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13
□楊金貴
舞龍舞獅,氣勢磅礴震乾坤。傳說,古時人間常有災禍,龍王不忍百姓受苦,便降下甘霖。人們為感恩龍王,便在開年以舞龍的方式表達敬意。而獅子則被視為神獸,能鎮宅辟邪。龍,乃祥瑞之象征,能呼風喚雨,福澤蒼生。獅,為勇猛之代表,可驅邪鎮妖,守護安寧。春節期間,舞龍舞獅已成為民間一種普遍的年俗娛樂活動。
當激越的鼓點響起,舞龍的隊伍就似蛟龍出海,翻騰飛舞。那金色的龍身,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龍鱗熠熠生輝,仿佛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舞獅者身姿矯健,跳躍騰挪,威風凜凜又風趣可愛。搖頭、擺尾、打滾、跳躍,踩花樁、滾繡球、翻云梯、銜花籃……出神入化的表演,讓人們一會兒為之提心,一會兒為之懸膽,一會兒又為之鼓掌歡笑。孩子們瞪大了眼睛,張著小嘴,發出陣陣驚嘆。老人們則面帶微笑,伸出雙手給以鼓掌,表示對表演者的尊重和贊許。年輕人則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精彩的瞬間,與遠方的朋友分享這份喜悅。“龍銜火樹千燈艷,獅踩繡球萬歲春。”舞龍舞獅,舞出的是歡樂、是吉祥。
扭秧歌是群眾參與最廣泛的娛樂活動。相傳,扭秧歌起源于農民在田間勞作時的動作,后來逐漸演變成一種慶祝豐收的舞蹈。每年春節,組織者一聲號召,城市、鄉村許多男女老少就加入了扭秧歌的隊伍。紅綢飄舞,彩扇翻飛,如春花綻放。人們身著鮮艷的服裝,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們扭動著腰肢,邁著歡快的步伐,踏著和諧的鼓點,便成為街道或廣場一道亮麗的風景。那輕盈的腳步,那擺動的雙臂,仿佛蜻蜓起舞,又似花枝搖曳,十分迷人。觀看者常常被鼓舞,不時有人加入這熱鬧的長蛇陣中,歡笑聲,嬉鬧聲,匯成一片幸福的海洋……
春節花鼓顯得格外喜慶。鼓點聲聲,鑼釵齊響,節奏明快,清脆悅耳,點燃著人們的激情。表演者有鼓手,通俗叫花鼓老漢。有花鼓女,即伴舞者。老漢手持鼓槌,腰挎花鼓(有的頭、腿和腳腕也綁有鼓),邊敲邊舞,動作嫻熟而富有節奏感。花鼓女身著鮮艷的服裝,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女子們圍著老漢轉圈、穿梭,組成一個個變幻熱鬧的場景。打花鼓的傳說眾多,有的說是為了慶祝豐收,有的說是為了紀念英雄。無論傳說如何,打花鼓都以它獨特的魅力成為春節民俗活動的一道文化美餐。我早年在農村時,多次擔當春節打花鼓時領調的鑼手。記憶中花鼓從正月初一一直打到正月十六。初一為踩院,花鼓隊差不多挨門進宅,以示驅災送福。主人捧出花生、柿餅等物招待大家,以表熱情歡迎。從初二到十六,每天晚上在村里轉著打,甚至和鄰村交換著打,那種熱鬧、那種歡樂、那種愜意、那種痛快真是一種幸福。那時鬧紅火沒有一點報酬,也沒有一個人計較,純屬一種娛樂和開心。
跑旱船,趣味橫生樂無窮。民間傳統的旱船是由當年村上新娶的媳婦們自做自撐的。進入臘月,村上的一些老藝人就把村上當年新娶的媳婦集中到一起,教她們用竹枝或高粱稈做旱船,然后糊上各色的紙,并在白紙上畫上吉祥的花鳥之類。一艘艘精美的旱船,色彩斑斕,造型別致。藝人們教新媳婦們跑旱航,表演者站在旱船中,模仿劃船的動作,左右搖擺,一會兒仿佛在水面上航行,一會兒又似船遇到風浪,一會兒好像船將要擱淺,一會兒猶如船繞險礁……在“老船公”的指揮下,她們的表演詼諧幽默,跌宕起伏,惹得觀眾陣陣歡笑。
跑旱船為新媳婦們搭建了融入集體的橋梁。引導她們學會勤勞持家,用雙手編織美好的生活;教育人們要發揚合作進取精神,珍惜集體力量。遇風浪而不懼,應險灘而不驚,勇敢頑強,堅毅奮進,向著美好未來揚帆前行。
春節鑼鼓,也是一項廣大青壯年普遍喜愛的活動。當新春的腳步臨近,鏗鏘的鑼鼓聲便在大街小巷響起,仿佛傳播著春節的消息。鑼鼓家伙主要是鑼、鼓、鈸,有的地方還有釵。春節鑼鼓一般不是正式表演,純屬人們自娛自樂,所以敲打者不穿鮮艷的服裝。然而,一旦鑼鼓響起,每個參與者就都來了精神,非打出個精彩花樣不可。那民間鼓手多是高人,他們神情專注,雙手揮舞著鼓槌,一會兒敲擊著鼓面,一會兒敲打著鼓邊,一會兒將鼓槌在空中翻繞,一會兒使鼓槌在手中旋轉,鼓點落在鼓面上,忽而如疾風驟雨,忽而似珠落玉盤,直叫人看得眼花繚亂。那打鑼的,拍鈸的也不甘示弱,鑼槌上下環繞,敲出了“龍門陣”;鈸在空中擦響,拍成了“打銅花”。人們越敲越起勁,那聲響如雷霆萬鈞,敲出萬馬奔騰,敲得天昏地暗,表演者激情四溢,觀看者欣喜若狂,人群中不時爆發出加油的吶喊和鼓勁的掌聲。在這激昂的節奏中,人們忘卻了生活的煩惱,激發出奮進的豪情……
在晉南一帶,還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文藝表演叫馬拉鼓車。那古老的鼓車,裝飾得五彩繽紛。車身懸掛著精美的圖案和激勵人們的標語口號,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車的兩頭分別豎著兩面大鼓,鼓手手持棒槌,槌落鼓響,聲傳數里。其他配樂者坐在車的兩側,配合鼓手擊打。鼓車由棕紅色馬牽拉,最多時一輛車用到81匹馬。馬上有鞭手開道,馬旁有悍將護行,車輪飛滾如排山倒海,場面十分壯觀,令人震撼。“駿馬驕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車”,馬拉鼓車歷史悠久,據傳在古代是為了慶祝勝利或豐收而形成的一種特別的藝術形態。它象征著勇氣、力量和團結。每當鼓車駛過,人們都會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凝聚力、震撼力,這種精神,一直傳承至今,成為春節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
春節廟會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動,在歷史的轉換變遷中,便成了一種有趣的春節娛樂活動。古老的廟會上,香煙裊裊,人群熙攘,美食飄香,各式工藝品琳瑯滿目。糖葫蘆的酸甜、糖炒栗子的香美、烤紅薯的溫暖……交織成春節的獨特味道。剪紙如詩,面人如畫,風箏似夢,展示著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春節期間,人們在廟會中悠閑穿梭,逛游觀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漫步在歷史的長河中,領略歲月的滄桑與繁華,不失為一種雅趣和樂事。
抬閣、高蹺表演亦是春節文化娛樂活動的一大重頭戲。幾米高的抬閣之上,孩童們宛如仙子下凡,身著華麗服飾,裝扮成各類戲劇角色,演繹著古老的傳說。抬閣之奇、之妙、之精、之美,凝聚著工匠們的智慧與心血。走高蹺者,腳踩高木,如履平地,勇敢無畏。他們扮成各種形象,威風凜凜,氣宇軒昂。抬閣與高蹺,一高一低,一靜一動,共同展現著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關于抬閣和走高蹺也有許多傳說故事。在古代人們主要用來慶祝豐收,歡慶佳節,以表達喜悅之情。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抬閣、高蹺奇險艷美的藝術魅力越來越強大,人們仰望著抬閣上的孩子們,無不為他們的勇敢和美麗而喝彩;看著表演高蹺的年輕人,打心眼里充滿了敬佩。
如果說大年是一臺全民參演的民俗大戲,那么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是這部劇的壓軸節目。元宵典型的節俗娛樂是燈會。“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繞月下月如銀”,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對元宵燈會的重視和向往。
關于元宵燈節的傳說很多,有本土的,有外域的,有宮庭的,有民間的,難于一表。元宵燈會的興盛從隋唐開始,歷代相延。張燈時間以五日居多,正月十三布燈,十八收燈。各地風俗雖有差異,但燈彩遍張,觀者如織真乃實景。燈節晚上,“東風夜放花千樹”,到處是彩色的河流。城里的彩燈精制而華貴,雍容大氣,蔚為壯觀。而農村的彩燈則儉樸清秀,有鯉魚燈、蓮花燈、水果燈、谷物燈、六畜燈等,寓意著“連年有余”“五谷豐登”“吉祥喜慶”……如若恰逢燈節下雪,那可才是絕好的美景,燈映雪,雪打燈,色調殊異,意趣盎然,瑞雪兆豐年,燈火旺人間。
元宵獨有的燈節氛圍,吸引著人們結伴鬧游,通曉不絕,讓上元的月亮都悄然俯視著人間的燈火。燈節之熱鬧演繹出猜燈謎、散燈花、跳百索、走百病等諸多節俗活動,“男婦嬉游”也成了元宵節獨特的人文景觀,“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春節的民間文藝活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歲月沉淀的精華。它們如同一首首動人的詩歌,一幅幅絢麗的畫卷,在每一個春節里,為人們帶來無盡的歡樂與感動。
春節的內涵太豐富,說不盡,也道不完。春節的滋味太醇厚,品不盡,也嘗不夠。它埋藏著中國人的情感密碼,中華文化的生命氣息,中國人共同的家國情懷。它是全世界珍存下來不可多得的古老而傳統的民俗。如今,中國春節已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讓人類共享親情的溫暖、團聚的歡樂與和平的幸福。愿春節的大樹在全球播撒希望的種子,春意盎然,落英繽紛。
春節,我們永遠的文化家園,人類永遠的文化家園! (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