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22
最近電視上有句火爆的廣告詞:英雄方識英雄。這話簡單明了,卻很有哲學韻味,一擔挑著兩頭英雄。細數漢末三國時期,諸如英雄相惜,相見恨晚的事例眾多,各具風采,橋段鮮活。其中數關羽與張遼情誼深厚,最讓人由衷嘆服,感慨良多。
其實,關羽與張遼并非同一戰壕的戰友,而是分屬兩個不同營壘:關羽追隨劉備創世立業,系西蜀“五虎上將”之首,勇武絕倫,功勛卓著;而張遼則為曹魏“五子良將”,多謀善戰,文武雙全,乃曹公的股肱之臣。
合肥大捷,張遼運籌帷幄,獨當一面,一戰成名。曹操歡喜不盡,稱其“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臨敵決策,沒有失誤”,禮拜張遼為蕩寇將軍,賜爵關內侯。
時曹魏雄霸中原,軍威正熾,其麾下戰將如云,謀士如林。古賢悉數,發表評論云:“曹魏多名將,張遼為第一”。此論并非虛譽,張遼受之無愧。
現在,讓我們先來認識其人。
張遼,字文遠,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本系聶壹的后裔,其家族為避怨而改姓張。他曾從屬于丁原、董卓、呂布為將。下邳兵敗,呂布大勢盡去,殞命白門樓,張遼凜然不屈,令曹操刮目相看,招其至麾下。
歸順曹魏后,張遼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期。他披堅執戟,身經百戰,降昌豨于東海,擊袁尚于鄴城,擔當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栁毅,淮南梅成、陳蘭等,戰功赫赫,名傳遐邇。曹操論功行賞,封他為前將軍,晉爵都亭侯。
保衛合肥,是張遼指揮作戰的經典戰役。當初,他受命與李典、樂進帶領七千人駐守合肥。建安二十年(215年),吳主孫權御駕親征,十萬大軍將孤城合肥圍了個水泄不通。大兵壓境,危在旦夕。張遼審時度勢,臨危不亂,于當夜招募八百鐵血將士,逆擊敵銳,誓與城共存亡。
次日破曉,張遼打開城門,一騎絕塵,直沖敵陣,接連斬殺了數十名兵勇和兩位將領,如入無人之境。孫權心驚急走,退至一處高丘觀戰。當他看清張遼身邊并無多少人馬,便揮動令旗,重重圍堵。張遼自知難以決勝,率部下數十人死戰脫出。此時,只聽陣內呼號:“將軍走矣,不管我等死活了!”張遼聞言,復又殺入重圍,救出了被困余眾。
孫權攻打合肥十余日,無計破城,只好退師。張遼瞅準時機,乘勝追擊,差點活捉孫權。
合肥之戰,張遼以少勝多,以弱克強,震驚東吳,《三國志·吳書》記載分明,史跡確鑿。《魏略》猶敘奇聞軼事:此役過后,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輒言,“張遼來了!”哭聲立止。“張遼止啼”成了東吳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唐代李翰所撰的《蒙求》中,收錄了此典。此事流傳到日本,遂有了“遼來來”的鄉俗俚語,閭巷遍聞。
實在說來,如果沒有當年關羽在下邳白門樓上的刀下跪救,也就沒有了張遼后來的耀世輝煌。
那年,曹操攻克徐州,兵臨下邳,執呂布、陳宮、張遼等于白門樓上。陳宮怒而罵操,慷慨赴死;呂布卻貪生求釋,搖尾乞憐。忽聽一人大叫:“呂布匹夫!死則死耳,何懼之有!”原來是刀斧手推擁張遼而至。只見他怒目視曹,大罵不止。曹不堪其辱,拔劍在手,欲斬張遼。站立一旁的關羽見狀,急忙下跪,為張遼求情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曹操是何等聰明睿智之人,豈看不出眼前挺立的,是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曠世英才。他隨之轉怒為喜,擲劍于地,上前“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張遼感其寬宏大量,遂降。曹操喜獲棟梁,拜其為中郎將,并付虎符,以示恩寵。
對三國歷史頗有研究的清初著名學者毛宗崗,對關羽跪救張遼之舉大為贊賞,得出結論曰:“張遼之守合肥,其真大將之才乎!宜其為關公之器重歟!惟大將不懼大將,亦惟大將能知大將。”
從此,張遼與關羽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結下了不解之緣。
話說劉備代領徐州后,為了確保徐州安全,他與張飛駐守小沛,令關羽扼居下邳,互為犄角,守望相助,以保萬無一失。
曹操聽從謀士郭嘉之計,起二十萬大軍,兵分五路,進攻徐州。徐州頻頻告急。劉備與張飛在小沛欲趁夜劫寨,卻被識破,遭遇“反包圍”,兵敗而散。劉備匹馬落荒,往北去投青州袁紹;張飛無計可施,只身望芒碭山而去。
曹操騰出手來,合兵圍攻下邳。關羽雖有萬夫不當之勇,卻難敵對方機弩百張,箭如飛蝗。更加曹操陣中驍將迭出,輪番與關羽廝殺,他疲憊不堪,力不能支,只好退守一處土山,權且少歇。
此時,只見張遼一騎搶上山來。關羽開口便問:“文遠來戰乎?”“非也。”“欲說降乎?”“亦非也。”“然則如何?”張遼拱手趨前曰:“別無他意,只為救義兄下山。”
接著,張遼推心置腹,客觀分析眼下形勢,勸慰關羽不要失卻桃園盟誓,恃勇失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進而又表達了曹丞相的愛慕之心。關羽聽其言,當下與之訂立“三盟”:一者,降漢不降操;二者,禮待二位嫂嫂,不得驚擾;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無論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不得阻攔。
張遼下山,如實稟報。曹操欲結關羽之心,新得一員心儀已久,萬人難敵的大將,遂一一應諾。關羽這才隨張遼下山,棲身曹營,靜觀時局變化。
其時,曹操手下能言善辯之士眾多,為何只有張遼敢于自動請纓,去勸說寧死不屈的關羽呢?蓋因二人意氣相投,彼此信任,也是張遼欲投桃報李,回敬當年關羽在白門樓上的跪救之恩。
曹操得了關羽喜之不盡,三日一小飲,五日一大宴,上馬金,下馬銀,禮儀周至,待如上賓。關羽感其恩寵,幾欲報答,而心心念念的,卻仍是劉備與張飛的下落。他私下對張遼說,曹公厚愛,我必將報之;而與使君、張飛桃園結義之情,海枯石爛,絕不相負。
時間不長,袁紹遣大將顏良為先鋒,進攻白馬,連斬曹軍幾員大將,無人能敵。關羽臨危請命,提刀沖陣,立斬顏良,又誅文丑,立下不世之功。曹操倍加欽敬,表奏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并鑄金印相送。
一日,關羽聽得劉備流亡河北,在袁紹處落腳,便收拾行裝,準備前往青州。張遼知其心意已決,難以更改,便自閉府門,謝絕辭別。關羽理解張遼的兩難境遇,對著府門長揖而去。
關羽掛印封金,悉數歸還曹公后,著一襲綠袍,驅寶馬“赤免”,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一路向前,不想卻在汝南遇到夏侯惇纏斗,一時難以脫身。此時,只見一騎急馳而至,原來是張遼擔心關羽半路遭阻有失,特地趕來斡旋放行。
夏侯惇料定并無勝算,無奈回營;關羽撣塵收刀,勒馬走人。他在馬上對張遼拱手致意:“來日方長,后會有期。”
這一天還真的來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起兵二十萬,對外號稱八十萬,一路南下,與孫劉五萬聯軍,在湖北赤壁隔江對峙。東吳都督周瑜在諸葛亮的幫助下,以火攻擊敗曹操水師,兩國聯軍水陸并進,大敗曹軍。
曹操眼看大勢已去,無力回天,方如大夢初醒,悲嘆不已。在張遼等死戰保護之下,一行殘兵敗將,落魄不堪,倉皇逃至華容道口。這里地窄路險,坑坎難行,卻并無人把守。絕處逢生,曹操不由仰天大笑:“人皆言孔明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以吾觀之,也不過爾爾。他若在此處設下伏兵,吾命休矣。”話音未落,忽聽一聲炮響,關羽率五百刀斧手呼嘯而出,虎視眈眈,攔住了去路。
曹操素知關羽忠勇,打馬上前敘說舊情,乞求放生。關羽見其甲胄不整,淚流滿面,落難至極,不由動了惻隱之心,大喊一聲:“四散擺開!”旋即勒回馬頭,別過臉去。曹操一行虎口余生剛剛竄走,張遼率殘兵又至。關羽念及昔日情分,長嘆一聲,盡皆放行。
其實,火燒赤壁之后,諸葛亮就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道。在他遴選此關隘守將之時,關羽主動立下軍令狀請纓。如今,關羽不計自身安危違犯軍令,義釋曹操,放走張遼,真可謂仁德無量,義薄云天矣。
縱觀關羽與張遼相識、相知、相交的人生軌跡,我們是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相交誠為先,義氣大如天。小人趨勢利,君子重情緣。大恩不言謝,臨危施手援。兩心恒相悅,終生無遺憾。
趙戰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