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6-03
時值初夏。
一大早,河津市僧樓鎮李家堡村的中心廣場上,陸續聚集了一大批訪客,他們佩戴黨員徽章,被廣場上古色古香的涼亭和3盞紅白相間的巨型宮燈深深吸引。村黨群服務中心電子顯示屏上,“河汾新杏壇,古耿星火傳”標語赫然入目。
這并非一次常規意義上的觀摩學習,而是僧樓鎮黨校精心設計的一堂“落地”實踐課。
鄉鎮黨校扎根基層,貴在接地氣、有實效。僧樓鎮以前瞻性眼光,高度重視鄉鎮黨校作用發揮,將黨校規范化建設列為今年全鎮基層黨建工作重點任務,深入挖掘本土優秀文化、優質師資、課程資源,組建了一支擁有45名教師的多元化師資團隊,定期組織師資培訓和教學研討活動。同時,盤活現有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黨員教育基地等陣地資源,打造并用好各類現場教學點,將“教室”搬到現場、基層,方便黨員就近就便參加培訓。
課程在一線落地,提神醒腦更解渴。“此前,我們已經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了一次主題為林下經濟松茸苗種植的實踐課,產生了良好示范效應。這次選在李家堡村,也是為了匯眾智謀良策,給該村非遺轉花燈更好破題,為文商融合賦能加力。”僧樓鎮黨委副書記趙鈺鑫說。
據悉,李家堡村轉花燈文化始于盛唐,歷經明清傳承至今,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2014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花燈的制作是根據風車原理,由扁竹綁扎而成;轉花燈表演,則要轉得歡快自然、絢麗壯觀。無論制作還是表演,都具有很大的產業價值。然而,長期以來,李家堡村年輕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從事這一技藝的多是60歲以上手藝人,以致技藝傳承斷代,文化資源始終難以轉化為發展動能。本次黨課,針對性召集各村入黨積極分子、青年黨員、后備力量、到村任職大學生以及機關年輕干部共70多名學員,聚焦“打響非遺轉花燈品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這一核心議題,就如何將散落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可運營的文化產業展開深入學習研討。
8時30分,隨著李家堡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高朋打開非遺文化館的大門,一個充滿創意和魅力的花燈世界撲面而來,五彩斑斕的花燈如繁星般奪目,將整個場館映照得如夢如幻。轉花燈制作展示區、歷史文化展覽區、互動體驗區等多個功能區域應有盡有,令學員們眼前一亮、嘖嘖稱贊。
沉浸式游館過程中,李家堡村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楊萬堂對轉花燈歷史淵源及展館建設情況進行了詳細講解。最后一個環節是集體討論,學員們在展館研學增識區濟濟一堂,爭相發言。
僧樓鎮機關年輕黨員張瑞玲率先發言,提出獨到見解:“我覺得轉花燈非遺要想出彩,就要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可以將轉花燈與家庭團聚、節慶喜氣等元素綁定,制作祈福花燈等,打造情感共鳴符號,形成效應。”
針對如何讓轉花燈這個非遺“火起來”,到村任職大學生薛毅博提出:“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建立社交媒體賬號,在直播間向廣大網友推介轉花燈文化故事、展示花燈制作工藝以及花燈展演效果,吸引粉絲關注和互動,通過線上售賣花燈、承接商演活動等方式,帶動轉花燈這一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非遺要想經久不衰,根本點在于對傳承人才的培養。”小張村黨支部委員薛香麗說,“一方面要注重從村莊內部挖掘人才,非遺傳承人要做到以老帶新,讓這一‘紙包火’的獨特技藝得到廣泛傳承;另一方面要大力引進專業型人才,破解花燈營銷、文創IP研發等短板,充分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賦予非遺新的時代標簽。”
……
研學室座無虛席,氣氛熱烈,身兼學員和東道主雙重身份的李高朋受益頗豐、感慨多多。“一方面,為我們村這一千年民俗深感自豪;一方面,感覺壓力山大,在文商融合方面才剛剛起步,急需迎頭補上。”李高朋說,“當然,更多的是啟發和收獲。特別是年輕黨員提出的擴大電商宣傳、塑造品牌等實操性極強的建議,更是讓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黨課順勢“落地”,花燈借勢“飛天”。截至目前,李家堡村黨支部、村委會依托村集體企業——河津市轉花燈非遺文化開發有限公司,圍繞花燈制作、商業演出和布展等方面多管齊下加快推進:“五一”前夕,赴北京世紀園參加北京八達嶺長城集團“夢話長城”專劇邀請會,特邀制作8架非遺轉花燈元素表演道具。這是繼春節前后,在河南開封萬歲山武俠城商業演出收入10萬余元,嵐山根·運城印象等景區布展,被央視新聞、新華網等中央媒體點贊關注后,又一次火爆出圈。眼下,在繼續加強商業演出及商業布展市場開拓布局的同時,還將利用村委會附近一處300多平方米的閑置宅院,建設集制作車間、非遺工作室、電商直播間、文創工坊等于一體的花燈制作基地,預計6月20日正式運營。“借力文商融合,預計今年我們在這一方面的收入將達50萬元,比上年度翻一番。”李高朋說。
“緊盯剛性需求,量身定制‘解渴課程’,鄉鎮黨校大有作為。”僧樓鎮黨委書記劉曉霞說,“針對黨員居住分散、老齡化突出、工學矛盾突出等復雜現狀,我們還將積極創建‘理論+實踐+創新+科技’立體教育矩陣,準確把握不同類型黨員培訓需求,精準定位,多點發力,創新‘1+e+N’課堂模式,打造1個鄉鎮黨校平臺+云端‘e’黨校+N個村級流動課堂全域黨員教育培訓共同體,分類施策做到黨員教育全覆蓋,為轉型發展賦能。” (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