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07

文物名片
主角:夾砂繩紋灰陶鬲
出生時間:西周
尺寸:通高11厘米、口徑11.5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從古至今,中國美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更體現了鍋碗瓢盆里中國人的烹飪智慧。在鹽湖區博物館,有這樣一件珍貴的器物——西周時期的夾砂繩紋灰陶鬲(lì),就是一件陶制炊具,讓我們看到了西周時期最為典型的日用陶器之一,更看到了古人利用火焰,從泥土中探索、發掘的烹煮智慧。
陶鬲,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商周時期繼續流行,消失于春秋戰國,袋足,作炊器,夏商周時期逐步演變為宗廟祭祀用的禮器,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陶鬲袋足的變化體現了人們飲食結構和社會生活的變遷。腿長襠深的陶鬲年代相對較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引火。三條腿內部為空,整個容器受熱面積增大,能縮短食物煮熟的時間。商代之后,陶鬲袋足的實用性退化,檔部由高變低,袋足由大容量變小容量。西周時期,陶鬲的足部形態經歷了從袋足向柱足的顯著轉變。戰國時,鬲的乳頭足完全消失,成為鍋釜。
西周時期,陶鬲多為夾砂灰褐陶,充分彰顯了先民的智慧,因為在陶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細砂,提高了坯體耐高溫的性能,避免人們在烹煮東西時因受熱不均開裂。這一時期,陶鬲的主要用途是煮粥蒸飯,此前出土的西周陶鬲中就發現有殘留粟、黍等谷物遺存。
最初的陶鬲表皮被打磨得很光滑,到了中后期,其外觀開始出現拍打的繩紋裝飾。繩紋是古代陶器一種比較原始的裝飾紋樣,是在未干的陶坯表面用繩子反復拍打或壓印而形成的,有粗繩紋和細繩紋之分。這些繩紋細密且均勻地分布在陶鬲的腹部和足部,既可以裝飾器物,使其看起來更美觀,又具有實用性,表皮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摩擦力,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鹽湖區博物館珍藏的這件西周夾砂繩紋灰陶鬲,就鮮明地呈現了西周時期陶鬲的特點。其為夾砂灰陶,通高11厘米、口徑11.5厘米,圓唇,敞口微上斜,束頸處弧度流暢,與鼓腹自然銜接,既便于端持又可防止湯汁外溢,分襠設計將腹部分為3個獨立腔室,3個柱足穩穩站立,通體飾有豎著的粗繩紋,清晰可辨,器物表面粗糙,但又不失精致獨特。
歷經近三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件珍品仍然以其承載的獨特歷史文化積淀,讓我們感受到泥土與火焰碰撞迸發出的熠熠光輝。盡管形態看似簡單、質樸,但卻無不體現出古人熱氣騰騰的生活氣息、充滿技術與藝術的生活智慧,成為解碼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密碼。它背后那關于文化傳播與社會變遷的歷史變革,仍然等待著我們去細細品味和不斷挖掘。
(記者 王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