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00后”變身傳統文化“解碼者”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3-11

記者 游映霞

3月10日,市外事辦組織在我市工作生活的臺灣同胞和部分外國友人來到運城學院畫嫘樓展廳內觀看“門上春秋——民間年畫展”,讓他們更加直觀地了解中國傳統年畫藝術。 記者 金玉敏 攝

“大家請看這組五連幅線稿圖,從印墨線再到印色,最終完整呈現了山西省級非遺絳州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3月8日,運城學院“門上春秋——民間年畫展”的展廳里,駐足于清代鼎盛時期的絳州木版年畫前,運城學院美術學專業大四學生王梓欽以飽滿的熱情和專業的素養,為現場觀眾解密門神年畫。

“從刻版到套色印刷,需完成七道工序。盡管工序繁多,匠人們還是用智慧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生產線’。特別是在木版年畫的鼎盛時期清代,古絳州設有專門的門神局,年產超過幾百萬張,這些作品曾遠銷東北……”王梓欽解釋。看到手工印制年畫“分色套印”技法,觀眾們發出陣陣驚嘆。

俗語說,“正月沒過還是年”。2月28日,春寒料峭中,一場以年畫為載體的藝術展開展,延續著綿長的年韻。展覽現場,運城學院的學子們積極擔當起傳統文化“解碼者”的角色。他們憑借青春的視角和專業的知識,通過講解文化內涵和寓意,引領觀眾開啟了一場與傳統美學的“時空對話”。

年畫演變“進化論”

“門上春秋——民間年畫展”展覽由運城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運城學院主辦,開展以來熱度持續攀升,吸引了眾多觀眾在年味的余韻里,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

踏入展廳,就進入了一個五彩斑斕、底蘊深厚的年畫世界。展廳內200多幅從傳統手工印制到新中國新年畫,將門神文化從鎮宅驅邪的原始圖騰,演繹成一部鐫刻著民族精神密碼的視覺史詩。

展覽以時間為脈絡,將清代鼎盛時期的“分色套印”工序原稿、復刻的《鎮宅神虎》、新中國《連年有余》創新年畫并置,讓觀眾直觀感受傳統工藝從刀刻紙拓到技術賦能的歷史軌跡。

“讀懂門神畫,就是讀懂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永恒期待。”此次展覽策展人、運城學院工藝美術系教授張文菊說,“這些年畫串聯起了一部視覺化的文明進化史。在這些門神年畫圖像符號的不斷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英雄的忠勇品格被具象化為門神符號,與此同時,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人們祈求美好生活的初心始終堅定不移。”

青年遇上“老門神”

順著王梓欽的講解方向,透過玻璃展柜,由著名非遺傳承人郭全生復刻的清代《鎮宅神虎》門神畫格外引人注目。

畫中老虎虎目如炬,其造型既傳承了端午鎮宅的古老習俗,又蘊含著招財守財的當代隱喻,使得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產生了奇妙的共鳴。而這位美術系的講解員,有著獨特的視角去解讀這幅畫。

“這幅端午特供的年畫采用S形構圖,整體造型美觀大方。猛虎的目光聚焦在聚寶盆上,既起到鎮宅的作用,又寓意著招財。在運城,春節張貼秦瓊尉遲恭,端午節則懸掛老虎圖案以鎮五毒,這是獨屬于運城的儀式感,門畫堪稱真正的‘全年無休守護神’。”

從對《鎮宅神虎》的解讀,王梓欽自然過渡到常見門神形象的探討,觀眾的好奇心也被進一步勾起。

“我們都知道,秦瓊尉遲恭是最為常見的年畫形象,那么如何區分年畫里的秦瓊和尉遲恭呢?”在一幅創作于20世紀70年代的秦瓊敬德手繪原稿前,王梓欽向觀眾拋出了一個互動問題。當觀眾們的目光聚焦在武將手中的兵器上時,她揭曉了答案:“秦瓊使用的是一對銅锏,而敬德手持的是一條竹節鋼鞭。這對門神不僅保留了傳統線描的精髓,還融入了西方繪畫的寫實技法,可以說是傳統年畫的創新典范。”

了解常見門神的區分后,現場觀眾跟隨展區設置,目光一轉,從普遍的門神形象,看到運城當地特色門神形象。運城作為關公故里,民間視關公為財神和保護神。關公與張飛通常在門神畫中以搭檔的形式出現,關公張飛門神畫的紅綠撞色也為一大特色。“在關公故里,運城人把忠義精神融入色彩美學。”王梓欽介紹,“紅臉綠袍的關公象征赤誠,黑臉紅袍的張飛代表剛直,這種色彩,正是民間智慧的生動體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鬼神的敬畏心理逐漸淡化,而更注重門神的裝飾性和美化作用。門神形象也開始多元化,于是忠臣良將都加入這個行列。

在觀展過程中,一幅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名將岳飛和鄭成功并置的年畫,引起了市民閆女士的疑問:“為什么要把這兩位英雄畫在同一張年畫里呢?”關于人物組合的深意,王梓欽耐心解答:“岳飛和鄭成功都是民族英雄,這幅畫里的他們身披鎧甲,高大魁梧,手持兵器,面容威嚴,動作夸張,展現出精忠報國、英勇善戰的品質,這些品質在民間廣為傳頌。將他們以門神畫的形式呈現,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是對正義和道德的宣揚。”她還以畫中鎧甲的紋飾為切入點,進一步闡釋了這種藝術重構形式下民間對英雄品格的集體崇拜。

當被問及各地年畫差異,王梓欽想到了自己家鄉江蘇的年畫特色,“灶神圖在江蘇的年畫中占據著核心位置,逢年過節老家張貼灶王灶母祈福,希望來年家宅平安。”她通過對比江蘇年畫的工筆重彩與晉南年畫的粗獷線條,深入淺出地詮釋了“十里不同風”的民俗智慧。

老技藝有“新故事”

在此次年畫專題展中,200余幅展品精心構建起完整的民間美學譜系。在觀展游覽線路的終點,新中國年畫里豐腴孩童的畫面,與開篇處的古老門神形成了鮮明而又和諧的時代呼應。

在《連年有余》新年畫前,王梓欽引導觀眾發現傳統與現代的聯系:“宋代《嬰戲圖》中的胖娃娃穿越千年時光,手中的蓮花變成了少先隊員的紅領巾,背景從池塘變為豐收麥田。描繪民俗生活場景的年畫《春耕圖》《秋收圖》,以吉祥圖案、文字為主題的年畫,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沒有新中國的繁榮,就沒有這些年畫里的笑臉。”看到現代新年畫對生活富足的表現,一位化名為“二燕”的觀眾感慨。

“年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美學的一種特殊范式。”張文菊說,“年畫所承載的是屬于傳統的儀式感,作為一種傳統工藝,即便在現代社會,它在廣大農村地區依然充滿生機與活力,流行不衰。新時期的年畫生動展現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變遷。傳統不應只是塵封在記憶中的過往。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也與年畫產生情感聯結,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心跳。我們有理由相信,新一代的文化自覺將為傳統年畫注入源源不斷的鮮活生命力。”

“年畫不僅是圖案,更是祖輩對平安的祈愿。我想讓更多人讀懂這些‘門上的密碼’。”王梓欽說。據悉,該展覽將持續至清明節前后,會有更多青年講解員繼續以“解碼者”的身份,讓古老的年畫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