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4-30

國家稅務總局絳縣稅務局全體黨員在橫水鎮(zhèn)柳莊村參觀學習,并重溫入黨誓詞。 記者 金玉敏 攝
在絳縣橫水鎮(zhèn)的中條山麓下,一座名為柳莊村的小村莊,正經歷著一場由紅色基因驅動的深刻變革。這里曾是陳賡將軍指揮聞夏戰(zhàn)役的駐扎地,斑駁的指揮部舊址、新落成的黨性教育館與千畝連翹藥田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紅綠交織”的鄉(xiāng)村振興圖景。
近年來,柳莊村以黨建為引領,通過系統(tǒng)性保護革命遺址、創(chuàng)新文化傳承形式、推動紅色文旅與生態(tài)產業(yè)融合,探索出一條“紅色資源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之路。
保護革命遺址 傳承紅色基因
柳莊村的紅色基因始于1946年的聞夏戰(zhàn)役。陳賡將軍在此指揮的這場關鍵戰(zhàn)役,為后續(xù)晉南反攻奠定了基礎。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指揮部舊址等多處房屋因年久失修,一度面臨坍塌風險。“這些舊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柳莊人的精神豐碑。”柳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許學惠回憶道。
2021年,柳莊村黨支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深度挖掘當?shù)氐募t色資源和紅色文化。在走訪村內的老人和搜集歷史資料后,柳莊村黨支部決定將革命遺址保護列為“一號工程”,在縣委縣政府支持下,啟動系統(tǒng)性修繕工作。
“陳賡將軍和戰(zhàn)士們當時都住在村民的家里,這些年,有的房子已經多年無人居住,院落里雜草叢生;還有的房子已經徹底廢棄并發(fā)生坍塌。我們經過和房主溝通,說明了規(guī)劃后,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以很低的價格將這些宅基地收回村集體,然后進行提升改造。還有一名村民主動配合村集體,將自己的房屋打造成紀念館,每年只象征性收200元租金。”許學惠說。
在革命遺址修復過程中,柳莊村的村民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沒有聘請專家學者,也未依賴專業(yè)圖紙,村民們以村中老人口述的歷史為藍本,憑借代代相傳的記憶,一磚一瓦還原了陳賡將軍指揮部、戰(zhàn)時通訊區(qū)等舊址。
柳莊村村“兩委”干部及村內的老人組成“顧問團”,每日駐守工地指導細節(jié),確保革命遺址恢復工作與歷史“嚴絲合縫”。更令人觸動的是,這場革命遺址恢復工作與村民增收形成“雙向奔赴”——村委會以每小時12元的報酬吸納村民參與施工,既解決了留守勞動力的就業(yè)問題,又讓年輕一代在勞作中重拾紅色記憶。最終,4處舊址和占地1680平方米的“陳賡為和平而戰(zhàn)主題館”,在村民手中“重生”,且每戶村民也獲得了“紅利”,讓這場修復超越了文化意義,成為鄉(xiāng)村振興中“精神與物質共富”的生動注腳。
“這張陳賡將軍剪紙畫是村民自己剪好捐出來的,這幅墻畫也是村民自己畫的,這些桌椅也是村民捐的……”行走在柳莊村革命遺址的各展館,到村工作大學生柳心渝向記者介紹道。
歷時8個月,柳莊村的革命遺址完成修復。如今,指揮部舊址內陳列著煤油燈、作戰(zhàn)地圖等,真實還原了當年的烽火歲月。
講好紅色故事 激活奮進力量
“歡迎各位同志來到絳縣柳莊村參觀學習,我是今天的講解員魏瑞虎。陳賡將軍雖然只在柳莊村待了48天,但留給我們的那些故事,依然讓后人們印象深刻,我們現(xiàn)在就開始進入陳賡將軍當時的居住地,一起來感受下當年在這里發(fā)生的故事……”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國家稅務總局絳縣稅務局的青年干部懷著崇敬的心情步入“陳賡為和平而戰(zhàn)主題館”。
館內,豐富的歷史文物、翔實的文獻資料、生動的影像記錄,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現(xiàn)了陳賡將軍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讓前來參觀學習的青年干部深切感受到陳賡將軍堅定的革命信念。
“陳賡將軍1946年在絳縣柳莊村,指揮太岳縱隊10旅、11旅、13旅共7個團,取得了著名的聞夏戰(zhàn)役和臨浮戰(zhàn)役大捷的光榮歷史,讓我感到十分激動。”一名參觀學習的年輕干部表示。
“軍民情深展館記錄的是陳賡將軍在柳莊村駐扎期間發(fā)生的故事,‘東門外的碾盤’‘送飯’‘誰吃了桃子’等都是根據村里老人們的口述整理出來的,反映了陳賡將軍以及八路軍與老百姓‘軍民魚水情深’。”魏瑞虎介紹道。
參觀結束后,絳縣稅務局還組織年輕干部開展“青春對話歷史”主題團課,引導青年干部思考新時代青年稅務干部的使命擔當。20余名青年干部踴躍發(fā)言,絳縣稅務局青年干部楊達表示,將以革命先烈為榜樣,把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轉化為工作動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嚴謹?shù)膽B(tài)度、更加扎實的作風,投身到稅務工作中,為絳縣稅務事業(yè)發(fā)展貢獻力量。
絳縣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主題活動不僅是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更是一次深刻的黨性教育和思想洗禮。
在柳莊村的青磚灰瓦間,革命遺址的故事與時光交織。陳賡將軍的足跡從作戰(zhàn)地圖旁延伸到村民的家中……橫水鎮(zhèn)“青年紅色宣講團”的青年們,用“小切口”撬動“大歷史”,讓紅色基因在柳莊村煥發(fā)新生。村里的老黨員感慨道:“這些年輕人把陳賡將軍的故事講得比我們這些親歷者還生動,我打心眼里高興!”
“為了讓陳賡將軍的故事在柳莊村傳下去,橫水鎮(zhèn)黨委組建‘青年紅色宣講團’,由到村工作大學生、選調生、鄉(xiāng)鎮(zhèn)干部等15名黨員組成,通過專業(yè)培訓,進行專題講解。”橫水鎮(zhèn)黨委組織委員崔藝潔表示。
如今,“陳賡為和平而戰(zhàn)主題館”已成為周邊地區(qū)紅色教育的“精神地標”,累計接待黨員干部群眾超3萬人次。
許學惠告訴記者:“下一步,村‘兩委’干部還計劃編印《柳莊紅色記憶》手冊,通過廣播每日講述革命故事,讓紅色文化以更加鮮活的形式走進村民日常生活。”
“紅綠”融合發(fā)展 促進鄉(xiāng)村振興
沿著中條山脈蜿蜒而上,柳莊村的千畝連翹藥田翻涌著翠浪。這個曾經寂寂無名的小山村,如今正以“紅”“綠”交融的發(fā)展模式,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柳莊村探索“黨建+農文旅”一體發(fā)展新路徑,串聯(lián)革命遺址、連翹藥田等資源,打造“紅色研學路線”,開展“重走革命路”活動,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重走革命路’活動吸引了眾多黨員干部、學生前來參觀學習,不僅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fā)展,還增加了村民的收入。2024年,柳莊村集體經濟收入近50萬元,其中‘紅色收入’就有3萬余元。”許學惠表示,“陳賡為和平而戰(zhàn)主題館”正成為絳縣紅色教育“打卡地”,運城市委黨校、絳縣縣委黨校等單位更是將其列為紅色教育基地。
“為了豐富研學體驗,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連翹等產品資源,成立合作社,圍繞紅色資源,推出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許學惠告訴記者。
在與許學惠交談中,他對柳莊村的千畝連翹藥田十分上心。“絳縣地處太行山南麓,山高林密、晝夜溫差大,為連翹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如今,連翹種植面積已達上千畝,我們計劃賦予連翹茶文化內涵,為村集體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許學惠表示。
從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到生機勃勃的新時代,柳莊村的紅色基因從未褪色。在這里,黨建不僅是方向引領,更成為激活歷史記憶、賦能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核心動力。如今,這座中條山麓的小村莊,正以“紅”鑄魂、以“綠”為裳,書寫著鄉(xiāng)村振興的壯麗篇章。正如許學惠所言:“紅色資源不僅是精神財富,更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金鑰匙’。”
記者 邢智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