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凝固在遼沈大地上的蒲坂風華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22

在永濟市普救寺東塬的李家莊村外,立有一尊縣級文保碑,上刻“張邦士墓及其家族墓地”。碑陰所示年代為明代。筆者喜出望外,最近曾閱讀過關于此人的資料,位于遼寧的兩座大山留有其摩崖石刻,讓這位蒲州先賢的遙遠印跡在家鄉有了現實的呼應。其實,他的名字不叫張邦士,而叫張邦土。

蒲坂張邦土為閭山所書“醫閭佳勝”四字,格外醒目,每字1.6米見方。照片由作者提供

望重鄉閭

大明蒲州,人才輩出,官宦如云,俊采星馳,有“大大小小州縣官,三斗六升菜籽多”之稱。張邦土便是其中最耀眼者之一。在光緒版《永濟縣志》中,關于張邦土的記載,雖星星點點,卻也證明了他的存在和聲望。在“鄉賢祠”欄中,“明山東右參政張邦土”赫然在列,成為明代入祀蒲州文廟鄉賢祠的五十六人之一。在明進士欄中,有“張邦教,入正德丁丑會試舒芬榜”,即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歷官廬州推官、陜西按察使。在舉人榜中,嘉靖辛卯年(嘉靖十年,1531年),“張邦士(應為土),邦教弟,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與其同年中舉的還有蒲籍名臣楊博次子楊俊士,不過楊俊士后又中進士,任鳳陽府推官。張邦土再未登進士,僅以舉人身份入仕。張邦土中舉年份,在楊博與王崇古之間。縣志上還提到,“張凝,例貢生,(湖南寧遠縣)訓導,以子邦教贈山東副使”。可見邦教、邦土兄弟,從小受到書香門第的熏陶。雖二人中舉相隔15年,但無疑是光宗耀祖,皆蒲之風華。蒲州城曾建有“兄弟藩臬坊”,兄陜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張邦教,弟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張邦土。在陵墓欄提到,陜西按察使張邦教墓在峨眉原上。參政張邦土墓,在東坡上。張邦土為家鄉留有《夏日登抱榆臺》一詩,五言八句。抱榆臺,又名寶玉臺,在蒲州東南的中條山脊,古蒲州一處標志性的形勝。有資料表明萬歷六年,張邦土退出政治舞臺。總之,張家兄弟,在蒲州有一定影響,口碑良好,尤其是張邦土。

由于未看到張邦土墓志銘,故其有關信息并不完整。據雍正《山西通志·125卷》記載:“張邦土,蒲州人。邦教弟。嘉靖辛卯舉人,歷官山東右參政。府志云:早擢制科,晩推賓席,經國則累奏撻伐之功,治家則丕著義方之訓。其他,贍貧恤寒,賑荒蠲券,種種芳軌,不悉數也。”這段話文字不多,但卻很有分量,有助于揭開他備受鄉閭尊崇的謎團。不僅入祀鄉賢,為其樹坊,還在當時的東關牛站巷立專祠,稱“參政張邦土祠”,以崇德報功,顯忠褒烈,樹植名教。建祠意味著他有非同一般的惠政和善行。在外,他為朝廷剪除北元隱患,體恤百姓,為民請命,功勞卓著。居鄉,他治家有方,睦鄰鄉里,儒學風范。遇到災荒,積極賑災,拯民水火,雪中送炭,人民銘記在心。正所謂“在朝則美政,在鄉則美俗”。

建功關外

大明國在全國設十三個布政使司,相當于后來的省。張邦土長期在山東布政使司任職,但根據資料,山東布政使司轄區還包含著今遼寧省。在相當長時段內,張邦土的活動區域在遼東,大明的邊疆地區。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時任兵部尚書楊博的一份上疏中,請皇帝嘉獎一批守邊有功者,張邦土名列其中,而且是在“加重陛賞”序列中,賞銀五兩。據《明實錄》載:“嘉靖四十五年六月辛未,薊遼總督劉壽疏報:御虜諸臣功罪參議張邦土等賞罰有差。”“隆慶二年十二月,以遼東清出屯田數,多副使張邦土賞銀兩。四年三月以遼陽、沈陽繕修營堡,賞分守參政張邦土銀兩。”總之,在嘉隆年間,張邦土因政績優異,多次受到朝廷表彰。

根據明制,左右參政(秩從三品)和左右參議(從四品)乃布政使的屬官,輔佐布政使處理省政,同時又要分守各道,主管所轄區域的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撫民等事。張邦土先后以參議和參政的身份,分守遼海,稱遼海分守道,是當地最高行政長官。其間,曾撰《重修遼陽關王廟記》,言說“遼地與夷為鄰,與虜為仇”,修關王廟,旨在勉勵軍民發揚關公的忠勇精神,“為國家壯屏翰,為生民捍禍患”。他還積極參與辦學,增建河西書院,重修廣寧縣(今錦州北鎮市)儒學,助力遼東文運昌盛。廣寧縣位置重要,朝廷在此設遼東總兵府,名將李成梁在此駐守,抗擊女真大軍。另有一位蒲州名宦劉成德,正德辛未進士,《永濟縣志》有其名,曾以監察御史身份巡按遼東,重修學宮殿廡,后入祀廣寧名宦祠。

摩天巨書

在廣寧縣北部,有座名山,叫醫巫閭山,簡稱閭山。歷史上,被稱為北鎮之山,它與中鎮霍山(山西霍州)、東鎮沂山(山東臨朐)、南鎮會稽山(浙江紹興)和西鎮吳山(陜西隴縣),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的“五大鎮山”,作為五岳的補充,為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文化名山。閭山主峰海拔僅866.6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山名雖有“醫巫”二字,其實和“巫醫”沒有任何聯系。古代的醫巫閭山是少數民族集聚地,其中有個“東胡族”,它的語言中“醫巫閭”是“大”的意思,所以“醫巫閭山”就是“大山”。這個民族現已不存在了。

山河有聲譽,多半是因人而風生水起。嘉靖四十年(辛酉年,1561年)秋,在廣寧為官的遼海分守道張邦土,濃墨重彩地為當地神山閭山留下“醫閭佳勝”和“游目天表”兩處摩崖石刻,落款為“大明嘉靖辛酉之秋蒲坂張邦土書”,均鐫于山壁醒目位置。雖然年深日久,風雨剝蝕,但因山體多花崗巖,石質優良,有抗風化力,加之多次描紅,石刻至今熠熠生輝,成為凝固在山崖上的歷史印跡。字跡遒勁而渾穆,凝重而蒼澀。顏體楷書,圓潤豐腴,每字1.6米見方,至為壯偉,人稱“巨幅石刻”,盡顯大明氣象。“醫閭佳勝”為橫幅,“游目天表”為豎刻。二者應為一次書寫,分雕于大石棚和玉泉寺高低不同的兩個位置,是景區最壯觀最震撼人心的石刻景觀,吸引著幾乎所有游客投來驚艷目光。

“游目天表”源自漢班固《西都賦》。原句為:“排飛闥而上出,若游目於天表,似無依而洋洋。”大意是登高可望到云天之外的世界。形容閭山雄偉高大。作為一名地方的父母官,張邦土不僅忠于職守,功勛卓著,同時靠自己的詩書愛好,憑自己的天賦、情懷和才華,為第二故鄉留下一張張閃亮名片,表達了對幽燕山河的深深眷戀,并持續散發著濃郁的藝術魅力。東北有三大文化名山——閭山、千山和長白山。令人鼓舞的是,張邦土除前述閭山翰墨留痕,還在今鞍山市的千山留下芳墨。兩山分居遼河東西,相去160公里。在千山景區祖越寺后,有座山峰,南面向外突出,呈拱瓦形,遠遠望去,猶如彌勒垂腹趺坐,故名彌勒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其峭壁橫刻有“獨鎮群岳”盈尺大字,為明巡遼侍御盛泰宇所題,形容山勢雄拔,超越群岳,如詩句“五岳何難一腹容”所言。石刻左側有張邦土豎題“含澤宣氣”四字。《遼陽縣志》云:“含澤宣氣,本《春秋》題辭之說。山之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五神也。五神謂五藏,取此以明彌勒垂腹之意。”“含澤宣氣”成就了彌勒佛有容乃大的胸懷。兩幅石刻,各有其典,互為補充,完美詮釋彌勒峰的特征。經艱難辨認,其款識為“□□己巳□分守遼海參政蒲坂張邦土題”。己巳即隆慶三年(1569年),與盛氏題刻同年,比閭山題壁晚8年。此時張邦土已由“遼海參議”升為“遼海參政”。此外,張氏還留有《秋夜宿千山祖越寺》(四首),意境優美,氣度不凡,為“含澤宣氣”的補證,在當地廣為流傳。

地處大河臂彎的永濟人民,很少能想到,在1500公里外的關東地區,竟存有先賢遺留的磅礴墨寶,為兩座名山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底色。“蒲坂”二字,也在遠方懸崖壯美了460余年,成為河東男兒獻身他鄉的歷史見證。文化自信,要從文化自知開始。這一藝術杰作,是蒲州風華在遼沈大地上的精彩綻放,成為晉遼間穿越時空的文化紐帶,應該讓書寫者的家鄉熟知。

名字辨識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山西通志》《山東通志》《蒲州府志》多處資料,將其名寫作“張邦士”,而且錯得自信,錯得無痕,流布甚廣。不過二者字形確實相近,極易寫錯。按一般起名規律,他們自認為“邦士”是“國之勇士”的簡稱,即“國士”,比“邦土”更好理解,更天經地義些。然而,這恰恰暴露出人們的一種美好臆斷。加之,隔代修志,年代久遠,主人公又建功在他鄉,信息流通不夠,造成訛傳,甚至“以錯糾正”的怪現象。

為什么一定是張邦土呢?證據有三:一是,摩崖石刻。遼寧兩山的三處石刻,都明白刻著“張邦土”。二是,當代志書。成書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全遼志》內,用的全是張邦土,不僅因本朝所著,而且張邦土還是該志的修纂者之一,他不可能把自己名字寫錯。三是命名規律。古人起名字都是有規律的,甚至在修家譜時已預先規定好的。一個家族內同輩人的名字有一字相同,另一字之間有順序有關聯。《尚書·六官》提到國家設六官:天官,掌邦治;地官,掌邦教;春官,掌邦禮;夏官,掌邦政;秋官,掌邦禁;冬官,掌邦土。張邦教與張邦土的名字,直接使用古語資源,符合這一規則。鞍山師范學院教授張士尊對此作過專門研究。按他的說法順藤摸瓜,果然發現張家兄弟中,還有張邦政和張邦禮。其中張邦禮,嘉靖二十二年舉人,官至常州府同知。

蒲坂多嬌,英雄折腰。有機會一定要去東北一趟,探訪鄉賢那豪邁的摩天大書,游走張公筆下贊美過的名山,把舜都蒲坂的故事講出山西,把天遼地寧的故事講回河東。

傅晉宏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