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紅色基因薪火傳

——探訪臨猗縣黨史教育基地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6-23

臨猗縣委組織部組織各類人才在基地參觀學習。(資料圖片)

步入臨猗縣黨史教育基地,前廳上方“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8個古銅色大字莊重醒目,點明了整個基地的核心主題。隨著主燈亮起,黨徽在燈光中熠熠生輝,一幅恢宏壯闊的奮斗畫卷徐徐展開……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

臨猗縣黨史教育基地坐落于臨猗縣委黨校內,始建于2018年,2019年落成,2020年6月面向社會公益開放,2021年6月實物布展到位并常態化運營,是臨猗縣“黨建立縣”的一張名片。

臨猗縣黨史教育基地展陳了該縣自1927年黨組織成立至2019年92年間不同歷史階段,各級黨組織、模范共產黨員帶領全縣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恢宏偉大的實踐畫卷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層展廳分為前廳、民主覺醒廳(序廳)和革命歲月、創業年代、改革開放、筑夢未來4個主題廳。二層展廳是廉政警示教育基地。

進入序廳,紅色墻面上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臨猗縣黨史教育基地的建立,是縣委、縣政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舉措,是向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和青少年進行黨性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臨猗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崔伍娟介紹。

約手掌寬厚度的《臨猗縣志》帶著歷史的印記陳列在展柜里,猗氏、臨晉清代縣域圖,瑞士傳教士的攝影照片,讓參觀者對近代臨猗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土黃色墻面上圖文并茂介紹了臨猗黨組織成立的時代背景等。

立體展陳“星火初燃”展示了1925年至1927年,山西革命星火的傳播者、山西地方黨組織的先驅、臨猗籍共產黨員王鴻鈞三下河東,先后深入運城各學校,組建“讀書會”,以研究社會科學為名,傳播馬列主義,播撒革命火種,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木門、木窗與四方桌、長條凳等實景展現了當時的一個場景。

“革命歲月”主題廳入口設計為猗氏城城門,右手邊是中共猗氏縣支部成立的場景。1927年夏,中共山西臨時省委特派員郭巨才召集當時的猗氏縣共產黨員王月春等5人在猗氏城文廟大成殿成立臨猗縣第一個支部,王月春任支部負責人。這處場景真實還原了猗氏黨組織的成立過程。

往前就能看到高約3米的實景,立體展現了共產黨員浴血奮戰、解放臨猗的場景,展柜里還有《紅色兒女》《臨猗革命老區志》等猗氏民主政府駐地紅色書籍,草帽等猗氏民主政府駐地用品,臨猗籍解放軍所用望遠鏡、算盤,以及臨猗高小教材。解放軍所用沖鋒號、手槍套、公文包以及馬燈、水壺、茶缸、鋼筆、放大鏡等,相關證件和榮耀熠熠生輝,再現經歷抗戰烽火,猗氏、臨晉兩縣解放歷程,最終迎來勝利曙光。這里還展陳了姬鵬飛、傅作義等臨猗籍名人和革命英烈的簡歷及名錄。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一批批共產黨人和革命先烈,攻堅克難、奮勇犧牲,譜寫了壯麗的奉獻之歌。

時間來到194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的場景呈現眼前。各項事業恢復發展,人們滿懷喜悅向未來。

緊接著,來到“創業年代”主題廳,這里主要展陳的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臨猗縣委帶領干部群眾艱苦創業、建設社會主義的奮斗歷程,分工業、農業、文化3個單元作了介紹。

“改革開放”主題廳重點展陳1978年至2012年,臨猗縣委貫徹落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和對外開放進程的奮斗歷程。

“筑夢未來”主題廳重點展陳黨的十八大以來,臨猗縣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帶領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以“走進新時代、融入大運城、建設新臨猗”為總要求,以“黨建立縣”和建設運城峨嵋果品博物院為總抓手,緊扣“六個重點”,精心打造“四張名片”,新臨猗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

“走進新時代、融入大運城、建設新臨猗”總要求,展示了臨猗縣委一班人團結奮斗的時代風采。建設成就突出6個方面。“黨建立縣”重點展陳臨猗縣委在黨建方面的成果;“果業興縣”重點展陳臨猗打造果業名片的成果;“民營經濟”重點展陳工業經濟發展成果;“城鎮建設”重點展陳市政建設成果;“文化繁榮”重點展陳打造商祖名片,在文化事業、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設成果;“民生改善”重點展陳全縣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建設成果。

據悉,臨猗黨史教育基地曾被山西日報、運城日報、市電視臺等媒體報道,小視頻《傳承》被推送到“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各級媒體對相關黨史人物作了報道。“黨史教育基地已成為臨猗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干部警示教育的主戰場,在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激發干事創業激情、弘揚革命先輩精神等方面將持續發力,為建設‘一園三區四個臨猗’、推動全縣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滋養和智力支持。”相關負責人說。

紅色課堂 教育傳承

還原歷史場景、呈現實物用品、展示記憶畫冊……臨猗縣黨史教育基地一層,一場別開生面的“課堂”上,身著校服的學生們聚精會神聆聽。

黨史展陳形式除了傳統的圖文平面展示和實物立體展陳外,現場實景模擬展示和一整面墻的多媒體視聽展示更是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

“新技術帶來的沉浸感、互動性和趣味性,能將抽象的歷史事件、革命精神轉化為可感、可觸、可參與的‘故事’,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讓歷史‘活’起來。”崔伍娟說,“實景模擬還原歷史場景,多媒體視聽提供沉浸式空間,帶來更直觀、立體、動態的體驗,極大地降低了歷史認知的門檻,尤其符合青少年偏好互動、體驗的學習特點。”

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是靜態展品難以企及的。“實景模擬讓我們仿佛‘穿越’到歷史現場,直觀體會革命先輩所處的環境、面臨的挑戰和做出的偉大抉擇。震撼的視聽效果和逼真的場景還原,更容易激發情感共鳴,使大家從內心深處認同革命精神,感受信仰的力量。”一位參觀黨史教育基地的學生說。

多媒體技術能綜合運用影像、聲音、數據可視化等手段,多角度、多層次講述黨史故事,豐富信息維度,加深記憶點,讓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將嚴肅的黨史教育巧妙地融入有趣、新奇的體驗中,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崔伍娟介紹。

“黨史教育基地運用實景模擬和多媒體視聽技術打造別開生面的課堂,是教育理念和手段的一次成功升級。這種形式高度契合數字化時代青少年的認知習慣和學習偏好,是黨史學習教育現代化、時代化的重要體現,有效破解了傳統教育形式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難題。通過沉浸式、互動式、趣味化的體驗,讓厚重的歷史,真正走入孩子們的心里,點燃他們學習黨史的熱情,為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傳承注入強勁動能。”黨史教育基地負責人栗君介紹。

這里已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課堂。自公益開放以來,接待近萬人次。

在該基地,崔伍娟還是公益志愿服務隊隊長,多年來連續開展公益志愿宣講。黨史教育基地也是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基地與課堂、社會各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據悉,2020年公益開放以來,該基地開展宣講671場次,7.05萬人次受益。

據同為公益志愿服務隊志愿者的栗君介紹,他們將進一步發揮黨史教育基地的作用,繼續做好基地宣講志愿服務,發揮好紅色教育陣地功能,開展好理論宣講實踐活動。

臨猗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暢麗娟表示,黨史研究室全體人員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務實的作風,全力支持公益志愿紅色宣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做好紅色宣講,創建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示范區作出積極貢獻。

記者 趙卓菁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