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諫鼓謗木:廣開言路的典型范式

來源:時間:2025-03-12

□記者 王捷 文圖

一面大鼓,一根木柱,矗立在交通要道交叉口處。過往百姓或起錘敲鼓,或提筆書于木柱之上,只是表達對治國理念的建議與意見……這樣的場景并非虛構而來,而是幾千年前真實存在過。這就是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成語——堯舜時代的“諫鼓謗木”。它猶如一面鏡子,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廣開言路的典型范式,蘊含深遠智慧和歷史價值。

河東成語典故園“諫鼓謗木”雕塑

“諫鼓謗木”這一典故見于眾多古籍中。《淮南子·主術訓》載:“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呂氏春秋·不茍論·自知》載:“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后漢書·楊震傳》載:“臣聞堯舜之世,諫鼓謗木,立之于朝。”《帝鑒圖說》上篇《圣哲芳規》中也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堯帝命人在宮門外放置諫鼓和謗木,民眾有諫言,敲擊諫鼓或寫在謗木上,他都會虛心聽取并改正的故事。

相傳,帝堯在位時,虛心自持,接受諫言,經常害怕政事出現差錯,臣子不敢當著他的面直言進諫。為此,他特意設了一面諫鼓,若有直言敢諫者,擊鼓便可求見,這樣就可以讓天下的百姓都能表達自己的言論。這便是“欲諫之鼓”。

舜帝繼位后,在“欲諫之鼓”的基礎上擴大了范圍。他怕自己有過失,有人在背后議論,自己卻聽不到,便在交通要道處設了一根木柱,上面綁了一塊木板,鼓勵大家有什么意見或建議便書寫在上面,使大家敢于指出他的過錯。這便是“誹謗之木”。這里的誹謗,并不是誣陷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放言曰謗,微言曰誹。”這也就是說,公開表達不滿叫“謗”,私下表達不滿叫“誹”,因而“誹謗”仍有進諫之意。

諫鼓謗木的設立,對國家穩定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一開始,還真有很多人擊鼓書木,提出建議和意見,堯舜全都接受并改正,漸漸地果然沒有人再來了,這才有了“堯天舜日”的太平盛景。白居易在《敢諫鼓賦》中云:“鼓因諫設,發為治世之音;諫以鼓來,懸作經邦之柄。”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些都可以看出后人對堯舜時代的肯定和歌頌。

諫鼓謗木成為上古時期君民溝通、治理國家的重要舉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朝歷代沿襲成制,都在朝堂外懸大鼓,臣民有進諫之言或冤抑之情,皆可擊鼓,這鼓便是“登聞鼓”。后世也因于宮外立木以示納諫,仍稱其為“謗木”,經過歷史發展,后演變成現今的“華表”。此外,諫官制度、臺諫制度等形式的衍生,也可以看作是諫鼓謗木作用的延伸。

“鼓”和“木”,搭建了一個自由開放、互動交流的平臺,也承載著進諫之人敢當面直言的勇氣和納諫之人敢于納諫的仁德。無論如何演變,諫鼓謗木這種形式,還是讓我們看到了統治者愿意廣開言路、與平民溝通、傾聽基層民意、善于聽取別人意見和自我改過的決心。這一制度的背后,蘊含著統治者對民意的尊重,懂得通過傾聽民意來改變,回應民眾關切,無疑是積極、進步的。

“諫鼓謗木”這個成語,不僅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如今對于國家、企業、個人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所體現的廣納諫言、尊重民意、開放包容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傳承和弘揚。

一個人的成長與完善,同樣需要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批評,以自省的精神認識自我。無論是在工作、生活還是學習中,我們都應該懂得廣開言路、集思廣益,積極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最終實現自我的超越與完善。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