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31
記者 韓維元
從全市首批鄉村治理示范村到全省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從承辦全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到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旅游系統新時代文化發展促進旅游發展工作推進會,萬榮縣高村鎮烏停村的文明之風,藏在村民大門上那方小小的“星級文明戶”銘牌里,隱于聯碩果園里“以株定畝”的創新賬本中,更輝映在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們圍坐吃飯時滿面的笑紋間。
近年來,烏停村始終堅持將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思想引領、鄉風文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機制健全等方面,持續厚植文明沃土、積極弘揚時代新風、全力構建文明家園。
普惠共享,拓展為民服務新廣度
走進烏停村,一座融合了傳統與現代風格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推開古樸的老式木門,明亮的白色以及各種現代化、休閑式的元素讓人很難相信這里是農村。1個中心和7個功能室開放互通,會客廳、老人休閑房、青年運動場、兒童游樂場、便民辦事處等一應俱全。自2023年建成運行以來,這里已然成為村民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務空間。
秉持“空間集中、功能完備”的理念,烏停村有效實施公共服務一體化項目,連片打造村衛生室、鄉鄰中心、黨群服務中心、村民健身中心等, 形成了集黨群服務、便民服務、醫療服務、養老服務、文化服務、安全保障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平臺。
“在日間照料中心,我們這些老人每天5塊錢就能吃上安心飯,村衛生室還不定期開展健康講座,沒事還可以到鄉鄰中心和村民健身中心打打籃球、乒乓球……”說起烏停村,村民們滿是自豪和幸福。
全民參與,煥發文明實踐新氣象
“他二嬸,村里的老規矩,咱家娃結婚可不許搞大排場!”5月18日,烏停村的鄉鄰中心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閆永生正與要給孩子辦婚事的村民熱聊著。在烏停村,婚喪嫁娶的“規矩”早已成為寫進村規民約的“硬杠杠”:宴席從15道菜減到10道,煙酒一律不上,用“媽媽團”的秧歌表演代替高價歌舞團。
在文明村鎮創建中,烏停村持續深化思想道德建設,通過深入挖掘村民的善行義舉,培育法治示范戶、法律明白人,評選“星級文明戶”,用“身邊事”影響“身邊人”,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婆婆”“好兒媳”“最美庭院”等先進典范。
活動平臺是推動文明村鎮創建的重要載體。每年寒暑假期間,烏停村的鄉鄰中心就成了孩子們的天堂:周邊村里的孩子都會在鄉鄰中心參加繪畫、書法等興趣愛好班,大學生志愿者和退休教師免費授課。村民們高興地說,有了這個鄉鄰中心,孩子們再也不會天天抱著手機看了。
此外,每年中秋、重陽等重要時間節點,烏停村都會組織連唱3天大戲。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常態化開展“敬老孝親”“理論宣講”等志愿服務。
夜幕降臨,村里的小游園里又響起歡快的音樂聲,忙完農活的村民邊跳邊說:“跳舞既能健身,還能跟姐妹們嘮嗑,我們的生活美著呢!”
生態宜業,擘畫和美家園新圖景
文明創建,產業先行。在文明村鎮創建中,烏停村把產業振興作為創建的基礎,著眼“非土地流轉基礎上的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在全縣范圍內率先打造現代果業示范點聯碩果園,創新探索“以株定畝、以地入股、統分結合、聯產聯營、多元增收”的果業經營新模式,帶動全村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新”果園1000余畝。
“我們采用合作社統一管理和村民自行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運營,增強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讓勞動力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實現多元化增收。”閆永生介紹,為進一步健全完善現代果業鏈條,烏停村引進專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新品種示范園、新品種種植大戶和散戶等提供重茬處理、水肥一體化及后續管護等六大類26項社會化服務。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民生福祉和鄉村振興。烏停村堅持“清、拆、改、種、建”五治并舉,聚焦“廢水”變“肥水”、荒地變綠地、臟亂變整潔的人居環境大變革,扎實推進“三大革命”,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推動排水管網、衛生改廁全覆蓋,讓“綠色”成為文明的“底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