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6-26
一池七彩鹽湖,折射出斑斕色彩,飛鳥掠過湖面,市民在彩虹步道上騎行;臨猗黃河灘涂,大閘蟹、小龍蝦養殖如火如荼,成為運城特色農業的重要代表;汾河岸邊黃河農耕文化雕塑博覽園內,大禹治水、二十四節氣等主題雕塑,將黃河積淀的千年文明深深融入肌理,寫就黃河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運城段)全線貫通,大河之東綠意濃,砥礪奮進正當時。
黃河一路奔涌而來,在運城留下345公里的雄渾印記,占全省黃河岸線的三分之一。作為黃河臂彎里的城市,運城肩負著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大使命。
近年來,我市積極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在生態保護、綠色轉型、文化傳承等方面持續發力,345公里黃河岸線在河東大地蜿蜒舒展,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美好畫卷在河東大地徐徐展開。
生態保護修復——
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
作為汾河入黃的最后一站,汾河萬榮段歷經3年系統治理,如今再現“水清岸綠、鳥翔魚躍”的詩意景象。
這片承載著“汾水又西逕郅城北”千年記憶的土地,長期面臨上游洪水與黃河頂托倒灌的雙重壓力,曾是汾河防洪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汛期河水漫灘、堤防塌陷等問題頻發,威脅沿岸生態與居民安全。為此,萬榮縣啟動黃河流域汾河治理保護工程,通過“護堤、治溝、修坡、植綠、架橋”等綜合治理措施,著力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屏障。
“我們加固了13公里河堤,改造搶險道路,聯通橋梁,確保行洪暢通?!比f榮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在坡面實施生態綠化,栽植護岸林300畝、水源涵養林500畝,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促進了河道生態系統恢復?!?/p>
如今,駕車行駛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萬榮段),滿眼皆是綠意盎然。坡體上紫穗槐吐翠,河道內蒼鷺蹁躚。為提升汾河萬榮段的“顏值”,相關部門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兩側建設了14.7公里生態綠化帶和10個綠化節點。僅在汾河左岸,就栽植喬灌木5萬余株,打孔種植紫穗槐400萬余株,恢復生態空間環境3.75萬平方米……
汾河治理保護工程是我市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的一個縮影。我市境內汾河、涑水河等多條河流最終匯入黃河,確保這些河流水質達標是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的關鍵。
截至目前,我市87個“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項目中,累計開工80個,總開工率達92%;累計完工55個,總完工率達63.2%。其中,27個省定項目已全部開工,開工率達100%;已完工20個,累計完工率達74%,排名全省第三。2024年,全市10個地表水國考斷面,8個達到優良水平,優良水體比例達80%。
同時,我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開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鹽湖生態修復是我市生態保護工作的一大亮點。運城鹽湖曾因長期的工業開采和廢水排放,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如今,按照“生態優先、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的原則,通過“退鹽還湖”等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鹽湖正逐步從昔日的“工業湖”蝶變成美麗的“生態湖”。隨著鹽湖水質的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回升,大天鵝、火烈鳥、灰鶴等數十萬只候鳥在此越冬。
與此同時,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綠滿運城”行動向縱深推進,林木覆蓋率、水土保持率分別達31.5%和75.4%。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加強自然環境保護管理,河東大地煥發出新的生機,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筑起堅實的綠色屏障。
產業綠色轉型——
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截至6月18日,全市432.8萬畝小麥已完成收割。曾經在河東產糧區讓種糧戶“頭疼”的秸稈,如今卻成了炙手可熱的農業資源。
在夏縣志盛牧草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將打成捆的秸稈墩子搬入倉庫。這些秸稈將成為合作社200余只羊和50頭牛的口糧。
“一畝麥地能產秸稈五六捆,夠10頭牛或者50只羊吃一天。我們把麥地里的秸稈拿回來給牛羊當口糧,這樣既避免了秸稈的浪費,還為合作社省下不少飼料錢,也能給周邊村民創造就業機會,可謂一舉多得?!痹摵献魃缲撠熑隧n志強說。
在運城,秸稈不止用作飼料,還可用于還田、制作菌棒等,其綜合利用率達94%。
當機械的轟鳴取代焚燒的濃煙,當肥沃的黑土替代板結的田地,秸稈的“二次生命”譜寫了黃河岸邊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采用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技術,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同時,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形成了“養殖—沼肥—種植”等循環農業模式,實現了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現代農業綠色轉型發展寫下生動的注腳。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藍天白云下,山西復晟鋁業有限公司封閉礦棚的弧形氣膜反射著日光,棚內無人值守的智能化設備有序運轉,裝載車經高壓沖洗后駛離廠區,噴霧系統持續降塵……漫步于復晟鋁業廠區,這座曾經以“高耗能”立足的工廠,如今正以“含綠量”提升“含金量”。
“公司建成的全封閉氣膜原料庫,通過實時粉塵監測與車輛沖洗裝置,徹底解決了礦石存儲的無組織粉塵逸散問題。在工藝端,我們將‘3爐2機’優化為‘2爐1機’,采用‘袋式除塵+濕法脫硫+SNCR脫硝’技術,脫硫效率超94%,粉塵排放濃度穩定低于10毫克/立方米。”復晟鋁業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座累計環保投入超8億元、占總投資12.4%的氧化鋁企業,正以“綠色智造”重塑高耗能行業的生態底色。
近年來,我市從產品結構、生產裝備、排放改造等多方面入手,促使傳統產業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目前,我市“兩化”融合貫標企業達209家,率先在全省建立基礎級智能工廠38家;國家級和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分別達8家、48家,均排名全省第一,為產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文化傳承創新——
打造黃河文旅新標桿
在河東大地上,黃河文化兼容并蓄,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源和文化遺產。西侯度燃起人類第一把圣火,解州關帝祖廟、永樂宮、普救寺等全國乃至世界聞名的黃河文化遺產璀璨奪目……
如何保護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
讓文物“活”起來。我市創新舉措頻出,以多元方式推動文物資源活化利用,讓沉睡的歷史遺產煥發新生機,為城市發展注入文化新動能。在永樂宮,數字化保護項目利用三維激光掃描、虛擬現實等技術,對壁畫進行高精度數據采集,建立起完整的數字檔案。同時,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游客戴上VR設備,即可“穿越”至元代,近距離欣賞壁畫的精美細節,感受古代藝術的魅力。此外,積極推動文物“走出去”。當地博物館與國內外多地開展文物聯展,將運城的青銅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帶到各地展出。同時,開發出一系列以文物元素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從永樂宮壁畫書簽到關公形象玩偶,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深受游客喜愛。
讓文旅融合“熱”起來。我市積極創新培育“文旅+”多元業態。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旅游體系不斷完善,沿途串聯起眾多景點,讓游客在自駕途中領略黃河沿岸的壯麗風光;研學旅行基地推出“翻開河東見中國”研學系列產品,讓孩子們在游玩中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夢境·西廂記》《宋韻·南風歌》等旅游演藝,為游客帶來沉浸式文化體驗;嵐山根·運城印象夜間旅游休閑街區,滿足了游客從觀光向休閑體驗游的多層次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以原鹽化四廠的鹽湖工業遺產為基礎規劃建設鹽夢長廊,10公里廊道將串聯起老廠房、鹽運古道和四周景觀,河東記憶、晉南農莊、奧體中心、城市陽臺、創意空間等重點項目將相繼實施,讓鹽湖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獲得新生。
未來,我市將繼續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不斷完善文旅基礎設施,豐富文旅產品供給,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朝著打造黃河文旅新標桿的目標大步邁進。
本報記者 朱 姝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