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14
“現在開庭!”7月4日,隨著一聲清脆的法槌聲,一起盜伐林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正式開庭。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庭審地點設在該案案發地——夏縣祁家河鄉,由夏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任志敏擔任審判長,夏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衛梅生出庭支持公訴。
庭審現場,該縣多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程見證,鄉、村“兩委”干部、護林員及30余名村民參與旁聽,這場多方參與的“沉浸式”庭審成為一堂生動的生態法治公開課。

案情回顧:村民盜伐觸紅線
今年1月,祁家河鄉村民張某為謀取不當利益,伙同楊某、劉某二人,攜帶油鋸、斧頭等工具,駕駛著皮卡車,前往集體所有的“后山林區”,非法采伐了7棵柏樹,并將樹木藏匿于地窖中。兩日后,3人并未收斂,趁夜間再次以相同方式潛入林區,盜伐柏樹3棵。經鑒定,3人砍伐的10棵柏樹總價值為9250元。
公訴機關指控,3名被告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集體所有的林木,根據法律規定,其行為構成盜竊罪。同時,盜伐行為破壞了森林資源及生態環境,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依法應承擔生態修復賠償責任。據此,夏縣人民檢察院經公告后,向夏縣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要求3名被告承擔相應生態損害修復費用。
專業陪審:司法亮劍守底線
為確保此案能夠得到專業、公正的審理,法院特別組成7人合議庭,并邀請長期從事林業資源相關工作的4名專業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為案件的公正裁決提供了有力的專業支持。庭審中,公訴人、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人依次宣讀了起訴書。此次庭審經過法庭準備、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最后陳述等多個階段,過程嚴謹規范、節奏分明,合議庭成員就該案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方面充分聽取了控辯雙方的意見,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通過庭審,3名被告人對自己的行為供認不諱,自愿認罪認罰。鑒于3名被告人當庭均表示愿意繳納生態損害修復賠償金,合議庭積極組織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人與各被告人達成調解協議,并當場履行。經合議庭評議,案件當庭宣判,3名被告人依法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并處罰金。
庭審課堂:法治觀念入民心
庭審中,法庭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關規定,向旁聽群眾釋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推動“審理一案、教育一片”,讓法治觀念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讓生態保護意識深入人心?!耙郧翱傆X得砍幾棵樹是小事,今天看了庭審才明白,這是犯法的!”旁聽的村民感慨道。
生態環境事關民生福祉,綠水青山離不開法治保障。本案判決既體現“罪責刑相適應”的刑事原則,又通過民事賠償推動生態修復,實現“懲治犯罪+保護生態”雙重目標。
夏縣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法院將持續深化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建設,依托“巡回法庭+專業陪審+生態修復”的創新模式,推動生態保護法治教育常態化。
記者 樊朋展 劉凱華 張蕊彤
采訪手記
作為一名多次采訪過環境司法領域的記者,每一次深入庭審現場與生態修復基地,都深刻感受到司法力量在守護綠水青山中的獨特價值。在夏縣盜伐林木案的巡回審判中,法檢“兩長”同庭履職、專業陪審員參與、村民沉浸式旁聽,展現了“懲治犯罪+生態保護”的雙重目標。
在夏縣祁家河鄉的巡回法庭,村民老張聽完判決后喃喃自語:“原來一棵樹這么重要……”這一刻,司法的意義不僅是懲戒,更是價值觀的重塑。
巡回審判遠比文件傳達更有感染力。這次采訪中,記者最大的收獲,是理解了“兩山”理念的司法實踐——它需要嚴密的法理,更需要俯身泥土的擔當。
記者 樊朋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