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2-18
□屈吉平
走進故里 探廉吏生平
薛瑄紀念館位于村中心,由心之初、廉之途、儒之宗、文之風、法之范、家之道六個篇章組成,采用了先進的全息投影、幻影成像等現代化聲光電技術,結合皮影戲、面塑、泥塑、木版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完成了對薛瑄“形”與“神”的重塑。在薛吉生的講解下,我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一代廉吏的傳奇故事,領悟薛夫子廉政思想的真諦。

薛瑄從宣德三年(1428年)開始,到天順元年(1457年),陸續居官24年,大多執掌法紀,如監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任職期間,他嚴于律己,勤廉從政,剛直不阿,執法如山,被譽為“光明俊偉”的清官。
天順元年春,年已69歲的薛瑄得朝廷重用,被任命為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他安貧樂道,對生活條件好壞從不計較,以“河東布衣”自許。擔任京官五年,才在京城購置了一間房子,小得僅能放下一張床。屋里光線昏暗,又沒錢買窗,兒子就找了一只廢車輪裝上,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篇《車窗記》。他任監察御史時,曾監管湖廣銀場,管轄湘西二十多處銀礦。許多人都覺得這是件“肥差”,但薛瑄卻以唐詩“此鄉多寶玉,切莫厭清貧”自警,堅持一文不取。他在任三年,“黜貪墨、正風俗”,有效規范了銀場秩序。離任時,他兩袖清風,并寫詩明志:“莫言白筆南征久,贏得歸囊一場空。”當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紛紛建造生祠紀念他。
領略遺跡 感清風雅韻
走進薛夫子家廟大門,左側懸掛著一口明代古鐘。薛吉生介紹,這口古鐘歷經磨難,曾逃過日本人焚燒鐘樓的劫難;20世紀50年代大煉鋼鐵時,因太過堅硬而未被砸毀;后來又先后四次被盜,最遠一次因盜匪撞見路人而被遺棄在村道上。也算是命運多舛,它就這么執著地留在故里,不愿意離開夫子家廟,一定是等著重新被敲響的這一天吧!
正殿上方懸掛明末吏部尚書曹于汴書寫的“真在堂”匾額,殿內有尊造型逼真的薛瑄塑像。1984年,董其武書寫的“薛文清公故里”六字,被村人刻成匾額,懸掛于廟。夫子像兩旁是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傅山稱頌薛瑄的楹聯,可惜真跡已被盜,現存為復制品。傅山題聯云:“不辨讀書二錄,即兩榜三元亦虛在世稱士人;果知復性一言,雖四民二氏俱許入祠謁夫子。”
薛吉生給我們詳細講解了這副聯的含義。上聯指出:假如你沒有讀明白薛夫子的《讀書錄》和《讀書續錄》,即使你參加舉人進士考試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也不過徒有讀書人的名號。下聯表示:等你真明白了“復性”這句話的道理,無論身份貴賤,是士農工商還是入了佛家道家,都有資格進祠拜謁薛夫子。

隨后參觀的薛瑄故居,是一所坐西朝東的小院,紅墻青瓦,古樸典雅,門樓上額木匾書五個金色大字“文清公故居”,這里是薛瑄的世居之所。院落與普通百姓的院子差不多,僅有三間簡陋的西房。薛吉生說,薛瑄因丁憂守制等原因,先后在這里生活了20年。
在此期間,薛瑄又完善和發展了程朱理學,提出了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等新的理念,明確提出了“實學”的概念,不僅創新了理學,還深化了理學的內涵,延伸了理學的價值。他通過長期聚徒講學,按照自己的思想體系,培養造就了大量學者,創立了著稱于史的河東學派,弟子遍及山西、陜西、河南、湖北等地。他的主要著作有《薛文清公文集》《讀書錄》《理學粹言》《從政名言》《策問》等。這座小院既是薛瑄致仕榮歸后講學之所,也是他終老的地方。很難想象,這樣一個看似簡陋甚至寒傖的地方,竟會是封建時代官居禮部侍郎、翰林學士的朝廷大員最終的病老之所。晚年的薛夫子就是在這座不起眼的小院里,博覽群書,著書立說,寧靜淡泊,修身養性,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品大員竟住在這么個小地方,足見薛夫子是一位少有的清官廉吏。

致敬傳承 護文化之光
薛吉生今年80歲,思維清晰,腰背挺拔,眼神清亮,精神矍鑠。他給我們講了諸多薛瑄的故事,講了家廟名家楹聯的修復過程,講了家廟、故居修繕過程中的一些經歷,講了陵園柏樹砍伐和重栽的歷史,講了紀念館、聚秀廣場的興建過程。多年過去,這些事已然牢牢地刻印在他的記憶中。
薛吉生遠不止于口頭的講述,更是一位身體力行的實干家。幾十年來,他積極參與薛瑄家廟及陵墓的保護工作之中,以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全力守護著這片無比珍貴的文化遺跡。

村里大街小巷墻上的幾百塊板報欄,是他幾十年的宣傳陣地。他對碑石情有獨鐘,在他的心里,每一塊殘破的碑石都是會說話的石頭。他經常站在家廟、陵墓的古石碑前,埋頭在書山,穿越百年乃至千年的時空,追尋著那撇、捺、橫、平中蘊含的歷史印記,忘記了時間的流逝。他挖掘、整理、創作出幾百篇宣傳、考證薛瑄思想、文化、碑刻的文稿,出版了《薛瑄惟有正力量》專著及個人文學作品集(三冊)、書法作品集。他與宗親堅持不懈,努力推進薛瑄家廟及陵墓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甘為人梯,夯實基礎,為后人打下牢固的“地基”,寓保護于研究之中,寓熱愛于責任之中,這就是薛吉生的學風。
研究地方文化歷史,自然離不開地方志,但現存的舊志不多。為了在網上查閱資料,薛吉生甘當年輕人的學生,虛心請教,學會了電腦,學會了用手機查詢。現在他不僅能夠熟練地在網上查閱資料,而且還在手機上玩抖音、發朋友圈、拍照,為搶救文物殫精竭慮,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盡心盡力。可見,人這一輩子,無論做事、做學問,一定要守一不移。
如今,薛吉生年事已高,本可在家盡享天倫之樂,但他卻放棄了閑適生活。即便記憶力減退了,但他始終記得祖先的廉政精神。他默默堅守、精心呵護著故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每一處遺存、每一塊石碑。他任勞任怨、全力協調配合文保部門做好守護、宣傳工作,堅持為來此參觀者及廉政教育的團體義務講述薛瑄的故事。
薛瑄一生無愧于民,兩袖清風,其高風亮節代代相傳。作為后人,薛吉生深受感召,義務宣講幾十載,傳承薛瑄文化和廉政精神。廉風跨越百代,至今仍熠熠生輝……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