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06
記者 劉凱華 文圖
聞喜縣薛店鎮的溝渠頭村,因村臨深溝,且位于溝和渠的起點而得名。曾經,這個傳統農業村以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主,村民收入微薄。近年來,在黨建引領強大引擎的推動下,溝渠頭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出了一條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特色發展之路。

黨建引領,產業“蝶變”富民興村
夏季的溝渠頭村,巷道間3000余株爬藤月季肆意綻放,花香隨風飄散,引得游客紛紛駐足拍照,為村莊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月季經濟只是溝渠頭村產業發展的一方面,與此同時,該村的中藥材產業也是蓬勃發展。
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鎖旺滿懷激情地介紹:“過去咱村就靠種傳統農作物,收入低得可憐。后來黨支部一班人積極謀劃,因地制宜,決定把發展月季經濟和藥材種植產業作為突破口。”
為推動月季產業發展,村黨支部創新“黨員包巷聯戶”機制,黨員帶頭將閑置地變成“微花園”,打造特色月季巷道,成功創建省級美麗庭院示范村。然而,真正讓村民腰包鼓起來的,還是中藥材產業。
在溝渠頭村的藥材種植基地,4000畝柴胡、遠志等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楊鎖旺詳細講述了選擇這些品種的原因:“我們選黃芩、遠志、柴胡這些中藥材品種,是因為它們市場需求大、耐干旱、易管理。而且為了解決缺水問題,村里可是下了大力氣,打了4眼400米深井,鋪設了1.8萬余米水管,采用噴灌、滴灌技術灌溉,既節約用水,又保證藥材出苗率。”
走進該村楊戈種植專業合作社加工車間,機器轟鳴,村民們正忙碌地工作著。有的在熟練地撿藥材,有的在操作機器進行切片,還有的在晾曬藥材,一派繁忙景象。負責人楊戈介紹:“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現有社員200多名。我們從藥材種植、管理到收獲、銷售,實行一條龍服務,解決了社員的后顧之憂。平時沒有農活的時候,社員可以來這里打工掙錢。”
村民劉粉英一邊熟練地挑選著遠志,一邊笑著說:“我們地里有活就干地里活,地里沒活就來這里,一天能掙100多元,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呢。這可比以前種傳統作物強多了。”
藥材種植戶李冠霆也感慨地說:“我家里種了20多畝柴胡,豐收之后被合作社收購進行粗加工,一畝地能多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我干完農活就來廠里做裝卸、搬運之類的活,一年能掙四五萬元,這都得感謝村里的產業規劃。”
在中藥材產業發展過程中,溝渠頭村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積極與科研院校合作,邀請專家到村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專家們深入田間地頭,為村民講解中藥材的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知識,提高了村民的種植水平。同時,村黨支部還鼓勵村民成立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實現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
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溝渠頭村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目前,全村95%以上的土地種上了藥材,僅中藥材一項,就帶動了200余戶村民年均增收2.3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50萬元。而且,溝渠頭村通過藥材經紀人,與全國各地的藥材經銷商建立了合作關系,藥材經過加工后,全部發往廣東、安徽等地的中藥材市場。
溝渠頭村并未滿足于單一產業發展,而是積極探索產業融合新路徑。依托月季花海吸引的客流,村里延伸發展中藥材特色種植,創新推出“花間漫步”“藥田觀光”項目。
漫步月季花海,花香撲鼻,五彩花朵令人陶醉。不遠處是整齊的藥田,游客可體驗采藥樂趣,了解中藥材種植知識。楊鎖旺說:“我們還培育出多名‘土專家’,給游客講解中藥材知識,開發出手工香囊制作、農家小院體驗等特色項目,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體驗鄉村生活樂趣。”
幾名正體驗手工香囊制作的游客興奮地說:“這里環境美,月季花好看,還能做香囊,特別有意思。下次要帶更多朋友來。”
產業融合不僅為游客帶來新體驗,也為村民帶來更多收入。村民開辦的農家樂、民宿生意越來越好。村民楊大哥說:“自從村里發展農旅融合項目,游客越來越多,我的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一年能多掙好幾萬元。”

共建共治,文明新風凝聚合力
在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的同時,溝渠頭村的基層治理在黨建引領下也成效顯著。村黨支部將“積分超市”與黨員服務群眾“四級組織架構”深度融合,制訂“積分捆綁”管理辦法,包片干部與村民積分獎懲聯動。
走進村里的“積分超市”,貨架上擺滿洗潔精、毛巾、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村民可通過參與環境整治、矛盾調解、政策宣傳、志愿服務等賺取積分,然后用積分在超市兌換物品。黨員楊大爺說:“我們黨員帶頭參與這些工作,既能賺積分換東西,又能為村里作貢獻,特別有成就感。”
在黨員帶動下,群眾也主動參與基層治理。老黨員楊正鎖說:“看到黨員都這么積極,我們也不能落后。現在村里有什么活動,我們都主動參加,一起把村里建設得更好。”
通過“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共治格局,溝渠頭村環境越來越美,鄰里關系越來越和諧。村里道路干凈整潔,垃圾分類有序,臟亂差現象一去不復返。

除了產業發展和基層治理,溝渠頭村還十分注重民生保障。在該村老年服務中心,幾位老人正圍坐在餐桌旁開心地吃著午飯。一位老人笑著說:“一日三餐不花錢,好幾個菜,餐餐不重樣、頓頓有花樣,我們這些老人在這里過得可舒心了。”
楊鎖旺介紹:“我們村有168位70歲以上老人,空巢孤寡老人占七成以上。平日里老人生活難以保障,讓在外打拼的子女牽腸掛肚。2014年,村里建起日間照料中心,每天為老人提供用餐。從2017年起,中心還集中為老人舉辦生日儀式,為老年人獻上一份關愛。”
多年來,該村日間照料中心健康運行,蓬勃發展,還被省民政廳、財政廳授予“全省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工作示范村”稱號。
同時,為扭轉村里紅白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的不正之風,2014年,溝渠頭村成立紅白理事會,由以前事主操辦變為紅白理事會統一管理、統一籌辦、統一標準、統一價位,干部、黨員、老年協會成員帶頭實施,廣大村民積極響應。事主在事前3天向村紅白理事會申報,在村黨群服務中心集中操辦。喪事親戚祭獻一律不抬食籮,封棺一律不請樂隊;婚慶不使用禮炮車,車輛不超過6輛,不印發請柬;孩子滿月、蓋房上梁、喬遷搬家、學生升學等事宜一律不搭喜棚,只安排一餐正席,每桌200元標準,既豐盛又實惠。
幾年來,這一舉措先后為村民節約各項開支200余萬元,有效破除了婚喪嫁娶中鋪張浪費的不良習俗,形成了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文明辦事的新風尚。
如今,在黨建引領下,溝渠頭村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從“環境美”到“產業興”,從“風景線”到“致富經”,溝渠頭村用實際行動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未來,溝渠頭村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不斷探索創新,讓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