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26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如何打破村落間的發展壁壘,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垣曲縣歷山鎮望仙村、歷山村、近佛村通過探索給出了答案——以黨建為引領,創新“聯村抱團”發展模式,用8萬根椴木支撐的木耳產業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書寫了從“各自為戰”到“握指成拳”的山區鄉村發展新答卷。

望仙村、近佛村、歷山村產業負責人在交流學習椴木木耳種植經驗。趙 軻 攝
支部聯建
凝聚“握指成拳”的組織動能
地處中條山區的歷山鎮望仙村、歷山村、近佛村,曾因地理位置封閉、資源開發碎片化陷入發展僵局。
近佛村黨支部書記張金生回憶:“過去種香菇,光木材粉碎、運輸就占了成本大頭,一年忙到頭賺不到錢,年輕人都往山外跑。”望仙村雖有食用菌種植基礎,但單打獨斗難以形成規模;歷山村空有林地資源,卻因缺乏技術無人問津。三村“資源相似、困境相同”,產業小散弱、治理碎片化成為共同痛點。
轉機始于歷山鎮黨委的統籌謀劃。2024年,三村黨支部打破行政壁壘,成立聯村黨委,建立“支部書記聯席會+黨員技術先鋒隊+產業聯盟”三級聯動機制。
“我們每月召開聯席會定計劃,黨員先鋒隊分片區包技術,產業聯盟統一跑市場,過去‘各掃門前雪’的局面徹底變了。”望仙村黨支部書記趙言紅道。
在聯村黨委推動下,“森林撫育+木耳種植”政策銜接模式落地——將國家森林撫育項目清理的雜木作為椴木基質,既消除森林火災隱患,又變“廢柴”為“產業原料”。
鎮黨委書記趙崇保說:“黨建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是把黨員聚成‘黏合劑’,讓政策紅利轉化為真金白銀。”
僅半年時間,三村就完成了從技術考察、菌種培育到椴木落地的產業布局,新增加的4萬根椴木陸續進山定植。
資源聯享
激活“綠色循環”的產業蝶變
自抱團發展以來,三村先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佛村的蛻變最具代表性。過去該村袋裝香菇產業因“伐木—粉碎—運輸”環節成本高,10年未能突破百戶規模。張金生赴望仙村考察后發現,椴木木耳種植無需粉碎木材,直接利用山林雜木打孔點種,成本可降低50%。
“一根椴木收三年木耳,廢棄后還能做有機肥,生態賬和經濟賬都劃算。”到村工作大學生王博算了一筆賬:2025年近佛村8000根椴木預計增收20萬元,帶動10余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77歲老黨員劉振生主動擔任“產業管家”,從椴木選址到點種全程把關。他感慨道:“過去守著滿山柴草發愁,現在每天看著椴木上冒木耳,比見著自家孫子還高興。”
作為“聯村抱團”的技術核心,望仙村將擁有6萬根椴木的基地打造成“實訓課堂”。村黨支部書記趙言紅團隊總結的“三包一保”機制(包技術、包菌種、包銷售,保底收購)成為三村產業標配。
“過去怕教會別人餓死自己,現在聯村發展讓規模不斷擴大,客商自己開車來山里收木耳。”趙言紅介紹,三村聯合后木耳總產量突破8萬根,收購價提高20%,穩定銷售渠道隨之建立。
在望仙村椴木木耳種植基地,“黨員技術特派團”每天穿梭于椴木之間。48歲的歷山村村民上官鳳巢曾是“莊稼把式”,如今已能通過椴木顏色判斷菌絲生長狀態:“望仙村師傅來教了3次,現在我也能當‘半個技術員’了。”
曾因“有資源無技術”陷入困境的歷山村,通過“望仙村帶技術、歷山村學技術、近佛村用技術”的循環機制重煥生機。
歷山村黨支部書記張虎關介紹,望仙村派駐的“黨員技術特派團”開展“手把手”教學,從椴木直徑選擇8厘米—12厘米、長度1.2米,菌種接種溫度控制在18℃—25℃,到病蟲害防治,逐項破解技術壁壘。2025年,歷山村試種的1.2萬根椴木全部完成接種,預計產值30萬余元。
產業聯興
描繪“生態共富”的振興圖景
在歷山鎮的山林間,8萬根椴木構建起“一年種菌、三年收獲、循環利用”的綠色產業鏈。
廢棄椴木經粉碎發酵制成有機肥,反哺農田減少化肥使用;林下種植與森林撫育結合,既提升生態效益,又通過政策補貼降低種植成本。近佛村村民王大爺算了一筆賬:“過去砍樹賣柴破壞生態,現在椴木種木耳,每畝林地每年能多賺1萬元,還能拿森林撫育補貼。”
每天清晨,近佛村椴木基地都會響起規律的打孔聲——數十名村民熟練地進行點種、封口作業,其中不乏返鄉青年的身影。
“過去在城里打工,孩子老人沒人管,現在在家門口一天能掙120元左右。”30歲的村民張鑫杰說,三村產業聯興帶動40余戶種植戶、百余名村民就業,曾經“空心化”的村落重現生機。

近佛村村民在點種菌種。記者 范 娜 攝
更令人期待的跨界融合正在醞釀。望仙村計劃依托周邊景區資源,打造“木耳采摘體驗園”,開發木耳醬、木耳脆等深加工產品。
“游客可以親自打孔點種,帶走‘歷山木耳’伴手禮,體驗‘從椴木到餐桌’的全過程。”歷山鎮黨委規劃,未來三年將建設標準化加工車間,注冊“歷山木耳”區域公用品牌,推動“食用菌+旅游”一體化發展,讓山林經濟釋放更大價值。
從“支部聯建”到“資源聯享”,再到“產業聯興”,歷山三村的實踐印證著一個樸素真理: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產業振興。通過組織創新實現規劃、技術、品牌“三個統一”,這片深山里的“椴木方陣”不僅激活了8萬根椴木的經濟價值,更重繪了山區鄉村的產業底色。
當黨建紅與產業綠在青山間交相輝映,歷山鎮正以“聯村抱團”的生動實踐,為鄉村振興交出一份“組織強、產業興、農民富”的山區答卷。
記者 范 娜 通訊員 董 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