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縣域>

平陸縣張村鎮窯頭村:“紅色引擎”驅動 “甜蜜事業”興旺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22

7月的平陸縣張村鎮窯頭村,黃河水奔涌而過,中條山巍峨聳立,蒙華鐵路的鋼龍與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彩帶在村邊交織。蓮池碧葉連天,千畝桃園果香四溢,600畝淺水蓮藕基地里無人機低旋撒肥,田間地頭處處是果農采摘的身影——這幅水陸并進、四季生金的產業圖景,正是窯頭村村“兩委”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紅色堡壘”凝聚村民“向心力”

“基層治理的關鍵在黨組織,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人?!边@是窯頭村村“兩委”班子達成的共識。為將黨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近年來,窯頭村村“兩委”以“紅旗”創建為抓手,從“兩委”班子建設、黨員隊伍培養、制度規范落實入手,打造了一支“敢擔當、善作為、有溫度”的基層鐵軍。

種植產業升級引領窯頭村煥發“第二春”

村里將69名黨員按區域劃入網格,建立“黨支部建網、黨小組進網、黨員入格”的治理體系,讓黨員身影活躍在產業一線、環境整治現場、矛盾調解前沿。果農趙智業流轉60畝灘涂地種植蟠桃、油桃,不僅自己成了“桃專家”,還手把手教周邊村民科學管護;窯頭村黨支部副書記趙立功引進新疆哈密瓜種植,目前市場供不應求,帶動30余戶村民穩定就業;種植大戶毛小軍,在村“兩委”的協調下,承包了80畝灘涂地,種植桃果,帶動10余戶村民就業?!包h員帶頭干,群眾跟著上,現在村里大事小情都有人管!”窯頭村黨支部書記趙選恩說。

為強化黨員身份意識,窯頭村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評選活動,將黨史、村史融入文化墻、村史館,用“紅色基因”厚植鄉風文明。如今,村里的黨員主動認領“環境責任區”,帶頭參與“美麗庭院”建設,形成了“黨員帶頭干、群眾比著干”的濃厚氛圍。

“甜蜜事業”激活振興“新動能”

窯頭村南臨黃河、北靠中條山,晝夜溫差達15℃,2000余畝灘涂地如何開發一直是一道難題。為此,村“兩委”以黨建為引領,由村委會牽頭統一流轉土地,引進國機集團現代產業示范園、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讓“沉睡資源”變成“致富源泉”。

陸上,這里桃香四溢、四季有果。走進該村千畝鮮桃種植基地,飽滿的蟠桃、油桃掛滿枝頭,果農們正忙著分揀、裝箱?!耙郧胺N桃憑經驗,現在靠技術!”趙智業指著枝頭的“紅不軟”品種說,“村里引進了早久保、黃金蜜等20多個早中晚熟品種,銷售期從6月延長到10月,再也不用擔心桃子扎堆上市了?!?/p>

平陸縣種植鮮桃已有40年歷史,窯頭村村“兩委”瞄準市場需求,聯合該縣農業農村局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從施肥、修剪到病蟲害防治全程規范,讓“平陸鮮桃”成為綠色優質品牌。“現在線上線下都搶著要,冷鏈車直接開到地頭!”桃農王大爺的話,道出了產業升級帶來的變化。

水下,這里蓮藕飄香、智慧賦能。與桃園的熱鬧相呼應的,是村中600畝蓮池的靜謐。盛夏時節,荷葉田田,荷花漸次開放,與周邊的林田、三門峽公鐵黃河大橋構成一幅生態畫卷。這里不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是窯頭村的“聚寶盆”。2023年,窯頭村引進“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淺水蓮藕種植。蓮藕種植大戶郭師帥一邊操作無人機為荷田施肥,一邊感慨:“以前人工施肥要3天,現在無人機1小時搞定,效率提高了,蓮藕品質也更穩定。”冬季采收季,藕農們穿著防水服在泥水中熟練采挖,剛出土的蓮藕脆嫩肥大,清洗后便裝車運往全國市場。

除桃、蓮藕外,窯頭村還依托大型現代產業示范園的技術支持,發展了葡萄、獼猴桃等特色產業。

為此,村“兩委”組織黨員、種植戶外出學習,聘請專家駐村指導,讓“小特產”變成“大產業”。如今,窯頭村的農產品不僅賣鮮果,更做活“全周期經濟”——春天的桃花節吸引晉陜豫游客賞花,帶動農家樂、土特產銷售;夏秋鮮果上市,電商服務中心教桃農直播帶貨,客商直接到地頭采購,冷鏈物流的拓展更是讓這里的鮮桃可以做到48小時直達全國。

“綠水青山”繪就鄉村“新畫卷”

“環境是第一位的!”這是趙選恩常掛在嘴邊的話。窯頭村村“兩委”將生態治理融入基層治理,以“責任區分片包干”機制,動員干部、黨員、代表參與環境整治,讓“共建宜居窯頭”成為村民共識。

荷田、三門峽公鐵黃河大橋構成一幅絕美的生態畫卷

村南的黃河灘涂上,曾經的垃圾堆變成了蓮池,泥濘小路修成了觀光步道,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旁種上了景觀樹。村“兩委”還利用灘涂地資源,打造了集蓮藕種植、荷花觀賞、農業采摘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區,讓“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如今,站在三門峽公鐵黃河大橋下遠眺,碧綠的蓮葉與湛藍的黃河水相映成趣,成為黃河岸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以前村里有個矛盾,得找村干部來回跑;現在網格員就在身邊,問題當天就能解決!”村民張大媽的話,道出了窯頭村治理模式的變化。村“兩委”構建“黨支部+網格+群眾”的共治體系,將全村劃分為8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黨員網格員,負責政策宣傳、矛盾調解、環境監督等工作。

從土地流轉到產業規劃,從環境整治到困難幫扶,網格員們用“鐵腳板”走出了“民心路”。近年來,村里通過網格收集群眾意見上百條,解決產業用地、灌溉用水等問題,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

從“靠天吃飯”的灘涂地,到“水陸并進”的產業高地;從“黨員單干”到“群眾共治”,窯頭村的振興之路,是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生動實踐。如今,窯頭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已超5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5萬元,昔日的“黃河灘”變成了“聚寶盆”。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深化‘黨建+產業+治理’模式,把窯頭村打造成黃河岸邊的鄉村振興示范村!”趙選恩望著遠處忙碌的桃園和蓮池,目光堅定。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基層治理的“紅色引擎”正驅動著鄉村振興的“甜蜜事業”,向著更廣闊的未來奔涌前行。

記者 劉凱華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