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17
當蜿蜒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如絲帶般穿梭于河東大地,一幅鄉村文旅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這條承載著生態保護、文化傳承、旅游發展多重使命的公路,不僅串聯起黃河運城段沿線的自然風光與人文古跡,更為沿線鄉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近日,記者走進稷山縣姚村和萬榮縣閆景村,探尋在這條公路的帶動下,廣袤的河東鄉村如何實現從傳統村落向美麗休閑村莊的華麗轉身,并蹚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稷山姚村——千年古村落煥新顏
稷山縣姚村村民韓文東剛剛結束一天的自家棗樹地管護工作,匆匆走向板棗博物館。夜幕降臨,這位種了幾十年棗樹的農民此刻變身為演員,在大型沉浸式實景劇《稷頌》中扮演“稷王”。
“在這里當演員,每個月能掙個3000多元,加上自家的棗樹收成,每年能落下五六萬元。”韓文東說。
白天是棗農,夜晚是演員。韓文東的雙重身份折射出這個千年古村的變遷。這一變遷與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稷山縣環城生態旅游觀光道的串聯貫通密不可分。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這條蜿蜒于黃河岸邊的“絲帶”,將汾河風光與散落的文旅明珠串聯成鏈,稷山縣環城生態旅游觀光道則連通了大佛寺、青龍寺、宋金墓等5處國保單位和稷山國家板棗公園、稷山汾河國家濕地公園等文化旅游景區以及產業園區。
據稷山縣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稷山縣環城生態旅游觀光道屬于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設項目之一,起點位于下廉村南與國道108線平面交叉處。該觀光道在稷山全縣可謂是縱貫南北、承東啟西,使沿線村莊通達四鄰,推動全縣文化旅游資源多點成線。
這條觀光道打破了稷山文旅的交通瓶頸,也讓緊鄰稷山國家板棗公園的姚村文旅產業駛入快車道。
漫步在稷山國家板棗公園,1.75萬棵千年古棗樹虬枝盤曲,見證著時光流轉。這些古樹組成的“萬株千年”板棗古樹群,不僅是全國唯一,更被農業農村部評選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在公園一角的歡樂世界草坪上,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桌椅,為晚上即將舉辦的音樂節作準備。
“現在是夏季,一到晚上這里就會聚集一些來此消夏的市民游客。每天晚上活動不斷,最近都有音樂節,之前這里還舉辦過集體婚禮、電音秀和潑水節。最近的音樂節我們采取擂臺賽的形式,只要有才藝就可以上擂臺,而且我們還會評選出周、月、總冠軍,非常熱鬧。周內歡樂世界這邊每天能有3000人次,到了周末能達到5000人次。”姚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世恩說。
公園的另一角板棗博物館內,不時傳來“哇”“好厲害呀”的孩童驚嘆聲。給孩子們帶來非凡感受的,是這里正在上演的大型沉浸式實景劇《稷頌》。
“這些是運城市軍樂幼兒園的大班學生,這次研學之行是幼兒園給孩子們安排的畢業研學之旅。”運城市軍樂幼兒園園長趙雪能向記者介紹,“來稷山,就是讓孩子們了解后稷稼穡之美。我們先到青龍寺,再到板棗公園,從這個環城觀光道一路過來,準備去稷王廟。我們發現,景點之間的路好走了,而且還能一路看風景一路了解文化,時間也節省了,非常好。”
依托厚重的歷史沉淀和板棗資源,稷山縣國家板棗公園的研學游發展得如火如荼,每年可吸引來自運城及周邊城市兩萬名學生在此研學。
不止如此,稷山縣依托國家板棗公園啟動“守望千年·只為棗你”鄉村振興示范園區建設,融合了“童話恐龍樂園”“唐棗溫泉庭院”“棗鄉人家”等十大業態28個系列,形成了完整的農文旅產業鏈。
“這樣一來,我們村民的收入來源也從單一變得更多元,包括土地流轉租金、棗樹入股分紅、園區務工工資、旅游經營收入等。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躍升至2.5萬元,比3年前增長近70%。”劉世恩說。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像一根金線,將沿途的鄉村氣息、鄉土文化、鄉村振興串聯起來。姚村與周邊資源聯動發展:棗園馬拉松賽道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延伸,每年舉辦板棗文化節、馬拉松賽等活動吸引游客數十萬人,實現節慶引流。今年“千年棗林·百年好合”集體婚禮,吸引20對新人“零彩禮”完婚,全國婦聯在此設立分會場,實現了跨界融合……一條路激活多個領域,一條路帶活整盤棋。
萬榮閆景村——農耕古文明寫新篇
仲夏時節,驅車駛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萬榮段,道路蜿蜒如帶,兩側綠意翻涌。行至閆景村,白墻灰瓦的晉南民居錯落有致,黃土溝壑變身農耕博覽園,游客的歡笑聲從李家大院傳來——這座古村落正以“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新姿綻放出蓬勃生機。
“公路直接將游客‘送’到了村口。”閆景村黨支部書記寧培齊感慨道。這個擁有606戶2380人的古村落,坐擁國家4A級景區李家大院和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
“對我們這個自駕游游客占80%以上的景區來說,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貫通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像今年春節期間,人流量達到了10萬人次,同比增長24%。”李家大院景區總經理楊峰說。
如今,交通改善帶來的是閆景村人流的變化,更帶來閆景村文旅相關業態的豐富和村民收入的增加。
走進村里的九號院民宿,濃厚晉南風格的磚雕門樓吸引著無數過路的游客。房間里,古色古香的花格窗、紅木床,搭配現代化的智能馬桶、立式空調、一體化衛浴等設施,都給游客帶來了舒適的住宿體驗。
“這個九號院是閆景村村集體投資的一個民宿項目。今年‘五一’假期,房間住宿火爆,15間房間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寧培齊向記者介紹道,這個由廢棄學校改造的民宿,如今成了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旁的網紅打卡地。
如今的九號院,不僅帶動十余名村民就業,還帶動周邊7戶人家開起農家樂,共同推出“住古宅、品花饃、學扎染”特色套餐,讓游客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而來,帶著晉南風情而歸。
在九號院民宿的旁邊,目前正在實施二期項目建設。二期民宿在加蓋住宿房間的同時,還增加了餐廳,可為游客提供一日三餐。
“路通了,日子就活了。”寧培齊說,這條蜿蜒在黃河岸邊的旅游公路,讓閆景村里更多像九號院這樣的鄉村民宿,迎來屬于它們的“黃金時代”。
記者隨意走進路邊的一家小院民宿,這個民宿在外面看上去是普通民宿,進去卻別有洞天。
一層空地上是4個星空房,游客住進去可以夜晚觀星。四層的民宿為了提升游客住宿體驗,加裝了電梯。
“正是看到了村里吃上旅游飯的人越來越多,我就結束了在外的裝修生意,回家蓋了這座民宿。”民宿老板王強說。
站在閆景村未來果園里,寧培齊如數家珍:“這是瑞陽,果面呈鮮紅色;這是瑞雪,果實是黃綠色……”他見證了閆景村傳統農業的蛻變。
近年來,閆景村探索出“特優農業+鄉村旅游”融合模式,建成700余畝新品種示范園、采摘園,引進蘋果、梨、獼猴桃等七大品類230多個品種。科技賦能現代農業,水肥一體化滴灌、土壤傳感器、農情監測系統等智慧設備成為果園“標配”。
農業的升級為旅游提供了豐富場景。果園觀光、勞動教育、農事研學、水果采摘等項目應運而生,滿足著游客對農耕文化的體驗需求。
“平時打理果樹,農閑時就在景區附近擺個小吃攤。像今年過年我在景區旁邊擺了個餅子攤,兩周時間掙了兩萬塊錢。這果樹一畝能賣1萬多塊錢,一年下來能掙不少哩。”閆景村果農寧瑞琦的日常,正是閆景村農文旅融合的生動寫照。
以李家大院景區和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為核心,萬榮縣招引哈哈哈莊園、善文化研學基地落戶閆景,發展九號院民宿、大院民宿及農戶自主經營民宿27家,培育“晉商少奶奶”旅拍、特色小吃、農家樂等場景業態73家,構建起“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體驗式旅游線路。村企聯合促農增收。與李家大院景區合作,為村民提供保安、保潔等就業崗位26人,安排小吃等攤位52個,人均年增收3.3萬元。
為不斷提升文旅產業設施水平,閆景村還持續優化古村旅游風貌。實施古村落保護項目,對3處文物進行周邊環境整治,一體推進巷道硬化、村莊增綠、污水治理,不斷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時尚古村傳統文化表達。打造李家大院、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團建研學品牌,聯動李家大院開展實景演藝、美食節等活動,搭建數字鄉村云平臺,提供李家大院線上VR體驗及美食推介、住行攻略等服務。
“依托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萬榮段,縣交通運輸局把后土祠、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北辛舍利塔、八路軍東渡舊址、李家大院、孤峰山等串聯成線,實現大景帶小景、城鄉景互通。相信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將為沿途鄉村帶來更大變化。”萬榮縣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記者 朱 姝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