躍升。
王某的蛻變并非個案。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實施以來,永濟市司法局秉持“寬嚴相濟、法情交融”理念,以創新破題,向精準發力,通過鍛造鐵軍隊伍、深化科技賦能、打造教育品牌等,助力越來越多像王某一樣的社區矯正對象在法治的框架內、社會的關愛中重拾信心、順利融入社會。一幅以法治為底、科技為翼、教育為魂的社區矯正新畫卷,正在永濟大地徐徐展開。

永濟市司法局夯實隊伍思想與專業基礎,將政治理論學習與執法實務深度融合,構建“分析研判、案卷評查、業務培訓”三位一體培育體系,通過開展知識競賽、典型案例剖析、情景模擬教學等特色活動,推動學用結合、以練促戰,不斷鍛造高素質社區矯正執法鐵軍。
為該局開展社區矯正案卷集中評查工作。
鍛造“鐵軍”隊伍
筑牢監管根基
社區矯正,隊伍是關鍵。面對150余名社區矯正對象,建立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紀律嚴明的專業化管理隊伍,是永濟市司法局夯實工作基礎、提升規范化水平的首要課題。
一天清晨,永濟市司法局城東司法所的司法協理員陳玉珂像往常一樣打開山西省社區矯正一體化平臺進行監管巡查。一個醒目的紅色定位原點讓她心頭一緊——一名“一類管理對象”未經報備離開了監管區域!短暫慌張后,她迅速鎮定下來。“這不正是前幾天知識競賽剛考過的情景模擬題嗎?”她立即回想標準處置流程,第一時間聯系其家屬,得知該社區矯正對象得病住院。陳玉珂隨即按規范流程上報處理,并事后依法依規予以訓誡,成功避免了一起“脫管”風險。這場“實戰”考驗,正是永濟市司法局創新實施“三大工程”淬煉隊伍能力的直接成效。
系統培育強根基。構建“分析研判、案卷評查、業務培訓”三位一體培育體系,將政治理論學習與執法實務深度融合,筑牢隊伍思想根基和專業底盤。每年,永濟市司法局都會圍繞社區矯正工作舉辦一場主題培訓。
實戰練兵提本領。知識競賽、案例剖析、情景模擬教學等特色活動輪番上陣,打造沉浸式練兵場。6月30日,永濟市司法局舉辦2025年度社區矯正知識競賽,來自各司法所的10支隊伍同臺競技,掀起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社區矯正實踐知識大練兵。競賽考題緊扣《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及相關法規,涵蓋監督管理、教育幫扶、執法審批、風險防范和一體化平臺操作等重點領域,考查工作人員對社區矯正工作相關法律條文的理解深度和實務操作能力。“題目源于工作,更要用于實戰。”永濟市司法局社區矯正工作股股長李杰道出舉辦競賽的初衷。
常態監督嚴作風。建立“督導檢查+警示教育+量化考核”全鏈條管理機制,縱深推進“清廉矯正”建設,確保執法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通過多維度、系統化的鍛造,一支能力強、素質硬的社區矯正執法鐵軍正日益精進,為“管得住”向“矯得好”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插上“科技”翅膀
提升監管精度
科技賦能是提升社區矯正工作質效的“加速器”。永濟市司法局以智慧化、信息化為引擎,推動監管模式從“人盯人”向“數據控”、從“跑腿辦”向“指尖辦”的深刻轉變。
眼下正值水果成熟季,社區矯正對象朱某卻犯了難:自己在卿頭鎮承包的冷庫急需進貨,但受監管限制難以跨區域收購。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通了卿頭司法所所長的電話。在所長指導下,朱某打開手機上的“晉矯通”App,在線提起經常性跨市(縣)活動申請,詳細說明事由、時間、地點、頻次,并上傳了水果收購合同等證明材料。經卿頭司法所和永濟市司法局線下核實和線上審批,朱某很快獲得了外出許可。工作人員通過平臺可隨時抽查其行蹤,確保其在規定范圍內活動,實現了監管與生產生活的動態平衡。“以前請假要跑到司法所填表蓋章,現在手機上幾分鐘搞定,流程也大大簡化,真是太方便了!”朱某感慨道。

為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通過社區矯正一體化平臺進行監管巡查。
(資料圖片)
作為全省首批建成“智慧矯正中心”的單位之一,永濟市司法局將信息化觸角延伸至基層末梢,為各司法所統一配備便攜式矯正終端、人臉識別門禁、多功能大屏等設備,構建起全域覆蓋、高效聯動的硬件支撐體系。
2024年9月,永濟市司法局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引入“執筆速錄”系統,為社區矯正適用前的調查評估裝上了“電子刻度尺”。當法院、檢察院、監獄、公安局等機關委托對擬適用社區矯正的人員進行調查評估時,工作人員通過該系統進行智能化詢問、記錄、證據收集和量化評分,系統自動生成規范筆錄和評分報告,以80分合格線為重要參考,有效提升了調查評估的規范性、準確性和高效率,為法院判決提供了更科學、更客觀的參考。
科技賦能,不僅讓監管更精準高效,也讓執法更規范透明,服務更便捷人性,為“矯得好”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深耕“教育”沃土
提升矯治溫度
“‘管得住’是底線,‘矯得好’才是目標。而‘矯得好’核心是要多在教育質量上下功夫。”李杰一語道破做好社區矯正工作的關鍵。永濟市司法局將教育矯治作為社區矯正工作的“靈魂工程”,構建“文化育人+多維賦能”教育矯正體系,創新打造“永矯學堂”特色品牌,深化“以教促矯”實踐,將教育學習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融入”。
曾幾何時,社區矯正對象的學習教育形式單一、內容陳舊、效果有限。針對教材版權受限、內容缺乏時效性、方式不夠專業等問題,永濟市司法局引入專業第三方平臺,創新構建“線上+線下+直播+測試”四位一體教育模式。平臺整合購買了涵蓋法律、道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技能等方面的海量正版課程資源,運用智能算法,根據每名社區矯正對象的犯罪類型、心理特點、矯正階段等,量身訂制個性化的教育計劃與年度課程矩陣。入矯初期學法規制度,解矯前夕側重職業技能培訓,罪名為交通肇事罪的社區矯正對象要學習道路交通安全法并輔以道德文化課……每課必測,確保學有所獲。“現在現場教育,系統自動匹配課程播放,效率高多了!”工作人員坦言。
教育不止于課堂。永濟市深挖本地文化資源,依托柳宗元文化基地、德孝文化展館等14處優質公共資源,系統打造4個永濟市級示范教育基地和10個鎮級特色教育站點,形成“4+10”全域覆蓋的立體化教育網絡。定期組織社區矯正對象走出課堂,在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德孝文化的現場浸潤中,潛移默化重塑價值觀念。
此外,緊扣傳統節日、文明創建、鄉村振興等主題,永濟市司法局常態化組織社區矯正對象參與助老扶弱、環境整治、政策宣傳等公益活動。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他們不僅修復了受損的社會關系,更厚植了家國情懷,找到了自我價值和社會認同,實現了由“社會負擔”向“建設力量”的積極轉變。
從王某解矯時真誠的感謝,到陳玉珂面對突發事件的沉著應對,再到朱某指尖輕點輕松“請假”,以及“永矯學堂”里個性化的課程安排和公益活動中多個忙碌的身影……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串聯起永濟市社區矯正工作從“管得住”堅實邁向“矯得好”的清晰軌跡。
這支淬煉成鋼的隊伍,插上科技的翅膀,深耕教育的沃土,正不斷探索著社區矯正工作的新高度。他們深知,每一名社區矯正對象的順利回歸,都是對社會和諧穩定的一份貢獻。在法理與情理交融的道路上,永濟市司法局將繼續秉持初心,以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更暖的溫度,書寫社區矯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讓法治的陽光照亮更多迷途者的歸途。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