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24

阡陌課堂 記者 朱超逸丁 攝
在晉南孤山之麓,一座以漢字為魂的耕讀文化殿堂正煥發新生。修福第基地自2020年入選中國人民大學鄉村振興教材案例,到2023年載入中央黨校《典鑒》典籍,再到成為教育部農耕文明研究唯一指定案例,其“以宇宙為教室 奉自然為恩師”的獨特模式,正在書寫新時代研學游的典范篇章。
文化溯源:解碼古字奧秘
踏入修福第,濃厚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基地上方高懸的“圶”字,不僅是視覺焦點,更是貫穿始終的文化符號。這個看似生僻的古字,實則蘊藏著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碼。
“圶”,其基本含義是古地名??滴踝值浣忉尀椋骸啊镀n惥帯罚嚎嗲⑶校羟?。地名?!倍鴵樽C,“圶”字還有一種說法,它是“曲”的前身字,后被曲字所代替。它不僅代表彎曲,其主要含義是指河流與高山。而從象征意義和歷史文化來看,這個古地名就是萬榮后土祠與孤山一帶,恰指此處——萬榮孤山“圶”地。
而《說文解字》中說:“‘圶’,地也。從土,才聲?!贝颂?,“圶”作為“地”的異體字出現,表示大地、土壤之意?!巴聊苌f物,地可發千祥”,中華文明起源于農耕文明,土地是文明的標志,土地涵養了中華文明。而孤山“圶”地修福第研學旅行基地,便是以“自然”為老師,以“大地”為課堂,讓每一個來此的人充分學好自然文化。
漢字傳習:“活”化文字魅力
4月20日,修福第成立漢字文化園,其以自然農耕和鄉村生活為場景,以生存、生活、生命教育為主線,打造中國最具文化內涵的漢字主題研學基地。正如墻上標語“處處是漢字 字字皆文化”所言,修福第處處都藏著亟待學習的漢字知識。

識形解意 記者 朱超逸丁 攝
在修福第一小院門前,有科普的“啟”字知識:“啟”的本意是打開門戶……。在小菜園的籬笆上,又是關于“田”的介紹,不僅有從甲骨文到楷書的“田”字演變,還有“刀耕火種”“男耕女織”等關于“田”字的成語典故。扒開雜亂的草堆,里面藏著一塊“棗棘”字樣的牌子,原來這看似雜亂的草,學名叫“棗棘”。
一群研學的孩子圍聚在老式簡易房前,老師指著懸掛的“舍”字問道:“以木柱支撐屋頂的簡易房屋就叫‘舍’,大家能用這個字組哪些詞呢?”“宿舍”“豬舍”“舍得”……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將抽象的漢字與具象的生活場景完美結合,讓知識在互動中生根發芽,深深刻在孩子們的腦海中。
耕讀踐行:賡續文明薪火
修福第精心打造了十大特色教學區,涵蓋二十四節氣教學區、土文化教學區、紅色教育區、家道教學區等,全方位傳承中華優秀耕讀文化。
溫柔相伴 記者 南炎紅 攝
走進“留耕園”,滿眼皆是蓬勃生長的綠意。春日里,雜糧、蔬菜、藥材等作物欣欣向榮,這里不僅是農耕體驗的沃土,更是開展食育研學、中醫科普的天然課堂;沿著山路前行,生靈交流園教學區里,駿馬溫順地接受游客撫摸,小羊悠然踱步,孔雀偶爾開屏,讓人們真切感受到萬物有靈的奇妙。
“我們希望通過耕讀體驗,讓更多人親近土地,在勞作中體會生存的艱辛,在實踐中品味生活的美好,在感悟中探尋生命的真諦?!毙薷5诘睦蠋熃榻B。在這里,人們跟隨節氣流轉,親歷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輪回,感悟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在實踐中完成生存、生活、生命教育的洗禮,推動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煥發時代生機,以文化與教育賦能鄉村振興。
修福第的實踐印證,通過場景化重構傳統文化、體驗化傳承農耕智慧、產業化提升生態價值,土地將不僅是生產要素,更是文明傳承的活態載體。正如創始人李漢生所言:“讓鄉村成為文化自信的源泉,讓耕讀教育成為生命成長的必修課。” (記者 李婉玉 趙澤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