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禹門口抗日紀念摩崖石刻——崖壁上的血色豐碑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6-27

山風呼嘯掠過崖壁,黃河驚濤拍擊河岸。從禹門口一躍而出,黃河奔涌向前,雄渾壯闊。

蒼茫天地,磅礴氣勢,見證壯烈故事。烽火記憶,也被再度喚醒。

禹門口,作為秦晉咽喉,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河津市禹門口東禹廟東面的龍門山南麓,一組石刻大字——禹門口抗日紀念摩崖石刻,以刀鑿為筆、巖石為紙,將80多年前的硝煙永遠熔鑄于山河肌理。刻痕深淺不一,沉淀歷史印痕與英雄榮光;無聲于此佇立,見證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

河津市博物館館長馬鵬亮是一位有著近30年文物保護工作經驗的文物工作者,曾參與禹門口抗日紀念摩崖石刻的省保申報工作。他帶領記者,沿著雜草叢生的石階向上攀爬,每走一步,腳下的碎石都會發出聲響。還未走近,尚隔著百米之遙,崖壁上的大字已清晰可見,每道筆畫,都浸透著血與火的印記,讓人不禁屏住呼吸,心中涌起無盡的肅穆與震撼。

1939年夏,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師師長鐘松為紀念淞滬會戰以來壯烈犧牲的將士們,邀請軍政要員題書挽詞,鐫刻在禹門口石崖上,留下了中華兒女抗擊日寇侵略的永恒歷史見證。如今,禹門口抗日紀念摩崖石刻已被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整組石刻為崖壁取平鐫刻而成,高5米、寬2.4米,面積約12平方米,從上至下依次為“氣壯山河”“精神不死”“偉績千秋”“成功成仁”“□□扶桑”“氣壯龍門”。當年石匠用的是特制的鏨子,方才在這堅硬無比的花崗巖上,鑿刻下這一系列豪言壯語,留下了永恒的印記。 

靠近崖壁的鐵路干線,不時有火車轟鳴疾馳而過,聲聲汽笛仿佛穿越時空,將人拉回到那鐵血交織的歲月。

1938年冬,淞滬會戰的硝煙未散,鐘松率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師轉戰至禹門口休整。1939年春,鐘松在陜西韓城楊村禮堂,特別舉行了追悼會,紀念從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起,至1938年10月中旬武漢撤守止,為保衛中華以身殉國的六十一師兩萬余名將士。追悼會后,經過半年籌備,雇石匠將河津禹門口龍門山南向峭壁鑿平,完成了六十一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摩崖石刻。

“據一些老人回憶,當年刻碑的石匠手都是顫抖的,刻一筆就抹一把淚。”馬鵬亮說,“兩萬余名將士用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他們的名字或許已被歲月掩埋,但他們的英勇無畏,永遠銘刻在這崖壁之上,銘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馬鵬亮說:“當年,鐘松要求每個字達6平方尺,就是要讓鬼子知道,中國軍人的骨頭比這崖壁還要堅硬!這些字不是刻在石頭上,而是用戰士們的鮮血寫進了歷史,永遠為我們所銘記。”

作為中華民族奮起抗擊日寇侵略的有力見證,禹門口抗日紀念摩崖石刻于2012年被列為河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的印記在此層層疊疊。1938年,禹門戰役在禹門口打響,國民黨新編第八師對晉西南日軍進行了有效的阻擊,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禹門口戰役使得日軍從晉西南西渡黃河進犯陜西的計劃破產,有力地保障了大后方的安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92年,中共河津縣委在禹門抗戰原址上建成禹門抗戰烈士紀念碑,碑東面鐫刻著“抗日烈士永垂不朽”,基座下四周刻有禹門口古龍門概況和紀念碑題銘。

從戰火紛飛的年代到和平建設的時期,人們從未忘記這些為國家、為民族犧牲的英雄。這些紀念碑和石刻,就像是歷史的接力棒,將先輩們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和平年代里,這些鐫刻在崖壁上的石刻,已然化作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照亮后人前進的道路。

從河津市文保中心了解到,摩崖石刻處于兩條鐵路安全線內,為傳承革命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文物部門與陜西鐵路局達成協議,預約半開放摩崖石刻,由保護員打開鐵網門并陪同參觀,以保證鐵路和游客安全。由于長期經受風吹日曬、風雨侵蝕,摩崖石刻面臨著風化問題。文保部門前期已完成周邊環境整治,目前持續推進保護修繕工作,不斷加大文保監管力度,多措并舉確保這份歷史遺產長久留存。

夏日的黃河梯子崖上,游客沿著陡峭崖壁拾級而上,腳下黃河水奔涌不息。在前往景區的路上,游客劉晉紅望向碑刻,神情莊重:“烈士用血肉為我們筑起腳下這片土地,好男兒自當守護這份山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就這樣跨越時空,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歲月的浪潮奔涌不息,淘盡萬千風物,唯有這份精神如中流砥柱,歷經時光淬煉愈發堅韌。血色豐碑,永遠矗立在黃河之畔,銘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間,激勵著后世子孫不斷前行,在歷史長河中繼續書寫新的輝煌篇章。

記者 游映霞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