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20
在運城博物館,位于一樓的學雷鋒志愿服務站內暖意融融,每日前來打飲用水的,問詢講解服務的,咨詢使用母嬰室的游客井然有序。雨傘、輪椅等也整整齊齊地擺放在站內。
母嬰室里的臺面、嬰兒床、洗手池等設施應有盡有,“為攜帶嬰幼兒的游客提供了便利,”抱著孩子的周女士笑著說,“學雷鋒志愿服務站設施齊全,服務很細致周到。”
身著藍色馬甲的志愿者講解員在站內站外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來自不同行業,卻以同樣的熱情和專業,為觀眾打開一扇扇通往歷史的大門。
“大家請看……根據大家的觀展感受,我將從這里開始講解……”在博物館一樓大廳,志愿者李國瑤正在大廳浮雕墻前為游客講解。針對本地觀眾,她從家鄉自豪感角度來講解,對于外地觀眾,則基于河東文化講起,特意將山西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凸顯出來。
游客們跟隨講解員的腳步,隨后又了解了“運城這座鹽務專城的建立及鹽業的興旺,運城的商業、文化、教育、水利、公益等各項事業漸次繁榮,成為河東大地上一顆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等歷史脈絡。
“這個小動物的名字叫世紀曙猿,我們看它的下頜有什么不同……”志愿者們通常會根據受眾群體設計互動式講解,比如通過形象的講解讓孩子們理解深奧的文物背后的意義。“我們希望觀眾不僅能看文物,更能讀懂它們的故事。”志愿者權建華說。
談起為不同受眾講解中的側重點,李國瑤娓娓道來:“為孩子們講解時會淺顯一點,有利于年齡小的孩子觸摸歷史的趣味性,打開視野;對有文史知識儲備的觀眾,會更多引導他們從深層次認識歷史事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比如從半個蠶繭人工切口角度講起,凸顯絲綢文化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作用,再聯想到人生,雖有不完美之處,但使得每個人有個性和特色,我們在豐富有特色的世界里,要看到歷史,照進現實,關照自己。”
除了專業講解,志愿者們還提供細致入微的服務。志愿者會主動為行動不便的游客提供輪椅,并調整語速配合老年觀眾,還有志愿者在節假日疏導人流,確保參觀秩序。
運城博物館,自2017年起成立志愿者團隊,目前共有112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每年6月,志愿者團隊會招新。每個志愿者每場講解約2小時。李國瑤介紹,完成一場完整的講解需要記憶至少數萬字的資料,并不斷更新知識儲備,要想講得生動有趣,還需要不停涉獵歷史背景、現實意義,并鏈接當下網絡熱梗,提高觀眾關注度。她在為觀眾講解西侯度遺址出土的石器三棱大尖狀器時就采用了“花園里挖呀挖呀挖”的梗,來講解它的制作目的和作用,主要用來挖掘根莖類植物等。
一樓“華夏尋根”“館藏珍品”展廳,來館參觀的觀眾近來絡繹不絕,認真聽過免費人工講解的外地游客王女士感慨地說:“以前自己逛博物館,對歷史文化是一知半解,現在聽到講解后,醍醐灌頂,對運城的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孩子也對深入淺出的歷史文化講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次旅程我們感到收獲滿滿。”
多元群體的加入,更讓文化傳承薪火相傳。權建華是一家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師,他在講解過程中,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來關注運城的文化,“老百姓對孩子教育和自身素養的提升越來越重視,對自己精神生活的充盈越來越有迫切的要求,能感受到大家對運城博物館的熱情,自己在服務大家的同時也有收獲和滿足感,能夠用語言傳遞一些文物故事和歷史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運城,感到很開心,愛在運博,志愿有我,傳承文明,守望家國,是100多位志愿者共同的心聲。”權建華微笑著說。
運城博物館提供的講解服務和志愿服務,讓更多游客享受到高質量的觀展體驗。“講解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播撒文化的種子。”正如運城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所說,志愿者們用熱忱和專業,讓沉睡的文物煥發新生,讓博物館成為公眾觸摸歷史、感受文明的重要課堂。
記者 趙卓菁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