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3-25
本報記者 付 炎 通訊員 閆豪杰
春回大地,農事漸忙。小麥返青期,臨猗縣嵋陽鎮曹家營村的一處麥田里,農機手正操作自走式農藥噴霧機給麥苗噴灑農藥,為小麥豐產豐收打基礎。
這是該村以農機社會化服務助力春耕生產的一個生動場景。
近年來,曹家營村堅持黨建引領,依托土地資源優勢,主攻農機托管服務,探索“集體辦、集體干、集體管、集體花”模式,逐步實現了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專業化,有效促進了集體創收和村民增收。
曹家營村位于嵋陽鎮最南端,耕田種地是大部分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土地“碎片化”、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再加上近年來村里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務農勞動力老齡化問題加劇,種地的收益并不理想。
如何向土地要效益?曹家營村嘗試過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
2023年8月,經過充分調研和廣泛征求村民意見,該村村“兩委”結合實際情況,成立了以“黨支部+合作社”為經營模式的農機托管服務聯合社,幫助村民統購農資,提供農機作業服務。
聯合社成立伊始,村“兩委”利用扶持資金和補貼資金,購置收割機、拖拉機等各種農機具,改造農機具停放倉庫,并明確了服務范圍、制定了服務標準、確立了工作機制,隨后正式開始運營。
為推廣托管服務,村“兩委”干部率先在自家農田開展農機作業,帶頭主動繳費,全部及時入了“集體賬”。此后,又通過各種方式幫助群眾算好“經濟賬”“長遠賬”,讓大家了解托管服務的好處。隨著認可的群眾越來越多,這種模式在村里逐漸推廣開了。
“我們聯合社的最大優勢就是100%集體持股,沒有個人參股,賺的每一分錢都是集體的,收費標準是本村村民每畝地35元至45元,社會收費價格是每畝地50元至70元。這種模式能夠幫助農民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抵御市場風險。同時,集體持股模式還能夠確保村民在聯合社中的話語權和參與度。”曹家營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陳紀民告訴記者。
“我家17畝地都托管了,收成比自己種的時候要高,春耕的種子、農藥、肥料都是聯合社幫我們聯系的,比我去單買要便宜,后面種、收、賣都不用自己忙。”見到種植戶肖玉鳳時,聯合社的農機手正在為肖玉鳳的麥田打藥,當起“甩手掌柜”的她高興地說:“跟以前比,農業托管給咱提供全過程服務,省心多了!”
肖玉鳳的感受也是曹家營村全體村民的普遍感受。記者得知,該村及周邊村越來越多的種植戶相繼將農田耕種交給聯合社負責。
而隨著托管土地的增多,聯合社也面臨一些“幸福的煩惱”。
“莊稼都是一起熟的,到收的時候,本村外村都得收,導致我們的收割機和農機手根本忙不過來。”聯合社副理事長曹建民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兩委”研究決定,白天給外村收割,晚上給本村收割。黨員干部齊上陣,帶領農機手“連軸轉”,確保每一戶的糧食都能及時歸倉。
農機托管服務模式的不斷推廣和完善,還推動了附近鄉鎮農機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曹家營村附近12個行政村的農機手們帶著幾十臺農機也加入聯合社,希望“抱團發展”。
資源整合,讓發展更有底氣。曹家營村之后大力推行集中連片規模化生產,通過“小塊并大塊”的方式,整合村集體土地,解決村里土地閑置化、細碎化的問題。目前,聯合社完成農業生產托管面積8600畝,輻射面積12000余畝,交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新答卷。
大河有水小河滿。曹家營村多措并舉實現了村集體和群眾的雙增收,還致力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擦亮鄉村幸福底色。
南陽村是曹家營下轄的一個自然村。眼下,該村正有條不紊推進路面硬化及管網鋪設工作。看著曾經的舊村換了面貌,許多村民忍不住發出感慨:“看到環境在變好,心情也跟著好了。”
南陽村的巷道多為坑洼狹窄的土路,年久失修,村民的生產生活一定程度受到限制。因此,曹家營村村“兩委”決定對南陽村實施硬化、綠化、美化工程,扮靚鄉村顏值。
“工程總投資40多萬元,用的全都是村集體經濟賺的錢,我們通過實施街巷硬化、綠化工程,全面改善村民們的生活生產條件。”陳紀民表示。
近年來,曹家營村先后修建防滲渠道10835米、硬化田間路11公里,為農業發展打開新空間。同時,建設了小游園、健身廣場、星級衛生室、文化禮堂、老年人活動中心,讓群眾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2024年,我們組織開展春節文化活動,在重陽節邀請劇團來村里唱戲,為村民發放各種福利,讓大家有了更多的幸福感。今年,村里在醫保繳費方面為每人補貼50元,全村900余人都享受到了醫保補貼紅利,這就是‘村集體賺錢、全村人受益’。”
在曹家營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干群一條心,沉睡的資源被盤活,群眾的力量再凝聚,振興的步伐更堅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